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明代山西解元考論

        2018-07-24 08:13:04
        關(guān)鍵詞:解元進士山西

        展 龍

        (河南大學(xué) 歷史文化學(xué)院/黃河文明協(xié)同中心,河南 開封 475001)

        明代是科舉制度日益完善、臻至成熟的時期。明建國伊始,即令各省從洪武三年(1370)至五年連續(xù)開科三年。洪武六年暫??婆e,其主要原因是太祖認(rèn)為科舉所選人才多為缺乏行政經(jīng)驗的“后生之輩”[1]49,遂由征召薦舉取代科舉考試。[2]至洪武十七年(1384)三月,科考始成定例:“凡三年大比,子、午、卯、酉年鄉(xiāng)試,辰、戌、丑、未年會試?!盵3]卷160:2467此后,明代科考體系不斷完善,逐漸形成科考、鄉(xiāng)試、會試、殿試、庶吉士考試等五級考試。[4]其中,鄉(xiāng)試每三年一次,凡逢皇帝登基、萬壽、大婚等重大事,則加考一科。比較而言,鄉(xiāng)試是明代科考體系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競爭最為激烈的一級考試。鄉(xiāng)試中試者稱舉人,獲取第一名者稱解元。解元是舉人中的翹楚,在明代各類科舉群體中具有重要地位。于此,學(xué)界已對明代山東、福建、云南、陜西等地解元做了初步研究,然有關(guān)明代山西解元,迄今論者尚少。*有關(guān)山西科舉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進士群體,主要成果有:王欣欣《山西歷代進士題名錄》(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據(jù)《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及方志文獻,輯錄了明代山西進士1254人。程浩東《明代山西進士籍貫時空分布演變初探》(《山西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2013年第3期)梳理了明代山西進士時空演變的歷程及特點。王振芳、吳海麗《明代山西進士的地域分布特點及其成因》(《滄桑》2002年第5期)分析了明代山西進士分布特點,統(tǒng)計出明代山西進士為1231人,而沈登苗《明清全國進士與人才的時空分布及其相互關(guān)系》(《中國文化研究》1999年第4期)統(tǒng)計為1194人,吳宣德《明代進士的地理分布》(香港中文大學(xué)出版社,2009年)統(tǒng)計為1139人,齊香君《明代山西進士的地理分布》(《黑龍江史志》2012年第1期)則按鄉(xiāng)試中式地點統(tǒng)計為1109人。趙國平《明代嘉、隆、萬時期山西籍進士及其時政思想》(山西大學(xué)碩士學(xué)位論文2007年)在分析嘉、隆、萬時期山西籍進士的基本狀況的基礎(chǔ)上,著重論述了明代山西進士的時政思想。有鑒于此,茲揆諸相關(guān)史料,對明代山西解元的規(guī)模、分布、特點、身份、出路等重要問題予以考論,以期進一步深化、細化明代科舉史研究,并對山西地方史研究有所助益。

        一 明代山西解元之規(guī)模

        明代山西解元指明代山西每科鄉(xiāng)試取中第一名,不包含山西生員在省外考中解元者。明代山西自洪武三年至崇禎十五年(1642)共舉行了90科鄉(xiāng)試,相應(yīng)該有90名解元。但這些解元的姓名、戶籍地及其構(gòu)成、出路等重要問題,目前尚無專文考論。緣此,茲以清光緒《山西通志·貢舉》為基礎(chǔ),參以張廷玉等《明史》列傳、《皇明貢舉考》《皇明三元考》《本朝分省人物考》《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及明清山西方志等文獻,對明代山西90科鄉(xiāng)試解元予以考定,具體如下:

        洪武年間,共8科,解元可考者6人,具體為:三年庚戌科,解元仇敬,曲沃縣人,四年辛亥科(二甲)進士,本經(jīng)為《書》,初授兵部主事,官至鞏昌知府(正四品)。四年辛亥科、五年壬子科史載未詳。十七年甲子科,解元高鐸,絳州人,十八年乙丑科(三甲)進士,初授官監(jiān)察御史,官至刑部侍郎(正三品)。二十年丁卯科,解元戴廷芳,定襄縣人,本經(jīng)《詩》,初授直隸靈壽縣教諭。二十三年庚午科,解元白珝,太谷縣人,官至禮部主事(正六品)。二十六年癸酉科,解元劉觀,太谷縣人,官至吏科給事中(從七品)。二十九年(1396)丙子科,解元侯睿*《皇明三元考》卷一載該科解元為“柳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第64頁)。光緒《山西通志》卷六六,載為“侯?!?《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27頁)??滴酢肚挚h志》卷十七《貢舉》載:“侯睿,解元由府學(xué),溧陽縣知縣?!弊鳌昂铑!笔?。,曲沃縣人,官至溧陽縣知縣(正七品)府學(xué)。

        建文年間,共1科,解元1人,具體為:元年(1399)己卯科,解元睦彥,樂平縣人,二年庚辰科(三甲)進士,官至戶部員外郎(從五品)。

        永樂年間,共8科,解元8人,具體為:元年(1403)癸未科,解元張敬,陽曲縣人,二年甲申科(三甲)進士。三年乙酉科,解元周麟,臨汾縣人,初授清豐教諭,官至肅王府教授(從九品)。六年(1408)戊子科,解元劉升,太谷縣人,官至云南道監(jiān)察御史(正七品)。九年辛卯科,解元宋俊,樂平縣人,官至通州學(xué)正(未入流)。十二年甲午科,解元范斌,榆次縣人,初授華州知州,官至參議(從四品)。十五年(1417)丁酉科,解元張隨,芮城縣人,初授戶部主事,官至工部主事(正六品)。十八年庚子科,解元劉海,夏縣人,二十二年甲辰科(三甲)進士,初授禮科給事中,官至陜西布政司左參政(從三品)。二十一年(1423)癸卯科,解元侯琎,澤州人,宣德二年(1427)丁未科(三甲)進士,初授行人,官至兵部尚書(正二品)。

        宣德年間,共4科,解元4人,具體為:元年(1426)丙午科,解元王牧,浮山縣人,官至南和縣訓(xùn)導(dǎo)(未入流)。四年己酉科,解元韓文昌,孝義縣人,官至教諭(未入流)。七年(1432)壬子科,解元高澄,陽曲縣人,初授刑部主事,官至四川按察司副使(正四品)。十年乙卯科,解元朱遜,沁源縣人。

        正統(tǒng)年間,共4科,解元4人,具體為:三年(1438)戊午科,解元王福,清源縣人,十年乙丑科(二甲)進士,本經(jīng)《詩》,初授官陜西道監(jiān)察御史,官至兩浙鹽運使(從三品)。六年辛酉科,解元喬毅,樂平縣人,十三年戊辰科(三甲)進士,本經(jīng)《書》,初授庶吉士,官至兵部侍郎(正三品)。九年(1444)甲子科,解元郭紀(jì),大同縣人,景泰二年(1451)辛未科(三甲)進士,本經(jīng)《易》,初授監(jiān)察御史,官至江西左布政(從二品)。十二年丁卯科,解元郭文,高平縣人,初授湖廣道監(jiān)察御史,官至武康知縣(正七品)。

        景泰年間,共3科,解元3人,具體為:元年(1450)庚午科,解元屈銓,生源縣增廣生,潞城縣人,景泰五年甲戌科(三甲)進士,本經(jīng)《詩》,官至戶部主事(正六品)。四年癸酉科,解元謝廷桂,蒲州人,初授常州府同知,官至河間府知府(正四品)。七年(1456)丙子科,解元劉道,懷仁縣人,天順八年(1464)甲申科(三甲)進士,本經(jīng)《詩》,初授庶吉士,官至河南布政使(從二品)。

        天順年間,共2科,解元2人,具體為:三年(1459)己卯科,解元羅元吉,榆次縣人,成化五年己丑科(三甲)進士,本經(jīng)《禮》,初授南京戶部主事,官至汝寧府知府(正四品)。六年(1462)壬午科,解元趙博,黎城縣人,成化十四年(1478)戊戌科(三甲)進士,本經(jīng)《詩》,初授刑部郎中,官至鳳翔知府(正四品)。

        成化年間,共8科,解元可考者7人,具體為:元年(1465)乙酉科,解元黃蕓,大同縣人,初授金華府同知,官至金華府知府(正四品)。四年戊子科*光緒《山西通志》卷六六(第360頁)載此科解元為張澤,成化十四年(1478)進士;《登科錄》成化十四年記載張澤山西鄉(xiāng)試十四名;萬歷《澤州志》卷六(明萬歷刻本,第60頁)記張澤“舊志戊子解元,待考”。此科待考。待考。七年(1471)辛卯科,解元陶琰,生源州學(xué),絳州人,十七年辛丑科(二甲)進士,本經(jīng)《書》,初授刑部四川司主事,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從一品)。十年甲午科,解元王槐*《皇明三元考》卷七(第119頁)載該科解元為“王槐”;《皇明貢舉考》卷四(第310頁)作“陶琰”。但《山西通志》卷六七(第363頁)、《陽曲縣志》卷五(第375頁)載王槐為“甲午科解元”,故該科解元當(dāng)是“王槐”。,生源縣學(xué),陽曲縣人,十七年辛丑科(三甲)進士,本經(jīng)《書》。十三年(1477)丁酉科,解元王佐,高平縣人。十六年庚子科,解元李瀚,沁水縣人,十七年辛丑科(三甲)進士,本經(jīng)《詩》,初授樂亭知縣,官至戶部尚書贈太子少保(正二品)。十九年癸卯科,解元車相,生源州學(xué)增生,石州人,二十年甲辰科(二甲)進士,本經(jīng)《易》。 二十二年丙午科,解元張錦,崞縣人,官至開封府通判(正六品)。

        弘治年間,共6科,解元6人,具體為:二年(1489)己酉科,解元常賜,沁水縣人,六年癸丑科(三甲)進士,本經(jīng)《禮》,初授行唐知縣,官至陜西按察司副使(正四品)。五年壬子科,解元張憲,蔚州人,十二年(1499)己未科(二甲)進士,本經(jīng)《詩》,初授南京戶部主事,官至山東按察司副使(正四品)。八年(1495)乙卯科,解元張茞,安邑縣人,初授涿州學(xué)正,官至建寧府同知(正五品)。十一年戊午科,解元張潤,臨汾縣人,十五年壬戌科(二甲)進士,本經(jīng)《詩》,初授給事中,官至南京吏部尚書(正二品)。十四年辛酉科,解元李翰臣,生源府學(xué),大同右衛(wèi)人*解元戶籍原屬軍衛(wèi)者,一般歸入改衛(wèi)所在州縣,此類解元有4名,分別是弘治十四年(1501)辛酉科解元李翰臣,大同右衛(wèi)籍,歸入大同縣;正德五年(1510)庚午科解元陳皋謨、嘉靖七年(1528)戊子科解元許天倫,代州振武衛(wèi)籍,歸入代州;正德十一年(1516)丙子科解元汪繼芳,太原左衛(wèi)籍,歸入太原縣。,正德三年(1508)戊辰科(三甲)進士,本經(jīng)《易》,初授行人,官至兵備副使(正四品)。十七年甲子科,解元孫紹先,生源州學(xué),代州人,十八年乙丑科(三甲)進士,本經(jīng)《易》,初授庶吉士,官至中允(正六品)。

        正德年間,共5科,解元5人。具體為:二年(1507)丁卯科,解元解一貫,交城縣人,十六年辛巳科(三甲)*本科于正德十五年(庚辰)會試后,因明武宗南巡,殿試未及舉行,次年二月武宗歿,至世宗接位后方舉行殿試。因此本科也稱庚辰科。進士,本經(jīng)《易》,初授工科給事中,官至吏科都給事中(正七品)。五年庚午科,解元陳皋謨,代州振武衛(wèi)人,十六年辛巳科(三甲)進士,本經(jīng)《詩》,初授知縣,官至工科給事中(從七品)。八年(1513)癸酉科,解元劉懷仁,陽曲縣人。十一年丙子科,解元汪繼芳,太原左衛(wèi)人,官至知縣(正七品)。十四年已卯科,解元彭希曾,陽曲縣人,初授開封府通判,官至開封府同知(正五品)。

        嘉靖年間,共15科,解元15人,具體為:元年(1522)壬午科,解元楊謨,生源府學(xué),澤州人,二十年辛丑科(二甲)進士,本經(jīng)《書》,官至慶陽府知府(正四品)。四年乙酉科,解元寇天與,榆次縣人,五年丙戌科(二甲)進士,本經(jīng)《詩》,官至東昌府知府(正四品)。七年(1528)戊子科,解元許天倫,生源州學(xué)增生,代州振武衛(wèi)人,十四年乙未科(三甲)進士,本經(jīng)《詩》,初授中書,官至參政(從三品)。十年辛卯科,解元王應(yīng)期,蒲州人,十四年乙未科(三甲)進士,本經(jīng)《易》,初授兵部主事,官至兵部主事(正六品)。十三年(1534)甲午科,解元亢思謙,臨汾縣人,二十六年丁未科(二甲第一)進士,本經(jīng)《易》,初授庶吉士,官至四川右布政(從二品)。十六年丁酉科,解元劉廷臣,生源縣學(xué),洪洞縣人,十七年戊戌科(二甲)進士,本經(jīng)《易》,官至副都御使(正三品)。十九年庚子科,解元栗永祿,生源府學(xué),長治縣人,二十三年甲辰科(三甲)進士,本經(jīng)《禮》,官至兵部右侍郎(正三品)。二十二年(1543)癸卯科,解元李芝,生源州學(xué),澤州人,本經(jīng)《詩》,官至紹興府通判(正六品)。二十五年丙午科,解元路王道,生源縣學(xué),屯留縣人,三十二年癸丑科(三甲)進士,本經(jīng)《詩》,初授南樂知縣,官至光祿寺卿(從三品)。二十八年(1549)己酉科,解元王崇雅,生源州學(xué)附生,蒲州人,本經(jīng)《書》,官至陜西行太仆寺少卿(正四品)。三十一年壬子科,解元梁綱,生源縣學(xué),稷山縣人,四十一年壬戌科(二甲)進士,本經(jīng)《易》,初授戶部主事,官至湖廣參政(從三品)。三十四年乙卯科,解元張鵬翰,陽曲縣人,官至漢中府通判(正六品)。三十七年戊午科,解元李尚思,生源縣學(xué)增生,曲沃縣人,隆慶二年(1568)戊辰科(三甲)進士,本經(jīng)《書》,初授刑部主事,官至吏部右侍郎(正三品)。四十年(1561)辛酉科,解元李日強,生源縣學(xué)增生,曲沃縣人,四十四年乙丑科(三甲)進士,本經(jīng)《春秋》,初授宜陽知縣,官至貴州左參政(從三品)。四十三年甲子科潘云祥,生源府學(xué)增生,合肥人,隆慶五年辛未科(二甲)進士,本經(jīng)《書》,官至兵部員外郎(從五品)。

        隆慶年間,共2科,解元2人,具體為:元年(1567)丁卯科,解元張四端,生源州學(xué),蒲州人,本經(jīng)《易》,官至戶部郎中(正五品)。四年庚午科,解元馮懋仁,生源州學(xué),蒲州人,本經(jīng)《春秋》,官至偃師知縣(正七品)。

        萬歷年間,共16科,解元16人,具體為:元年(1573)癸酉科,解元司馬晰,生源縣學(xué),浙江會稽人,本經(jīng)《詩》。四年丙子科,解元王忠顯,生源州學(xué),澤州人,本經(jīng)《書》,初授清水知縣,官至南京戶部主事(正六品)。七年(1579)己卯科,解元李永培,曲沃縣人,生源縣學(xué),本經(jīng)《易》。十年壬午科,解元白所知,生源縣學(xué),陽城縣人,十一年癸未科(二甲)進士,本經(jīng)《易》,官至工部尚書(從一品)。十三年(1585)乙酉科,解元王浚初,山陰縣人,本經(jīng)《禮》,初授中書舍人,官至柳州知府(正四品)。十六年戊子科,解元傅新德,定襄縣人,十七年己丑科(三甲)進士,本經(jīng)《書》,初授翰林院檢討,官至太常寺卿(正三品)。十九年辛卯科,解元曹于汴,安邑縣人,二十年壬辰科(三甲)進士,本經(jīng)《春秋》,初授淮安推官,官至左都御史(正二品)。二十二年(1594)甲午科,解元張應(yīng)征,猗氏縣人,二十三年乙未科(三甲)進士,本經(jīng)《書》,初授三原縣令,官至大名兵備副使(正四品)。二十五年丁酉科,解元王自亨,安邑縣人,本經(jīng)《詩》,官至教諭(未入流)。二十八年庚子科,解元馬呈德,生源選貢,大同縣人,三十八年(1610)庚戌科(三甲)進士,本經(jīng)《書》,初授中書舍人。三十一年癸卯科,解元趙守寀,孝義縣人,本經(jīng)《書》,未仕。三十四年丙午科,解元常啟胤,翼城縣人,本經(jīng)《易》。三十七年己酉科,解元郝名聲,壽陽縣人,本經(jīng)《詩》,未仕。四十年(1612)壬子科,解元王時英,垣曲縣人,四十七年己未科(三甲)進士,本經(jīng)《春秋》,初授密縣知縣,官至四川道監(jiān)察御史(正七品)。四十三年乙卯科,解元陸敏學(xué),大同縣人,本經(jīng)《易》,官至三水縣知縣(正七品)。四十六年(1618)戊午科,解元胡舜封,生源司學(xué),安邑縣人,本經(jīng)《詩》,官至上蔡知縣(正七品)。

        天啟年間,共3科,解元3人,具體為:元年(1621)辛酉科,解元王國維,安邑縣人,官至兵部主事(正六品)。四年甲子科,解元趙之璽,生源拔貢,樂平縣人,官至河南布政司參政(從三品)。七年(1627)丁卯科,解元趙國鼎,樂平縣人,崇禎七年(1634)甲戌科(三甲)進士,初授教諭,官至寶坻知縣(正七品),殉國。

        崇禎年間,共5科,解元5人,具體為:三年(1630)庚午科,解元李異品,沁水縣人,官至濟南府同知(正五品)。六年癸酉科,解元因正卿,曲沃縣人。九年(1636)丙子科,解元衛(wèi)周祚,曲沃縣人,十年丁丑科(三甲)進士,初授永平推官,入清,任工部尚書(正二品)。十二年己卯科,解元郭可圻,曲沃縣人。十五年(1642)壬午科,解元畢振姬,高平縣人,清順治三年(1646)丙戌科(三甲)進士,初授平陽府教授,官至湖廣布政使(從二品)。

        綜上,除洪武四年(1371)辛亥科、洪武五年(1372)壬子科、成化四年(1468)戊子科,因文獻缺載或記載不詳*《皇明三元考》《皇明貢舉考》及《山西通志》對洪武四年辛亥科、五年壬子科山西解元俱無記載,無從考證。,解元姓名和戶籍地待考外,現(xiàn)可確認(rèn)姓名、戶籍地的明代山西解元共有87名。其中,嘉靖四十三年(1564)甲子科解元潘云翔屬南直隸合肥籍、萬歷元年(1573)癸酉科解元司馬晰屬浙江會稽籍,并不屬于山西籍,如此山西籍解元共85人,占明代山西解元總數(shù)的94.44%。

        二 明代山西解元之分布

        據(jù)《明史·地理志》載,明代山西布政司“領(lǐng)府五,直隸州三,屬州十六,縣七十九”。[5]卷41:958其中,太原府統(tǒng)州五縣二十;*據(jù)光緒《山西通志》卷三《沿革一》載,洪武初始有州六縣二十二,萬歷二十三年,“改汾州為府,割永寧(州)、寧鄉(xiāng)(縣)、臨縣分屬”(《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92頁)。平陽府統(tǒng)州六縣二十八;*據(jù)光緒《山西通志》卷三《沿革一》載,洪武初始有州六縣二十九,萬歷二十三年,改汾州為府,割靈石縣,四十二年(1614)又以石樓縣易之。(《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2頁)潞安府統(tǒng)縣八;*據(jù)光緒《山西通志》卷三《沿革一》載,洪武九年(1377)直隸山西布政司,嘉靖八年升為潞安府。(《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0頁)大同府統(tǒng)州四縣七;汾州府統(tǒng)州一縣七;*據(jù)《明史》卷四一《地理志二》載,洪武九年直隸布政司,萬歷二十三年五月升為府。(中華書局,1974年,第965頁)澤州領(lǐng)縣四;遼州領(lǐng)縣二;沁州領(lǐng)縣二。通過分類統(tǒng)計前述解元信息,可知明代山西籍85名解元地域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明代山西籍85名解元地域分布統(tǒng)計

        由表1可知,明代山西籍解元地域分布特點有二:一是地域分布廣泛。明代山西五府三直隸州,除遼州外,皆有解元考出,分布于西起蒲州,東至樂平、黎城,北起大同、南至芮城,西北起大同右衛(wèi),東南至垣曲、澤州,西南起蒲州、東北至蔚州的廣大地區(qū)。廣泛的解元分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代山西重視文化教育,科舉之風(fēng)盛行。二是區(qū)域分布不均。明代山西解元主要分布于中、南部地區(qū),并呈現(xiàn)出中東多、西北少的鮮明區(qū)域特征。地處山西南部的平陽、潞安兩府和沁州、澤州兩直隸州共考出解元47人,占統(tǒng)計解元85人的55.3%,地處中部的太原府、汾州府共考出解元30人,占統(tǒng)計解元總數(shù)的35.3%。而地處北部的大同府有解元8人,占比9.4%。由此可見,明代山西解元的地域分布,與山西進士南多北少、由南向北遞減的區(qū)域分布特征一致,即明代平陽府進士 431 人,太原府進士299 人,汾州府進士 81 人,潞安府進士80 人,大同府進士 71 人,遼州進士 25 人,澤州進士 132 人,沁州進士18 人,其他地區(qū)進士 2 人。[6]整個明代山西偏西地區(qū),僅有蒲州和大同右衛(wèi)共有6名解元考出,占比不足8%。與此相聯(lián)系,明代山西各府所屬州縣的解元分布同樣不平衡,以解元最多的平陽府為例,地處平陽府南部的蒲州、絳州、芮城、垣曲、猗氏、安邑、稷山、夏縣共考中解元17名,占平陽府解元總數(shù)的54.8%,地處平陽府中部的曲沃、臨汾、洪洞、浮山、翼城共考出解元14名,占比45.2%,而平陽府北部州縣則無解元分布。

        一方面,就廣泛性而言,明代山西解元的分布涵蓋了除遼州之外的山西大部分地區(qū),此主要是得益于明代官方在山西各府、州、縣遍設(shè)儒學(xué)。洪武時,山西布政使司共設(shè)置5府、3直隸州、16散州、75縣,同時對應(yīng)設(shè)置3府學(xué)、21州學(xué)、75縣學(xué),設(shè)學(xué)率為100%[7]112,并且給生員提供免費學(xué)習(xí)場所及“除本身外,戶內(nèi)優(yōu)免二丁差役”[8]卷78:454等各種優(yōu)待。這不僅提高了山西各地教育水平,且也促進了山西地區(qū)的向?qū)W之風(fēng)。另一方面,就不均性而言,山西各府、州、縣科舉實力的不平衡是其主要原因,而這又與以下因素密切相關(guān)。

        一是人口因素。鄉(xiāng)試是明代科舉考試中競爭最激烈的一級考試,“夫當(dāng)大比之秋,京郡合國子監(jiān)及畿甸之士,天下布政司合所隸郡邑之士,三試之,拔其尤者貢于禮部,蓋什之一”[9]卷9:121,并且很多時候,實際鄉(xiāng)試錄取率常在規(guī)定錄取率之下。*吳宣德認(rèn)為:鄉(xiāng)試錄取率,永樂時大約為10%,景泰間順天鄉(xiāng)試為7.5%,嘉靖末可能低于4%(《中國教育制度通史·明代卷》第七章《明代的科舉制度》,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76、477、485頁)。錢茂偉認(rèn)為:明代鄉(xiāng)試錄取率大體在4%左右,并指出明代每年全國的鄉(xiāng)試應(yīng)試人員規(guī)模應(yīng)該為5萬左右。(《國家、科舉、社會——以明代為中心的考察》,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第87頁)。〔韓〕吳金成認(rèn)為:明中葉全國秀才約為3l萬,晚明約為50萬,此即明中葉、晚明分約有26萬、45萬左右的秀才被淘汰(《明清時代紳士層研究的諸問題》,載東洋史學(xué)會編《中國史研究的成果與展望》,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1年)。郭培貴經(jīng)細致考定,認(rèn)為:明代舉行的90科鄉(xiāng)試中,20科為不拘額數(shù)錄取,70科為定額錄取。當(dāng)時,全國鄉(xiāng)試按定額錄取時期,總計錄取舉人至少應(yīng)為80100人,加及不拘額數(shù)時期錄取舉人22289人,則明代共錄取舉人至少應(yīng)為102389人。鄉(xiāng)錄取率,明初一般在10%上下;成、弘間定為5.9%;嘉靖末又降為3.3%;而實際錄取率又低于此。(參見《明代鄉(xiāng)試錄取額數(shù)的變化及舉人總數(shù)考述》,《東岳論叢》2010年第1期;《明代科舉各級考試的規(guī)模及其錄取率》,《史學(xué)月刊》2006年第12期)在此情況下,各府、州人口基數(shù)越大,就對考試競爭越有利。筆者據(jù)《明一統(tǒng)志》、成化《山西通志》*據(jù)成化《山西通志》載,明代山西官辦儒學(xué)109所,書院57所,具體分布:運城18所,書院12所;長治15所,書院8所;臨汾17所,書院10所;太原及大同、朔州、忻州30所,書院9所;其余地區(qū)有官學(xué)29所,書院18所。其中,山西南部80所,中部47所,北部39所,這種分布狀況與明代山西解元的地理分布比例大體一致,呈現(xiàn)出由南向北逐漸遞減的特點。、光緒《山西通志》等所載山西各府、州、縣儒學(xué)及編戶里數(shù)統(tǒng)計,明代山西8府1州的編戶里數(shù)*萬歷《明會典》卷十九《戶部六》載萬歷六年山西人口數(shù)為531.9359萬。另據(jù)趙文林等《中國人口史》(人民出版社,1988年)中《各省明代人口數(shù)統(tǒng)計表》統(tǒng)計,明代山西人口數(shù)量大體為:1381年410萬,1391年449萬,1393年457.2萬,1491年496.5萬,1626年531.9萬。據(jù)此平均,明代山西人口大體為510萬左右,此數(shù)位列全國第六名,僅次于浙江1382.1萬、江西1202.6萬、江蘇992.1萬、山東687.7萬、福建515.8萬。但史籍對明代山西各府州縣人口數(shù)量尚無完整記載,故茲以《明一統(tǒng)志》卷二六所載各、府、州縣“編戶里數(shù)”為例,來說明明代編戶里數(shù)、學(xué)校數(shù)與考中解元數(shù)的排序問題。與考中解元數(shù)排序如下頁表2。

        由表2可知,明代山西平陽府、太原府與遼州的編戶里數(shù)排名與其解元數(shù)排名完全一致,呈完全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排名相差一位的有澤州、汾州和沁州;潞安府與大同府分別相差兩位、三位,呈一定程度的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以上情況表明:明代山西各府、州的科舉實力與其人口規(guī)模確實存在一定聯(lián)系,但二者排名又存在不同程度的錯位,這說明府、州人口規(guī)模只是其獲得科舉優(yōu)勢的必備條件,而非唯一條件,要把人口優(yōu)勢真正變成科舉競爭優(yōu)勢,還需具備其他條件。

        表2 明代山西5府3直隸州的編戶里數(shù)、學(xué)校數(shù)與考中解元數(shù)的排序

        二是教育因素。科考是考生文化素養(yǎng)的競爭,而教育是傳承文化的手段。明代官方所設(shè)府、州、縣學(xué)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占主導(dǎo)地位。洪武二年(1369)定制:天下府、州、縣各設(shè)儒學(xué)一所,但各府、州、縣之間編戶里數(shù)的差異又因固定的儒學(xué)數(shù)量導(dǎo)致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因此,各府、州、縣的學(xué)校數(shù)量,是影響其教育水平的又一要素。由表2可見,明代山西各府、州學(xué)校數(shù)與解元數(shù)呈正比關(guān)系,如平陽府學(xué)校39所、解元31名,太原府學(xué)校31所、解元27名;相反,沁州、遼州學(xué)校僅有2所,解元也僅沁州1人、遼州無。這種格局的形成,既與各府、州的區(qū)域優(yōu)勢、教育建制有關(guān),也與南、北地區(qū)不同的文化基礎(chǔ)有關(guān)。在晉中南地區(qū),太原人“敦厚不華,淳儉好學(xué)”[10]卷2:39,蒲州“人文輩出,忠孝相仍”[11]卷31:2451,澤州人“勤于力田,多嗜文學(xué)”。[12]卷11:95相反,在晉北地區(qū),則是“俗尚武藝,風(fēng)聲氣息,自昔而然”。[10]卷2:41與此相聯(lián)系,山西北部學(xué)校較少,讀書求學(xué)者也不多。

        三是政治因素?!白鳛閭鹘y(tǒng)管理型國家,為了保證社會的穩(wěn)定,政府必須從全局出發(fā),在政策上保持各區(qū)域間的平衡性。”[13]177但在實際運作中,科舉設(shè)計的“均衡原則”[14]268時常因為政治區(qū)位的差異而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區(qū)域政治優(yōu)勢及其帶來的官方教育資源、文化資源、經(jīng)濟條件和人口規(guī)模,無疑對各府、州、縣的科舉競爭力的強弱會產(chǎn)生十分的重要影響,這一點在明代山西解元的區(qū)域分布上也有突出表現(xiàn)。如山西太原地處南北之間,長期是山西的政治經(jīng)濟中心,經(jīng)濟發(fā)達,交通便利,文教昌盛,嘉靖《太原縣志》載元代僧人小倉月《柳溪勝景》稱:“一城春色富河?xùn)|,萬古中州悉廳從。地貴自然芝草出,天高長是瑞之封。堤邊翠帶千株柳,溪上青螺數(shù)十峰。海晏河清無個事,畫樓朝夕幾聲鐘?!迸c此相聯(lián)系,明代山西治所太原府考中解元達27人,占統(tǒng)計解元總數(shù)的31.8%。同樣,太原府、大同府、澤州其治所所在地的解元數(shù)量均是該府第一。凡此表明各府治所作為一府政治中心,其聚集的官學(xué)與文化資源對科舉競爭力有直接的促進作用。

        四是經(jīng)濟因素。有明一代,山西行商之風(fēng)盛行,商人大多集中在晉南地區(qū)*〔日〕寺田隆信在《山西商人研究》中提出:明代山西晉商中的大商人大多聚集在“山西的平陽府、澤州、潞安、汾州和大同府”,主要是山西南部地區(qū)。(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53-254頁),“平陽、澤、潞,豪商大賈甲天下,非數(shù)十萬不稱富”。[15]3晉商致富后,或重視家族教育,支持子弟讀書應(yīng)試,或熱衷地方教育,興舉學(xué)校,如清光緒《永濟縣志》卷十三《義行》:山西商人秦魁炎,上陽村人,“少壯業(yè)商,而喜讀小學(xué),嘗于村東購麻谷,廢寺創(chuàng)立書院名曰‘歸儒’”。晉商對書院進行援助或改修,大大促進了山西南部地區(qū)教育水平的發(fā)展。同時,晉商也常對沒有功名的落魄士子進行援助,如大名府董萬斛,“其于有弦誦之士,宴加籩,幣加兩。故太公在布衣中而士尊事之,不敢以賢知先,四方慕義者,集其門如市”。[16]卷70:205此外,明代山西籍進士不少出自晉南商賈,如王崇古,字學(xué)甫,蒲州人,出身富商,嘉靖二十年(1541)進士,官至兵部尚書。[5]卷:222:5838張四維,字子維,蒲州人,鹽商世家,嘉靖三十二年進士,守庶吉士,官至首輔。[5]卷219:5769張主敬,長治人,萬歷十一年(1583)進士,為長治令,“俗善商賈”。[17]卷11:445凡此,促進了明代山西南部科舉事業(yè)的發(fā)展,也使這一地區(qū)解元數(shù)量遠超北部地區(qū)。

        五是地理因素?!吧轿?古冀州地,太行峙其左,黃河繞其右,五原錯落,四塞森羅,蓋天險之國……三晉之為天下重也,自古而已然矣?!盵18]卷3:213山西險要的地勢造就了山西地區(qū)特殊的軍事環(huán)境,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交通不便,妨礙了山西生員與外界的交流。同時,山西北部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農(nóng)耕民族相互爭奪的地區(qū),在明代雙方爭斗尤為激烈。元亡后,蒙古勢力退至塞外,成為明代北方勁敵,使其不得不在北邊常駐大軍。洪武間,明廷為防備蒙古侵?jǐn)_,在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guān)一線,派駐重兵,設(shè)置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寧夏、甘肅、薊州、太原、固原九鎮(zhèn),其中大同、太原二鎮(zhèn)即在山西北部地區(qū),這一情勢對當(dāng)?shù)匚幕逃陌l(fā)展無疑產(chǎn)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如嘉靖間,北邊危機嚴(yán)重,蒙古人入掠達三十多次[19]115-119,多次深入大同地區(qū),即使“俺答封貢”后,也時常騷擾山西北部,受此影響,這一地區(qū)教育環(huán)境屢遭破壞,加及大量人口被迫南移,北部地區(qū)的編戶里數(shù)、學(xué)校數(shù)與考中解元數(shù)自然較少。

        三 明代山西解元之出路

        明代山西解元中舉后出路較多,歸納起來,蓋有兩條:一是考取進士。據(jù)前文可知,此類解元共45人。*郭培貴《明代解元考中進士的比例、年齡與空間分布》(《清華大學(xué)學(xué)報》2012年第5期)統(tǒng)計山西解元進士數(shù)42人。山西解元因其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和積極的入世態(tài)度,比一般舉人擁有更高的進士考取率。據(jù)統(tǒng)計,明代舉人考中進士的比率是23.85%[7]350,全國解元考中進士的平均比率是50%[20],而山西籍解元(85人)考中進士者達45人,比率為52.94%,比全國舉人考中進士的平均比率高出29.09個百分點,比全國解元考中進士的平均比率高出2.94個百分點。這反映了山西解元考取進士的競爭力遠高于一般舉人,同時也超出了全國解元考取進士的平均水平;即使在全國進士考試中,山西解元也有較強競爭力,在解元進士45人中,12人為二甲進士,33人為三甲進士,雖然一甲進士少于南直(5人)、北直(6人)、浙江(6人)、江西(7人)、福建(2人)、四川(3人)等科舉強省,但山西解元二、三甲進士數(shù)超越北直(41人)、福建(40人)、四川(34人)等省,僅次于南直(57人)、浙江(57人)、江西(49人),居全國第四。[20]而且,此類解元在考取進士后大多入朝為官,其中可確定官至的解元進士共41人,成化十年(1474)甲午科王槐、成化十九年癸卯科車相、萬歷二十八年(1600)庚子科馬呈德,此三人出仕情況史料未載。

        表3 明代山西進士解元官至一覽表

        從表3可知,41人中官職達到正四品及以上者共32人,占統(tǒng)計人數(shù)的78%,這說明山西解元進士任職高級官員的比率很高,也體現(xiàn)了山西解元出色的政治水平與管理能力。此類解元在獲得進士功名后,仕至六部尚書者有侯琎、陶琰、李瀚、張潤、白所知、衛(wèi)周祚等6人。如成化七年(1471)辛卯科解元陶琰,考中成化十七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歷固原兵備副使,因部內(nèi)晏如,“遷福建按察使、浙江左布政使”。正德初,陶琰以右副都御史巡撫河南,遷刑部右侍郎。當(dāng)時徐謙依附宦官劉瑾,攻擊御史李高,陶琰查辦此案,為李高申冤。劉瑾大怒,假傳圣旨,將陶琰收押獄中近兩月。劉瑾伏誅,起左副都御史,總督漕運兼巡撫準(zhǔn)、揚諸府。陶琰生性清儉,“飯惟一疏”,卻以俸銀賑救災(zāi)民,尋加戶部尚書。嘉靖元年,以工部尚書改南京兵部,加太子太保。去世后,贈少保,謚恭介。[5]卷210:5305-5306明代解元不乏名列縉紳、榮升顯達者,但也有未及入仕而卒者,如建文元年己卯科解元睦彥,考中建文二年庚辰科進士,“未仕,卒?!盵21]卷1:23此外,明代山西解元進士有5人入選庶吉士,此數(shù)少于南直(13人)、北直(6人)、浙江(10人)、江西(18人)、廣東(12人)、福建(9人)、河南(9人)、山東(7人)、四川(6人)等省。[20]

        二是直接入仕。明代山西解元直接入仕者共32人,其初授官多在正四品以下,多是六部主事、知縣及儒學(xué)教諭、訓(xùn)導(dǎo)等,最終任官則以中低級官員為主。如表4所示:

        表4 直接入仕解元最終任官表

        據(jù)前文可知,明代山西解元直接入仕者多出現(xiàn)在洪武、永樂、宣德三朝,其中洪武至宣德直接入仕者達12人。原因是明初人才缺乏,太祖曾下令舉薦人才,“今土宇日廣,文武并用。卓犖奇?zhèn)ブ?世豈無之?;螂[于山林,或藏于士伍,非在上者開導(dǎo)引拔之,無以自見。自今有能上書陳言、敷宣治道、武略出眾者,參軍及都督府具以名聞?;虿荒芪恼露R見可取,許詣闕面陳其事?!盵5]卷71:1711大量破格提拔人才,并行舉薦之法,因此有很多未參加會試的士子直接入仕為官。然至明中后期,解元鮮少選擇直接入仕,蓋因恢復(fù)科舉后,士子以科舉為正道,對舉薦入仕不以為然。此外,解元入仕者最終任官級別大多較低,且升遷緩慢,加及只擁有舉人功名,其任職多為地方官員和教官。這除與解元自身選擇有關(guān)外,也與明廷相關(guān)政策有關(guān),如洪武時,明廷規(guī)定副榜舉人和會試下第舉人皆例充府、州、縣學(xué)教官。[22]卷46:560值得一提的是,在明代山西解元出身的官員中,亦不乏心系民瘼、公正廉明的清官胥吏。如永樂十五年(1417)丁酉科解元張隨,授戶部主事,“廉介清苦”,當(dāng)時宣宗微服至其家,見張隨親自汲水,很是贊賞,曰:“此清主事也?!焙蟾纳げ恐魇?“三十余年,茅屋清修,無異寒士。”[23]卷9:4嘉靖十六年(1537)丁酉科解元劉廷臣,洪洞人,任開封知府時,“以嚴(yán)為治,強宗悍族青斂跡。”[24]130:9016嘉靖四十年(1561)辛酉科解元李日強,曲沃人,任宜陽知縣時,“裁革冗費,暨歲供良馬,墾山地以免差役,召貧民以給牛種,政簡刑清?!盵24]130:9018

        四 余論

        明代各直、省鄉(xiāng)試共應(yīng)產(chǎn)生解元1278人[20],大致占明代舉人總數(shù)的1.25%,而其考中進士的平均比率比舉人考中進士的平均比率高出26%。*據(jù)郭培貴先生統(tǒng)計,明代舉人至少應(yīng)為102389人,其中各直、省鄉(xiāng)試共應(yīng)產(chǎn)生解元為1278人,包括:南直、浙江、福建、湖廣、廣東、河南、山東、山西(筆者按:應(yīng)為87人)、陜西、廣西10處各為90人,江西89人,四川88人,北直87人,云南78人,貴州最少為36人。參見《明代鄉(xiāng)試錄取額數(shù)的變化及舉人總數(shù)考述》(《東岳論叢》2010年第1期)和《明代解元考中進士的比例、年齡與空間分布》(《清華大學(xué)學(xué)報》2012年第5期)。有明一代,考試是官員銓選的重要依據(jù)之一,較之普通舉人,解元不僅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且在仕途進階中表現(xiàn)出色。明代山西解元雖有其獨特地域特性,但也從此觀照明代解元的整體問題。

        其一,山西解元數(shù)量自東南向西北遞減的地域分布特點,體現(xiàn)了明代科舉考試不僅是考生能力的競爭,更是人口基礎(chǔ)、經(jīng)濟實力、文化積淀、政治資源和教育基礎(chǔ)等地區(qū)綜合實力的競爭。大體上,人口較多的州縣,因其生員基數(shù)大,解元出現(xiàn)的概率就大;出身士紳家族、經(jīng)商家族、科舉家族的士子,因其良好的家學(xué)傳承、教育環(huán)境和經(jīng)濟條件,考取解元及進士的概率較之一般士子要大*何炳棣認(rèn)為:明清時期,出身名門望族進士平均只占總數(shù)的5.7%。雖然在事實上,這些望族只構(gòu)成官員家庭的一小部分,然而他們?nèi)魏稳g積累的應(yīng)考人數(shù)的平均值,肯定超過任何一科錄取的進士名額。也就是說,盡管名門望族的成員在科舉考試中占有無與倫比的有利地位,但他們在會試與殿試中并不能占優(yōu)勢。(參見《明清社會史論》,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有限公司,2013年,第181頁),如解元劉廷臣之子劉應(yīng)時,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在海岱,法紀(jì)嚴(yán)明?!盵24]130:9017又如嘉靖三十七年戊午科解元李尚思與萬歷七年(1579)己卯科解元李永培,父子二人皆為解元。

        其二,明代山西解元中式身份、考試本經(jīng)反映了明代鄉(xiāng)試解元的基本情勢。一是中式身份,因文獻缺載,欲完整了解山西解元的中式身份極難。茲據(jù)《三元考》《貢舉考》及相關(guān)傳記,確定了其中26名解元的中式身份,具體如前文所述。總體上,明代確知山西解元的中式身份以府、州、縣生員為主,且多以廩生身份中式,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代實現(xiàn)了官辦學(xué)校教育與科舉制度的有效結(jié)合。二是考試本經(jīng),據(jù)筆者統(tǒng)計,明代山西解元本經(jīng)可確知者為:《詩》者17人,《書》13人,《易》14人,《禮》4人,《春秋》4人,共計52人,其中《詩》、《書》、《易》共有44名,占確知解元本經(jīng)數(shù)的84.6%,反映了明代山西解元多偏愛《詩》、《書》、《易》三經(jīng),此與明代全國進士考試本經(jīng)大體一致。[25]之所以如此,“蓋義主通經(jīng),經(jīng)由圣作。茍非淹洽,疇測精微!故經(jīng)義者,故經(jīng)義者,德行之金聲,而藝文之寶袠?!盵26]卷2:438因此,明代酌古準(zhǔn)今,罷詩賦之制,以經(jīng)義論策試士,“必欲造理精純,立言簡切而弗戾于經(jīng)于道者,始克中選?!盵27]卷7:105

        其三,明代山西解元進士共45人,僅次于明代兩直及浙江、江西解元進士數(shù)[20],顯示出了明代山西解元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而且,明代山西解元多選擇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其積極的入世態(tài)度和出色的政治能力,也對其任職衙門或地區(qū)做出了重要貢獻。如成化十六年(1480)庚子科解元李瀚,沁水人,十七年進士,官至戶部尚書,“以風(fēng)裁自持,不畏強御,所至以嚴(yán)正見憚,然持法平恕,人亦無怨言,其清德雅致,鄉(xiāng)評甚重之?!盵28]卷177:3813萬歷十九年(1591)辛卯科解元曹于汴,解州人,“篤志正學(xué),操履粹白”[5]卷254:6557,任淮安推官時,明察秋毫,執(zhí)法如山,“以治行高第”[5]卷254:6556,授吏科給事中。萬歷二十八年回鄉(xiāng)葬母,深居簡出,慷慨解囊,在自家祠堂創(chuàng)辦宏運書院,“以為育才之用。”[29]卷10:987那些直接入仕的山西解元,大多成為地方教官,傳道授業(yè),教化一方,如洪武解元戴廷芳任靈壽教諭,永樂解元周麟任清豐教諭,弘治解元張茞任涿州學(xué)正等。另外,明代山西解元因其“舉人第一”的特殊身份,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如解元修建的“解元坊”*明宣德丙午科解元王牧建“解元坊”。(鹿學(xué)典等:《(光緒)浮山縣志》卷五,清光緒六年刻本,第3頁);又,正統(tǒng)甲子郭紀(jì)、景泰丙子劉道、成化乙酉黃蕓、宏治辛酉李翰臣、嘉靖壬午張憲、萬歷乙酉王濬初、庚子馬呈德、乙卯陸敏學(xué)等解元,也建“解元坊”。(吳輔宏等:《(乾隆)大同府志》卷一二,清乾隆四十七年重??瘫?第14頁);解元趙博,黎城縣正街,立“解元坊”。(程大夏等:《(康熙)黎城縣志》卷一,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刻本,第14頁。),大大鼓勵了當(dāng)?shù)厥孔油渡砼e業(yè)的熱情,也增強了其對明廷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猜你喜歡
        解元進士山西
        河下:文風(fēng)厚重的“進士之鄉(xiāng)”
        華人時刊(2023年19期)2023-11-16 12:32:12
        我在山西等你
        黃河之聲(2022年6期)2022-08-26 06:46:08
        山西老陳醋保護有法可依
        山西:抓緊抓實春耕生產(chǎn)
        山西嘆五更
        青年歌聲(2020年11期)2020-11-24 06:57:42
        四進士(上)
        《進士or近視》
        童話世界(2019年14期)2019-06-25 10:11:42
        樵夫巧解元字聯(lián)
        清代石城縣黎正進士考論
        廣州文博(2016年0期)2016-02-27 12:48:36
        陜甘分闈前后陜西籍解元地域分布比對研究
        日本人妻伦理片在线观看| 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试看| 亚洲欲色欲香天天综合网| 国产精品自拍首页在线观看 | 日韩午夜免费视频精品一区| 无码无套少妇毛多18pxxxx| 无码粉嫩虎白一线天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乐下载| 日本人妖一区二区三区 | 午夜时刻免费入口| 在线播放无码高潮的视频| 国产在线视频h| 日本免费精品免费视频| 天天躁日日躁aaaaxxxx| 色综合中文综合网| 官网A级毛片| 无人视频在线播放免费| 国产又爽又大又黄a片|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网站| 无码啪啪人妻| 中国男男女在线免费av|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va视频|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 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网| 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色 | 手机在线亚洲精品网站| 在线不卡av片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一区二区精品| 日韩一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精品|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情99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香蕉吃奶| 蜜桃精品视频一二三区| 日本高清视频永久网站www|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推| 亚洲精品日本久久久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的|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视频播放| 少妇被猛烈进入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无线码免费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