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暉
(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吉林 長春 130028)
吉林“廠平銀元”由吉林機器局制造。吉林機器局是以制造軍事器械為目的而建造的軍工廠,也是清末“洋務運動”中東北地區(qū)唯一的兵工廠。
吉林有近千公里的邊界與沙俄相連,一旦中俄爆發(fā)戰(zhàn)爭,吉林首當其沖,作為要塞,清政府對吉林邊防頗為重視。1880年,清朝的軍機處就明確了吉林防務的重要地位:“防務應以東三省為先,而東三省防務則以吉林為首”。1880年3月,清政府連發(fā)七道諭旨,責令各地加強邊防意識。[1]清政府提升吳大澂為吉林“三邊”地區(qū)(琿春、寧古塔、三姓地區(qū))防務“督辦”,急命他迅速加強防務。為了提高邊防軍的作戰(zhàn)能力,吳大澂積極主張使用新式進口武器。經(jīng)過吳大澂的悉心籌劃,吉林邊防軍幾乎全部改用進口武器。而與進口武器相配套的新式彈藥的制造與供應,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1882年(光緒八年)3月至1883年(光緒九年)10月2日,在吉林省城東南八里松花江北岸建成了吉林機器局(見圖1),原有廠區(qū)近20萬平方米,主要生產(chǎn)槍械、子彈、大炮、火藥等。機器局成立之初所用生產(chǎn)設(shè)備均由歐美購進。[2]
吉林機器局在成立之初,就有了鑄造錢幣的計劃。1881年(光緒七年),吉林機器局籌建之初,在其購進的機器設(shè)備中,就有壓銀錢手搖機、洋錢提干灑器等用于鑄造錢幣的器具,這在吉林省檔案館《清代吉林檔案史料選編——工業(yè)》中有明確記載。在創(chuàng)辦期間,機器局試鑄了“廠平銀幣”。目前市面上發(fā)現(xiàn)了光緒八年廠平半兩銅質(zhì)試樣幣以及光緒八年一兩銀質(zhì)實物幣,這足以證明吉林機器局在成立之初就試鑄并發(fā)行了機制幣。1892年(光緒十八年)起,吉林機器局添建造幣房,并自行制造了機鑄銀元的成套設(shè)備,鑄幣成本得以下降。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吉林將軍延茂上任后,暫借商款一萬兩,開始在吉林機器局試鑄銀元。據(jù)史料記載,吉林機器局不僅為本省鑄幣,還為他省代鑄銀幣。由于當時奉天制錢質(zhì)量拙劣,吉林機器制造局就不止一次地為奉天省代鑄銀元。這在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八月十三日《吉林將軍延茂為奉天派員領(lǐng)取銀元給機器制造局的札文》中有明確記載: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吉林機器局改為“吉林造幣局”,仍然延續(xù)著錢幣生產(chǎn)的功能。
圖1 吉林機器局舊址
中國于明朝末年在與西班牙人往來貿(mào)易時,開始從國外流入銀元。由于外幣銀元是機器統(tǒng)一制造,重量固定,外形十分精美,便于計量和攜帶,在國內(nèi)流通后,受到社會各階層歡迎。由于外幣銀元以枚計算,銀元價格高于自身的含銀量,外國商人大量以銀元套購中國白銀,致使中國白銀大量外流,因此許多有識之士提出自鑄銀元的主張,抵制外幣。而決心采用機器大量生產(chǎn)銀幣,應首推吉林督辦吳大澄。
吉林機器局制造銀元,鑄造之初遵從我國貨幣舊制,以兩為單位,取吉林舊稱“船廠”,稱為“廠平”。1882年(光緒八年)廠平銀幣試鑄,試鑄的成功開辟了中國自行設(shè)計鑄造銀幣的先河,在此之后,1884年(光緒十年),廠平銀幣開始批量生產(chǎn)。試鑄的成功和批量的印制為后來的奏請清廷許可鑄造銀元提供了可靠的依據(jù)。關(guān)于鑄造“廠平銀元”的歷史有兩個奏折為證:
一是1884年(光緒十年)由于吉林制錢長期的缺乏導致了市面經(jīng)濟的日益蕭條,只有仿照制錢式樣鑄造銀錢,才能解決現(xiàn)錢的缺乏,代替憑帖。1884年11月9日,當時的吉林將軍希元在奏請鑄造廠平銀幣理由的奏折中說明,由吉林機器局制造足色重量為紋銀一錢、三錢、五錢、七錢、一兩的銀幣。一面鑄刻監(jiān)制年號,一面鑄刻銀幣輕重及吉林廠平滿漢文字樣。并將貨幣命名為廠平,奏折中明確說明了鑄錢的原因、種類、數(shù)量、名稱等情況,同時將廠平銀幣的試鑄樣幣呈軍機處查照,當年十二月初七日獲得批復。自此,吉林請求自鑄銀元得到了清政府的正式批準。[3]
二是吉林省檔案館史料《機器制造局申請糧餉處奉諭發(fā)來銀兩制造銀錢已完竣解交》中記載,1884年(光緒十年)10月23日吉林機器局的總辦宋春鰲(相當于現(xiàn)在的廠長)向吉林將軍希元寫了一個報告,報告內(nèi)容詳細記載了他們奉旨用銀兩制造的銀錢已完成任務情況,并附有一份結(jié)算清單標明鑄造“廠平銀元”計數(shù)。具體如表1:
以上兩項記載同時也證明,在希元呈折奏請之前,吉林銀元已進入批量生產(chǎn)階段。而且具體制造數(shù)量很有可能多于2 000兩。希元在給清廷的奏折中說的是:“提銀五千兩,飭交機器局制造”,而上述宋春鰲的報告中僅2 000兩,而宋春鰲報告時間在前(光緒十年十月二十三日),希元上奏奏折時間在后(光緒十年十一月九日),這說明2 000兩恐怕只是其中的一宗,很可能另外還有3 000兩市平銀也由機器局鑄成了廠平銀元。
表1 光緒十年鑄造廠平銀元成色
在外國銀元大量涌入的情況下,吉林廠平銀幣作為中國第一套自行設(shè)計、自行采用機器鑄造的銀元,并未受其影響,其文字及圖案設(shè)計都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風格,極其精美,因而現(xiàn)在更成為泉界珍品。
首先,從面值上劃分,廠平銀幣共有一兩、七錢、五錢、三錢、一錢五種面值,五種面值從制式看大體相同,但有細微的區(qū)別。五種面值正面上方均為一個圓形古“壽”字,兩側(cè)雙螭環(huán)繞,螭口正對“壽”字,為二龍捧珠之寓意,雙螭尾部為蝙蝠圖案。不同之處在于一兩、七錢、五錢的正面中間為大方框內(nèi)有十二字篆文,三錢、一錢正面中間方框內(nèi)有九字篆文。五種面值的銀元背面中心方格內(nèi)有隸書四字的面值,其四周有云紋和表示幣值的四個滿文紀重文字。見圖2—圖8。
圖3
圖4
圖5 廠平三錢
圖6 廠平半兩
圖7 廠平七錢
圖8 廠平壹兩
其次,按正面兩側(cè)龍身有無毛刺,又可分為“光龍”和“毛龍”兩大版別。其中,“光龍”版五等幣值俱全,“毛龍”版只見一兩、半兩、三錢三等。見圖9。
再次,一錢銀幣,又按紀值數(shù)字書體不同,分為大寫版“壹”和古體版“弌”兩種。見圖10—11。
在目前發(fā)現(xiàn)的廠平銀幣實物中,光緒八年的吉林“廠平壹兩”樣幣與后來批量印制的吉林廠平制式有所不同。其形制源于漢代流行的草葉紋鏡,樣幣的正反面由邊緣部向內(nèi)呈現(xiàn)十六連孤紋,正面中心方框內(nèi)有十二個篆字:“光緒八年吉林機器官局監(jiān)造”。背面中心主題紋飾仿照古鏡,中心方框有隸書“廠平壹兩”四字,是機器局創(chuàng)辦后的試制樣幣。[4]見圖12—13。
圖9“毛龍”版廠平一兩
圖10 廠平一錢(弌版)
圖12 試機版廠平壹兩
該幣是我國用小型機器制作較早的一種銀幣,鑄工考究,圖案精美,設(shè)計新穎,罕見于世,堪為中國古泉大珍。在方圈內(nèi)有“廠平壹兩”四周均為掛燈勾線圖案,仿自西漢草葉紋銅鏡,側(cè)面厚度窄邊有大清國銀幣樣板魯爾智喬治造幣廠鑄字樣以及英文“GIORG”。圖案文字工整清晰,工藝極其精湛。當時由清朝政府委托英國伯明翰造幣廠幫忙按照圖紙設(shè)計,并且在國外制作了一批樣幣及模具交由戶部的官員和皇上審查,然后作為資料存檔的樣幣,它不同于老百姓所使用的行用幣,精度要求非常高,不便于批量生產(chǎn),所以存世極少。[5]
圖13 漢代草葉紋鏡
吉林“廠平銀元”之所以能成為中國第一套機制銀元是有諸多原因的,這其中清朝末年兩度在吉林擔任過要職的吳大澂功不可沒。吳大澂是同治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河道總督、湖南巡撫等職位,1880年任吉林“三邊”地區(qū)防務“督辦”(見圖14)。
圖14 吳大澂
圖15 吳大澂書《三關(guān)筑路碑》局部
吉林機器制造局歷史檔案記載,在機器局組建期間從國外訂購的機器設(shè)備中,有壓制銀錢的機器兩件,錢模兩件。這兩條珍貴史料信息足可說明:一是當時為造幣提供了有利的機械設(shè)備條件;二是引進的機器設(shè)備是當時最先進的。這里面有最基本、最重要的條件,即壓鑄機器,這也是制造機制幣的重要前提條件。
吳大澂在吉林協(xié)籌邊務期間,正是吉林“廠平”銀元始鑄之時。光緒七年,吳大澂親勘吉林機器局廠址。可以說創(chuàng)建吉林機器局,吳大澂立下了汗馬功勞。吉林機器局有先進的機器設(shè)備和優(yōu)秀的員工隊伍,為誕生吉林廠平銀幣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物質(zhì)條件。[6]
吳大澂與吉林的淵源較深,筆者雖未尋得歷史記載印證,但廠平銀元的書、繪由他執(zhí)筆是極其可能的。吳大澂在鑒別和古字之考釋方面頗有建樹,同時也精于篆刻和書畫,是著名的金石學家、書畫家。他的篆書很有特色,他將小篆與古隸書結(jié)合,頗見功夫,古意豐厚,盈潤端莊,又有獨創(chuàng)之處。吳的隸書作品傳世不多,在其就任陜甘學政時曾書“三關(guān)筑路碑”(圖15),現(xiàn)存寧夏固原博物館,其結(jié)字特點與廠平銀元隸書風格相近,尤其是“平”字、“兩”字等。
吳大澂同時也是民族英雄,1886年(光緒十二年)5月,他在琿春與俄國會勘吉林邊界,爭回被沙俄侵占的琿春黑頂子等地。重立和新建界碑三十七座,并親自篆書:“疆域有表,國有志,此柱可立不可移。[4]”位于防川中俄朝三國交界的“土”字碑(圖16),就是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之后的1886年,吳大澂據(jù)理力爭,迫使沙俄重新所立??傊瑥膮谴鬄j的人生經(jīng)歷和個人專長,推斷他在吉林“廠平銀元”的制造過程中是功不可沒的歷史人物。
圖16 位于防川中俄朝三國交界的“土”字碑
吉林“廠平銀元”是我國最早的機器制造的銀元,僅鑄5000兩。廠平銀幣投入市場后并不能解決通貨短缺的問題,在銀票亂飛,物價上漲的當時很快便湮沒無聞了。但它的出現(xiàn)卻是跨時代的推進,對吉林省金融史乃至古幣收藏界有著重要的存在意義和作用。
首先,從時間上看,“廠平銀元”較中國大量鑄造銀元早了6年,這不僅對清朝廷的原有貨幣制度、制造體系是一個沖擊,同時對清末各省自鑄銀元也起到了示范作用。雖然貨幣發(fā)行總體數(shù)量不多,但作為中國首個機制銀元,廠平銀元在中國近代鑄幣史上具有劃時代的地位[5]。自此,多地紛紛效仿機鑄銀元,以解決當?shù)劂y荒、抵制外洋。其次,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吉林地區(qū)的“錢荒”。由于各種歷史原因,吉林大批人口涌入以及私帖濫發(fā)造成市面流通的錢幣不能滿足當時市場的需求,受吉林機器局影響,吉林的寶吉錢局、吉林銀元局、吉林造幣廠等制造的機制幣,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吉林地區(qū)的“錢荒”。第三,“廠平銀元”因仍采用計兩記重制的舊幣制度,因而未能廣泛發(fā)行,其經(jīng)驗教訓也為其他省份吸取,改變了銀元以兩計重方式,確定銀元以元記值,同時也可以從鑄幣過程中獲利。第四,“廠平銀元”的鑄造成功對當時吉林省起到了穩(wěn)定當?shù)亟?jīng)濟,促進當?shù)孛裆淖饔茫瑥亩簿彤a(chǎn)生了穩(wěn)固邊疆,加固國防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