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從1921年參加中共一大開始,為黨和人民的事業(yè)奮斗了一輩子,在革命和建設中建立了卓越功勛,被人們尊稱為“董老”。但這位忠厚長者,從來不擺“老資格”,而是以“配角”“跑龍?zhí)椎摹弊跃樱瑥母鞣矫鎳栏褚笞约骸4送?,他還特別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勉勵他們勤奮學習,努力工作,絕不允許有任何特殊的行為和待遇。
“嚴厲”是父親的代名詞
作為黨和國家領導人,董必武在全國人民心目中,是一個具有大家胸懷、長者風范的偉人形象。在3個兒女眼中,父親董必武是可敬可畏的?;貞浧鸶赣H,“嚴格”兩個字從長子董良羽口中脫口而出,“從小就怕父親,家里的人也全都怕他”。在董良羽的記憶中,9歲時的一件事讓他記憶頗深:“我從小就跟著父母輾轉奔波,沒有教科書,父親就把授課內容寫在毛邊紙上,訂成課本,讓我背誦。一天他突然檢查作業(yè),讓我背乘法表給他聽,背到三七二十一時,可能是聲音小了點兒,結果父親說我背錯了,全部重背,我當時心里委屈極了,但是他說錯就是錯了,我要是不重新背一遍就不能回屋睡覺!”回首父親嚴厲的教育,董良羽心存感激:“雖然,從小到大父親的嚴厲從未變過,但是從父親那里學到的東西讓我受益終生?!?/p>
董必武不僅十分關心子女們的學習,還十分重視對子女艱苦樸素作風的教育培養(yǎng)。他要求子女們用錢必須記賬:“要你們用錢記賬,不是怕你們多花錢,而是要胸中有數(shù)。養(yǎng)成這樣的好習慣,將來為國家、為人民服務,要用錢的時候,就會從實際出發(fā)?!痹诙匚涞难詡魃斫讨校优畟兗娂娨愿赣H為榜樣。兒子董良翮上中學時想買一雙自己喜歡的布鞋,就從車費中三分五分地積攢,過了兩年,積少成多,才終于買到了那雙鞋。
干部子女不能搞特殊
1969年,董良翮高中畢業(yè)后,面臨就業(yè)問題。那時候,年輕人最向往的是到部隊參軍,其次是到工廠當工人,這兩種崗位十分緊俏,因為大部分青年人都要去農村插隊勞動。當時董必武是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要安排孩子去部隊或工廠不是什么難事。但董必武的態(tài)度十分鮮明:“干部子女不能搞特殊,良翮還是下鄉(xiāng)插隊去!”按照父親的要求,董良翮報名下鄉(xiāng),被安排到河北省晉縣周頭公社賀家寨大隊插隊落戶。
臨別時,董必武提醒兒子說:“你是革命的后代,要嚴格要求自己,生活上要艱苦樸素,和群眾同甘共苦,決不能高人一等!”他反復叮囑,“你不能當特殊農民,要做一個普通農民。你要聽老農的話,聽隊長的話?!?/p>
董良翮在農村一干就是10年,他虛心向農民學習,爭著干苦活、累活,得到了當?shù)厝罕姷慕豢诜Q贊,被樹為知青的先進典型。10年間,董良翮從普通社員一步步做到大隊書記、公社書記、縣委副書記。擔任大隊干部后,董必武曾讓兒子把同他一起出差來京的干部請到家中,當著董良翮的面,對公社干部說:“你們要幫助良翮,他還年輕,工作上要向你們學習,你們經驗豐富,要當他的老師,教育他在農村好好工作?!?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8/07/26/qkimagesrkwhrkwh201807rkwh20180704-2-l.jpg"/>
董必武不僅把兒子送去務農,還希望小孫子長大了也到農村去。1972年,董必武在給小孫子的詩中寫下了這樣的詩句:“父母在晉縣,農忙事田畝。望爾速長大,協(xié)作左右手。吾意亦云然,世為農人好。孫良頗茁壯,天逸符大造?!?/p>
1975年春,九十歲高齡的董必武病重住院,董良翮回京探望父親,已是彌留之際的董必武卻不讓兒子留在身邊,催促他趕緊回去:“農村工作忙,不能長期耽擱。我這里有人照顧,你還是回農村安心工作。”董良翮只得含淚辭別病危的父親,回到插隊的農村。
董必武的一生是辛勤的一生,為了人民能夠生活的更好,“俯首甘為孺子?!保囊簧彩菄绤柕囊簧?,他用嚴厲教會了子女如何堅守本心,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而他的子女們,雖然沒有當大官,但是都傳承了董必武開創(chuàng)的家風,為人真誠、忠厚、勤儉、好學。董必武晚年最為疼愛的孫兒們,如今已經與普通的老百姓沒有什么不同了,但是他們良好的品德仍然頗有董必武的遺風。對于子女們的影響,董良羽說:“父親對我影響最大的就是做人要有規(guī)矩?!倍颊f:“我繼承了父親一顆特別平常的心?!倍颊f:“父親像一座礦藏豐富的大山,告訴我們如何做才能對得起國家、對得起民族、對得起人民!”(編輯 冀青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