潘雅萍 施瑤琦 田園
(寶山區(qū)高境鎮(zhèn)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0435)
腦卒中為臨床具有較高發(fā)病率的腦血液循環(huán)障礙疾病,臨床病死率以及殘疾率均較高,患者出現后遺癥的幾率較高,因此配合社區(qū)康復治療對于改善其預后意義重大[1]。此次研究旨在分析2014年12月至2017年5月腦卒中患者應用社區(qū)康復治療的臨床療效,報告如下。
抽取67例接受社區(qū)康復治療的腦卒中患者,排除先天性腦病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患者、嚴重全身合并癥患者。對抽取對象進行分組,其中,探討組(n=34)16例女性,18例男性,34至87周歲,平均(54.6±8.6)歲,參考組(n=33)14例女性,19例男性,32至86周歲,平均(56.8±8.3)歲。分組后對比患者一般臨床資料差異不顯著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所納入研究對象均接受神經內科規(guī)范化治療,參考組患者出院后繼續(xù)接受常規(guī)藥物治療,探討組話患者接受社區(qū)康復治療:肌力0級至3級患者首先進行被動活動,自小關節(jié)開始練習,對其癱瘓肢體進行揉捏按摩,同時進行趾、指關節(jié)牽拉以及抖動練習,完成練習后擺放良肢位。待患者肌力提升后鼓勵患者進行主動訓練[2]。指導患者于床上進行翻身訓練,首先自雙髖向兩側擺動,然后分別向左右移動軀干,同時配合手部運動以及頭部轉動。自健側坐起然后至患側臥位坐起,首先進行靠左訓練然后至自行扶坐、獨坐以及坐位平衡訓練,將枕頭或者被褥放置于患者背部能夠使其軀干部肌肉得到放松,患者能夠坐穩(wěn)后協(xié)助其坐于床沿部位并下垂雙下肢進行坐位平衡訓練[3]。及早指導患者進行步行訓練能夠加快其自理能力恢復。初期練習階段應有兩人在旁輔助站立,患者逐漸可自行扶墻站立,待其機體素質得到提升后進行步行訓練。鼓勵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健手帶動患手進行更衣、吃飯、刷牙以及洗臉等日常生活行為,有助于使其運動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4]。
分別應用改良Barthel指數(MBI)以及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評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運動功能。
本研究應用SPSS15.0軟件分析數據資料,通過(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差異以χ2或者t檢驗進行比較,±s表示計量資料,差異顯著且有統(tǒng)計學意義則P<0.05。
兩組患者治療前MBI以及FMA 評分對比差異不顯著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探討組患者MBI以及FMA評分均高于參考組患者,2組數據對比可見顯著差異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表 比較治療前后患者MBI以及FMA 評分
為腦卒中患者提供康復治療能夠使其重返正常的社會以及家庭生活,社區(qū)康復治療能夠充分調動家庭以及社區(qū)力量為患者提供長期康復治療,可保證治療過程的持續(xù)性和有效性,同時還有助于調動患者的治療積極性和主動性,對于加快其認知功能、運動功能等各項身體機能的恢復均可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5]。
此次研究中,探討組患者治療前MBI評分為(36.3±6.7)分、FMA 評分為(27.6±4.6)分,治療后分別為(71.9±5.6)分、(49.1±4.2)分,參考組患者治療前MBI評分為(36.8±6.4)分、FMA 評分為(26.9±4.5)分,治療后分別為(49.4±4.8)分、(31.1±4.4)分,2組治療前各項目評分對比差異不顯著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探討組患者MBI以及FMA評分均高于參考組患者,2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腦卒中患者應用社區(qū)康復治療有助于促進其預后改善,可提升其運動功能以及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