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濤
聽齊陶先生說戲是一種文化享受,今年春節(jié)過后,我便美美地享受了一番。我坐在齊陶先生家中,客廳里花盛、葉綠,春天分明被齊陶夫婦早早地迎到了家中。齊陶的夫人、著名的晉劇表演藝術家田桂蘭女士,將一套考究的茶具置放于茶案上,并時不時起身給客人的茶盅里添上淺淺的一盅香茶。那天我是帶著晉祠文化研究會的會長徐炳林夫婦和影視劇演員宋林喜先生一道去拜訪齊陶先生的。徐炳林先生創(chuàng)作了一部晉劇,他請我做顧問,因為我“顧問”不了這種戲劇劇本,便在年前將劇本轉交齊陶先生,并說明了請他“顧問顧問”的意思。此番約好,我領作者前來,就是要聽齊陶先生談談對劇本的意見。齊陶先生早已讀罷劇本,期間他侃侃而談,談世界上不同的戲劇理論,說中國傳統(tǒng)戲劇的發(fā)展和演變,并結合這個劇本的問題,由面到點、由點到面、條分縷析地點撥劇情。田桂蘭女士不時插上幾句話,夫唱婦隨。這堂面對面的專業(yè)課,讓時光不知不覺地流逝而去。
認識齊陶先生是在1974年的秋天。那時,我在太原市北郊區(qū)通訊組工作,除了寫通訊報道,還愛寫點理念化的小詩,或圖解政策的散文、小小說等在省市報紙上發(fā)表。時任區(qū)委書記的白玉由于省里要搞農(nóng)業(yè)學大寨戲劇調(diào)演,便要求我為區(qū)上的晉劇團寫一部戲,力爭能參加調(diào)演。為此,我鉆在家里開始閉門造車,果真就寫出來了,劇名為《山紅》,描寫的是一位生產(chǎn)隊的女支書,手握紅寶書站在高坡上,帶頭學大寨,揮手指方向。這部戲由區(qū)上的劇團排出來了,女主角唱得好,還參加了市里的匯演,又被選中參加省里的調(diào)演。某天,區(qū)委書記白玉請了省市的戲劇專家來幫助區(qū)上的劇團提高,一位是省里的戲劇家張萬一先生,一位是市文化局局長張煥先生,還有一位隨行的中年戲劇家便是齊陶。我是編劇,自然被邀請參加座談會,與政工組和劇團的領導,還有《山紅》的主要演員一道聆聽三位專家指導。
20世紀80年代伊始,國人迎來了文學新時期。我的創(chuàng)作應該是重新開始的,而齊陶的創(chuàng)作,應該是重新上路的。齊陶年長我十歲,曾受業(yè)于著名戲劇家曹禺和戲劇理論家譚霈生,那時便有創(chuàng)作戲劇的實踐。當文藝界擺脫“三突出”的禁錮后,當年學到的戲劇理論自然就讓他回歸老路了。那陣子市里文化局開會,我和齊陶經(jīng)常見面,齊陶常有妙言奇句冒出。一次,他談到編劇的職業(yè)時說到:這編劇的功夫,最重要的就在于在肚里編。我從這句話中得到了啟發(fā)。那時我正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朱衣道人》,寫作大綱不太滿意,齊陶的戲語,讓我頓悟。于是,再次翻史書了解傅山那個年代的人和事,肚里有貨可編了,寫作也就順理成章了。寫小說與寫戲劇劇本,看似非同道,實則也同道,創(chuàng)作這種事兒雖然門類不同,對作者而言,文化知識的積累十分重要。
后來與齊陶先生漸熟,也知道了一些他的身世。他的父親在閻錫山時期的政權中擔任過不少職務,但實際上卻一直是中共的地下黨員。他父親有許多被歷史淹沒的故事,如果寫成電視劇,大約比《潛伏》還要復雜。但其父在1949年太原城即將被徐向前大軍攻破之前,因身份暴露而犧牲,他以生命中鮮紅的熱血,為齊陶留下了烈士后代的身份,齊陶也從父親的血液中傳承了機智與忠誠。
上世紀80年代之后,我再沒有嘗試戲劇劇本的創(chuàng)作,轉入了其他領域,但我一直敬重搞戲劇創(chuàng)作的朋友。小小的一方戲劇舞臺固化了戲劇的表現(xiàn)空間,而歷史和現(xiàn)實的種種故事全得在這一方固化的空間去表現(xiàn)、去完成,而齊陶先生就是位很會做這種活兒的大編劇。他創(chuàng)作了很多戲劇劇本,幾乎個個精彩,個個打得很響。即便退休了,也還在寫作,真有點生命不息,編劇不止的味道。他的一些劇本也成了劇團的看家戲,幾代演員也在齊陶先生的戲中獲得了成長。
齊陶究其一生還是一介書生,沒有在官場上謀求高位以享權重之威,也沒有在商海中博擊戲水以圖錢財之樂。其平生真正的樂趣,就是寫戲,這是一種人生境界。他始終鐘情于戲劇創(chuàng)作藝術,夫人田桂蘭也獻身于晉劇表演藝術,在二人的戲劇之家中,還有什么比戲劇更重要的話題和事情呢?
時光總是如流水般默默流去,我一直在太原市工作,齊陶先生后來調(diào)到省文化廳。雖然見面漸少,但其戲劇作品卻時有耳聞。如今我已至古稀,齊陶先生也快到耄耋之年了,他要將以前創(chuàng)作的許多劇本整理一下印制成冊,并邀請我為其寫則小文。我無力評價其作品,只寫了點零碎的舊事舊聞。上述文字所記,有的年代久遠記之不準、述之不確,屬“戲說”一類,但“戲說”不可為題,好在此文由聽齊陶說戲開筆,故用此標題。如題,聽齊陶說戲是一種文化享受,期待晉祠文化研究會在推出他們那部晉劇時,我能陪同編劇再去聽一次齊陶先生說戲。
征稿啟事
《戲友》是山西省戲劇研究所創(chuàng)辦的文化藝術研究類季刊,國內(nèi)統(tǒng)一刊號:CN14-1380/J,國際標準刊號:ISSN2096-0085。《戲友》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和辦刊方向,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戲劇理論研究、戲劇評論和戲劇創(chuàng)作,保護和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戲劇藝術,繁榮戲劇事業(yè)。主要發(fā)表有一定理論深度和文化廣度的理論研究文章,兼顧戲劇類和其他藝術形式的劇本。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一)本刊主要欄目
(1)文化視點:對藝術現(xiàn)象、藝術觀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戲劇院團建設、文化產(chǎn)業(yè)等方面的調(diào)查與研究文章。
(2)戲劇專論;劇壇掃描:新近演出的或經(jīng)典戲劇及其他藝術作品的評論文章。
(3)回顧:有關劇史、戲史、史話、文物等方面的文章。
(4)人物:業(yè)界名家新秀的傳記評介等文章。
(5)藝術教育:有關藝術教育方面的文章。
(6)雜談:文化領域的其他隨筆性文章。
(二)稿件要求
稿件要有良好的文字表現(xiàn),見解獨到,有深刻的理論思考。來稿以5000字以內(nèi)為宜,未曾在國內(nèi)外媒體(報刊、圖書、網(wǎng)絡)等公開發(fā)表。注釋及參考文獻一律采用尾注。
(三)投稿須知
來稿請在電子郵件主題欄注明“投稿:作者姓名——文章題目”,發(fā)送到本刊投稿郵箱:xiyoubianjibu@sina.com。請同時提供作者信息:姓名、性別、工作單位、職稱或職務、聯(lián)系地址、郵編、電子信箱、電話號碼等。
(四)本刊聯(lián)系方式
編輯部電話:0351—4845968
編輯部工作QQ:2650366854
本刊將對所有采用稿件進行編輯技術處理,如作者不愿接受,請在來稿時聲明。自投稿之日起,三個月內(nèi)未收到采用通知,稿件可自行處理。來稿一律不退,請作者自留底稿。稿件一旦采用,寄送樣刊及稿費。
《戲友》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