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4房間
2018年5月初,美國通用原子公司在日本長崎縣一岐市進行了“守護者”無人機的展示飛行。日本媒體報道,通用原子公司正努力將這型源自“捕食者”的無人機推銷給日本的地方政府。關于“守護者”無人機,軍迷應該了解什么關鍵信息?賣給地方政府是真的么?
“守護者”是通用原子公司在“捕食者”系列無人機基礎上開發(fā)的無武裝海洋監(jiān)視型。它的開發(fā)可以追溯到2010年。當時正有美國政府多個部門提出在美國境內使用“捕食者”無人機的需求。所以通用原子公司在“捕食者”家族第二代產品MQ9“死神”無人機的基礎上開發(fā)了不具備武器發(fā)射功能的“守護者”系列。今天,“守護者”無人機在通用原子公司的官方網站上,仍被分類于“捕食者B”(“死神”無人機的廠家編名)之下。
“守護者”無人機除了不能投送“地獄火”導彈和制導炸彈外,其主要設備與性能指標均與MQ-9“死神”無人機類似。其全長11米、翼展20米,最大起飛重量不超過5噸,最大飛行高度低于15000米,可以連續(xù)飛行14小時?!笆刈o者”同樣使用霍尼韋爾公司的TPE311-10渦槳發(fā)動機,巡航速度313千米/小時,最大航程1800千米以上。
雖然使用完全相同的氣動布局,但“守護者”與“死神”之間的外觀差異比較明顯。前者在機腹下方吊掛有一具尺寸較大的對地監(jiān)視雷達吊艙,同時出于控制性能需要在翼尖裝有切角的小翼。除此之外,兩種無人機的衛(wèi)通天線、光電探測吊艙、發(fā)動機進氣口等結構的外形、安裝位置均完全相同。
根據通用原子公司的介紹,“守護者”無人機使用的光電探測設備與軍用型的“死神”性能一致,具備微光和紅外復合成像能力。
該型無人機搭載的對地監(jiān)視雷達是雷聲公司于近年開始研制的SeaVue對海搜索雷達。這是一種美國海軍提出研制的探測設備,當前正與雷聲公司為美國海軍的MQ-4C“特里同”無人機、P-8“波塞冬”巡邏機項目中的對海探測系統(tǒng)一道,作為美國海軍的下一代探測設備組成部分同步推進研制。
SeaVue是一種專門用于探測小型水面艦只的對海搜索雷達。從此次“守護者”在日本試飛的情況觀察,該雷達的研制工作還沒有徹底完成。它可能采用了當代三坐標雷達的天線體制,工作在較高波段以保證分辨率,系統(tǒng)具有較強的信號處理能力。
“守護者”無人機并不是一型“初出茅廬”的機型。早在2015年前后,美國國土安全部管理的美國海關及邊境保衛(wèi)局就已經開始在佛羅里達州的卡納維拉爾角空軍航空站以及德克薩斯州的克里斯蒂海軍骯空站部署“守護者”無人機。這些無人機已經在打擊毒品走私、反恐等類型的任務中登場。據最新消息,“守護者”無人機已經成功入圍了加拿大軍方的下一代無人偵察機項目。但加拿大是否會采購,還需觀察。
此次通用原子公司在日本長崎縣試飛“守護者”無人機,背后折射的信息值得思考。
作為工業(yè)部門的通用原子公司不遠萬里跑到日本,號稱“向日本地方政府”推銷“守護者”無人機,實際的“算盤”還是希望日本防衛(wèi)省為自衛(wèi)隊采購“捕食者”。
早在安倍第二次就任首相之后,日本政府就多次向偏保守系列的媒體“放風”:日本應當嘗試購買類似“全球鷹”或者“捕食者”那樣的固定翼無人機。為此,在美國海軍對海偵察無人機平臺相關項目競爭中“處于下風”的通用原子公司跑到日本“開拓市場”,從營銷的角度分析可謂是情理之中。
而日本政府與自衛(wèi)隊的“司馬昭之心”則世人皆知。
誠然,在日本確實有防衛(wèi)省以外的部門具備使用海洋監(jiān)視無人機的需求。這里面國家層面的部門包括國土交通省管理的海上保安廳(相當于我國的海監(jiān)與海警局)與氣象廳,以及國家公安委員會管理的警察廳(相當于我國的公安部)等。地方層面的單位則包括了各都道府縣的警察、消防、政府應急管理、國土資源部門,如縣警和消防本部的航空救援隊,特種警察部門甚至漁業(yè)管理部門等。這些單位都有在近海地區(qū)展開應急救援、打擊走私、偷渡犯罪甚至反恐行動的執(zhí)行部隊,并保有自己的飛行部隊。
然而“捕食者B”系列無人機超過1千萬美元的系統(tǒng)總價、過于清晰的目標分辨能力,過于強大的電子戰(zhàn)能力與信息共享能力,顯然不是這些政府準軍事執(zhí)法部門能夠“用得起”的。所以“守護者”賣給地方政府救災,應該是個偽命題。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日本政府經?!敖锌唷弊孕l(wèi)隊缺乏先進無人機裝備,但自衛(wèi)隊的裝備序列內,無人機其實已經出現很久。早在上世紀80年代,陸自就已經開始裝備專門用于校射的無人直升機。而海自早在冷戰(zhàn)中前期就曾長期使用QH-50反潛無人機??兆缘挠柧氂脽o人靶機則早已實現自產,且有多代產品。
雖然自衛(wèi)隊一直對自身的無人機裝備與戰(zhàn)法“三緘其口”,但是該國在使用無人機平臺進行跨軍種跨平臺聯合作戰(zhàn)領域早已有相關成果問世。其中最為專業(yè)人士所知的,就是日本富士重工公司的FFRS系列無人直升機。該型號的民用版為我國軍迷所知雖是上世紀末前后,但它的軍用型其實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已經被日本軍迷所發(fā)現。
FFRS無人機除在富士火力演習中擔任過陸自的偵察校射無人機外,還被技術情報界認為具備一定的電子戰(zhàn)能力。而當前,該系列無人機的換代產品也早已入役自衛(wèi)隊的炮兵、通信部隊多年。
過去40年間,空自與海自雖然都承認自己擁有多型電子偵察機與海上巡邏機,但關于它們的具體性能,則一直處于保密中。筆者認為,當前自衛(wèi)隊頻繁的在我國東海上空遭遇各種無人飛行器,通過分析防衛(wèi)省對這些飛行器相關情況的“對外發(fā)布”,讀者應該可以管窺到自衛(wèi)隊自身對類似平臺的使用認識。更不必提,常年以來自衛(wèi)隊一直不遺余力的在更新針對周邊國家的海上監(jiān)視能力體系。
進入21世紀以來,以獲得“看得更遠”的傳感器平臺、“打的更快”的彈藥為代表的裝備發(fā)展動向,一直是外界評價日本國防政策變化的“試紙”。無論是“特里同”與“全球鷹”,甚至小一些的“死神”,它們的作戰(zhàn)半徑都遠超日本本土防御的需要。通用原子公司跑到日本推銷專用于海上監(jiān)視的“守護者”,說到底還是看到了自衛(wèi)隊急需更周全的對海ISR能力。
近年日本政府的持續(xù)嘗試參與“特里同”無人機與“死神”無人機項目并企圖引進,一方面有著將自衛(wèi)隊的作戰(zhàn)能力“擴張到日本國土之外”的用意,另一方面也說明自衛(wèi)隊的航空兵部隊正在進一步提升使用跨類型裝備平臺執(zhí)行針對性任務的能力。我們既要搞清“守護者”的性能指標,更應該警惕那些想使用它的人在做什么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