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丕全
(山西省桑干河楊樹豐產林實驗局,山西 大同 037006)
長白松(Pinussyluestriformis)為松科松屬木本常綠植物,是歐洲赤松分布最東的一個地理變種,僅零散分布于長白山北坡,是中國珍稀瀕危植物。長白松又稱“美人松”,其樹態(tài)美觀雄偉,適宜作城市綠化樹種,20世紀80年代在黑龍江省伊春市開始引種工作。山西省桑干河楊樹豐產林實驗局針對山西省北部風沙區(qū)造林和綠化中針葉樹種單調的現狀,于2011年引進長白松2年生實生苗1萬株在苗圃定植,2016年開展大苗帶母土造林試驗,觀察長白松在山西省北部風沙區(qū)的適應性。
長白松天然分布區(qū)位于吉林省安圖縣長白山北坡,屬溫帶濕潤季風氣候。海拔800 m~1 600 m,年平均氣溫2 ℃~4 ℃,年平均降水量500 m~650 mm,無霜期120 d~140 d.土壤自下而上是山地暗棕壤、山地棕色針葉林土和山地苔原土。
引種地位于山西省大同盆地南部的懷仁縣金沙灘鎮(zhèn),地勢廣闊平坦,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海拔980 m~1 100 m,年平均氣溫6.8 ℃,極端最低溫-32 ℃.無霜期120 d~126 d,年平均降水量290 mm~400 mm,干燥度1.5左右,年平均風速2.4 m/s~4.2 m/s.土壤為栗鈣土,質地沙壤,pH值8.7,有機質含量0.5%.
苗木來源于吉林省安圖縣2年生長白松實生苗。2011年4月中旬起苗,使苗木根系完整,蘸泥漿并用草袋打捆包裝。1 d后運達山西省楊樹局科技中心苗圃進行定植,株行距0.5 m×0.8 m,當年澆水6次,除草4次,冬季覆土。此后每年澆水4次~5次,除草3次~4次。對照樹種為油松、樟子松。
2016年4月中旬,在山西省楊樹局科技中心艽畦分區(qū)選擇地形平緩的地塊進行造林。面積6 hm2,株行距3 m×5 m,母土土球0.35 m×0.35 m×0.40 m,籠布草繩包裝。當年澆水3次,除草2次。對照樹種為油松、樟子松。
定植后第3年,對抗寒、抗旱、抗蟲、抗病4方面,由高到低劃分為5級,用加權平均法求算抗性指數??剐灾笖抵翟?~5之間,1表示抗性最好,5表示抗性最差。
定植當年10月中旬調查成活率,每年11月上旬調查其年高生長量,見表1.
表1 定植成活率與年高生長量
由表1可以看出,長白松定植成活率達到92.6%,高于油松,低于樟子松。定植當年至第5年,長白松年高生長量均大于油松和樟子松。定植第5年長白松年高生長量為35.7 cm,油松為31.7 cm,樟子松為24.8 cm.
定植后第3年至第5年苗木年高生長量的方差分析見表2至表4.
由表2至表4可以看出,定植后第3年至第5年3個樹種間的年高生長量均差異極顯著。
表2 定植第3年苗木年高生長量方差分析
表3 定植第4年苗木年高生長量方差分析
表4 定植第5年苗木年高生長量方差分析
造林當年10月上旬調查成活率,每年11月上旬調查造林后年高生長量,見表5.
表5 造林成活率與年高生長量
由表5可以看出,長白松造林成活率達到98.2%,高于油松,低于樟子松。造林當年至第2年,長白松年高生長量均大于油松、樟子松。
造林第2年苗木年高生長量方差分析見表6.
表6 造林第2年苗木年高生長量方差分析
由表6可知,造林第2年3個樹種間年高生長量差異顯著。
抽樣調查長白松的4個抗逆性指標,采用公式:抗性指數=∑抗性等級×該等級數量/調查總株數進行計算。結果為抗寒指數1,抗旱指數1,抗蟲指數1.1,抗病指數1.23,說明長白松的抗逆性表現優(yōu)良。
2年生長白松苗木在山西省北部風沙區(qū)引種定植成活率高,年高生長量大于當地主栽樹種油松、樟子松;大苗帶母土造林成活率高,抗逆性表現優(yōu)良。建議開展長白松播種育苗技術研究,進一步研究其1年生苗木的適應性,觀察其生長與結實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