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瑤
我為什么不去“得到”App做音頻轉(zhuǎn)述師?當然是因為沒有被邀請。不過,即便被邀請,我也不去。
音頻轉(zhuǎn)述師其實就是念稿子?!暗玫健盇pp對音頻轉(zhuǎn)述師的要求:去朗讀腔,不要拖長音,要干脆利落;長內(nèi)容要求每秒鐘4.6個至5個字,短內(nèi)容要求每秒鐘5個字;語言節(jié)奏、語氣要和內(nèi)容匹配同步;句群語流連貫。
若是這個要求的標準化程度再高點兒,科大訊飛分分鐘給你讀好。林志玲版的語音導航不就是抓取了她讀的一些關鍵詞,從而生成了全部的道路指引句嗎?這種轉(zhuǎn)述師很快就會被一臺機器替代。我可不想被人工智能代替。
你有沒有想過,幾年后哪些崗位會消失?
崗位消失是種客氣的說法,殘酷的說法是:你要失業(yè)了,你要下崗了。是時候好好問問自己了:你目前的工作是機械性、標準化的嗎?如果是,那么,你這顆小螺絲釘,必定會被機器所代替。
老家的表妹大學畢業(yè)找工作,問我的意見。我說:“反正你盡量不要找會計、銀行職員、客服等工作,尤其是前臺。看到日本軟銀出品的機器人Pepper了嗎,未來它肯定會更好看。有了它,要你干嗎?”
我還給她找到了BBC基于劍橋大學的一份研究數(shù)據(jù)所做的分析。如果你的工作包含以下三類技能要求,那么,你被機器人取代的可能性就非常小:1.社交能力、協(xié)商能力以及人情練達的藝術;2.同情心,對他人真心實意地扶助和關切;3.創(chuàng)意和審美。
如果你的工作符合以下特征,那么,你被機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大:1.無須天賦,技能經(jīng)由訓練即可掌握;2.大量的重復性勞動,每天上班無須過腦,唯手熟耳。
表妹最終沒有選擇去小城市的國有銀行做前臺,她去了北京的一家公司做文案策劃。
如今看來,演員倒成了暫時很難被取代的職業(yè)。
我很難想象50年之內(nèi)會有機器能表演出潘粵明在《白夜追兇》里的那種細微的層次變化?!堆輪T的誕生》這檔綜藝節(jié)目一出來,引來人民群眾熱情洋溢的圍觀,因為它太有“人性”了——你無法想象,“戲精”們臨場會整出什么幺蛾子。弱點導致的笑點,意外導致的驚喜,機器無論如何都學不來。
不要除了開車啥都不會,未來的車無人駕駛了你咋辦;不要除了擬法律合同啥都不會,未來合同由機器自動生成,比你做得嚴謹,比你快;不要讓規(guī)則把你變成機器,不要放棄自己的愛好,不要不被美好的事物感動,不要怕變化。你要做活生生的自己,不要壓抑你的天性和興趣,不要怕犯錯。你要知道,機器唯一的弱點是:永不會犯錯。
你覺得人工智能來得沒那么快?我告訴你,也不會慢了。未雨綢繆,我們該為自己早做規(guī)劃。別抗拒刺激,你需要接觸新花樣;別食古不化,你需要認識新世界;別膠柱鼓瑟一成不變,你要虐自己,讓大腦時刻保持活泛,盡量延長被取代的時限。
人生就一遭,我可不想被機器蹂躪。
(芷彩卓摘自《讀者·原創(chuàng)版》2018年第4期)
【素材運用】今天的自己不再充電,能否承載明天的需求?今天從事的工作,明天是否依然無可替代?如果你站在今天里,可以看到明天乃至以后,就不會敷衍生活。因為你知道,敷衍了眼下,未來也會敷衍你。不想被歷史滾滾前行的車輪所淘汰,就一直在學習中成長吧。
【速用名言】
1.只是想逃避困難的人,必然會落后于他人。——奧地利精神病學家 阿德勒
2.任何個人,在危機來臨時,都要想到打破常規(guī)?!绹翱偨y(tǒng) 林肯
【適用話題】拒絕機械;長遠眼光;成長;危機感
(特約教師 張亞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