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朱志強 鄢東良 繪圖朱志強
宋代詩人孔平仲有詩云:『人居玉府真仙格,地占錢塘最物華。見說江湖堂更好,煙波清興浩天涯?!华q如詩中所描述的,浙江省武義古縣城,北靠巍峨壺山,南傍淼淼熟溪河,地勢坦緩,物華富腴,是極佳的棲居生活之地。如今,這座古縣城的城墻、城門已基本被拆除,但城內的重要街道上(如壺山上街、下街、橫街等)還保留著一批古建筑。行走其間,透過一條街、一道門、一扇窗,我們還能撿拾起那些悠遠的時光記憶。
據(jù)清嘉慶《武義縣志》記載,武義于唐天授二年(691年)建縣。宋紹興年間,縣城“周圍長一里一百八十步”。到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武義縣知縣馮坪為防御倭寇侵襲,率義民用塊石筑砌城墻,興建水門。城墻周圍長十里八步,高二丈余,寬一丈五尺許。到清末,全城設有迎恩門(北門)、鎮(zhèn)東門(東門)、接龍門(西門)、來遠門(南門)、文興門(小南門)、上水門、下水門、永豐門、迎薰門等九門。舊時武義城里還有一條從長安堰引入城的西寺溪。溪水在城內分為三條支流,分別經頭巷、花園殿巷和北水洞,供居民洗滌、消防及灌溉使用。
《武義五圣堂弄》
《武義徽州會館》
《武義上街》
《徽式宅院》
武義縣城舊時主要街道有壺山街、北門路和橫街。壺山街與北門路交叉呈“丁”字形。丁字路口是縣城最繁華的“五圣堂弄”,也是現(xiàn)在武義人悉知的地標—紫金五圣商業(yè)中心的入口處。這條商業(yè)街上有一座騎路樓,樓中央位置供奉有五尊圣人木雕神像,據(jù)說是五位“財神”。樓下還懸掛了一盞可升降的方形琉璃燈,入夜時有人專門負責點燈和添加青油?;突蜔艄庹諒匾环?,長明不熄,保佑此街生意興隆、財源滾滾。1946年,縣城內百貨、南貨、棉布、飲食、肉店、藥店、酒坊、雜貨等大小店鋪有300多家。五圣堂弄自然云集了眾多武義商號大店,如陳林飯店、王如春藥店、世界書局、福來百貨店、怡裕新糕餅店、楊義豐醬酒坊、周氏理發(fā)店、魏汝清肉店等。遺憾的是,1941年4月13日,武義縣城遭日寇飛機轟炸,五圣堂弄已蕩然無存。
舊時武義城里的壺山街沒有街名,人們只呼它為“街路”。街面狹窄,路面中間鋪石板,石板兩邊則鋪鵝卵石。從西寺巷口至東門腳,街道兩旁的商店一家挨著一家。街路上的店多以出售本地土特產和手工藝制品為主,有的店更是以“前店后作坊”的形式存在。最易引起人注意的是那些金屬器具加工作坊。這些作坊從清晨開始就工作,打鐵聲、打銅聲此起彼伏,奏響一曲美妙的金屬樂。除此之外,這條街上還有各種木器坊、篾器坊、裁縫店、行燈店和鐘表修理店、自行車修理店以及印刷坊等,數(shù)不勝數(shù)。
當年武義城內商賈多為外地人。其中,徽州商人以經營南北貨(土特產)為主,福建人靠營銷干果起家,蘭溪人獨霸中藥業(yè),紹興商人多經營酒、醬、醋,金華人經營文具和印刷品,而永康人則擅長經營洋貨、西藥及打鐵店。當時武義城內較有名氣的商鋪有徽州人開設的“裕成”“怡裕新”和“泰和興”南北貨店,有紹興人開設的“楊義豐”“楊益茂裕記”和“楊益茂恒記”醬酒店,有福建人開設的“德義泰”“林長泰”和“周廣興”果品店,還有蘭溪人開設的“王儲春”“同吉謙”和“春生堂”中藥店,以及永康人開設的“華立藥房”西藥店等。
來武義經商的外地人中,徽商實力最為雄厚。他們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后,便共同集資在城內建造了徽州會館(也稱“新安公所”)以及徽商驛站倉庫(名曰“上棧房”)?;罩輹^建于清朝道光年間,地址則位于上街頭巷。此建筑氣勢宏大,用料碩大厚實,十分考究。最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大門。門頭以條石與青磚結合砌筑而成,平整精細,上面還有一組戲曲人物故事石刻,精美華麗。正門兩側的馬頭墻高聳挺拔,古樸典雅。門框、臺階、天井均用條石鑲砌,大氣而堅固。大門臺階兩邊置一對一人多高的抱鼓石,莊嚴而厚重。大廳梁柱不僅用料講究且注重裝飾,“冬瓜梁”雕刻有圓形花紋,中段雕刻有各式圖案,而牛腿、雀替更是精雕細鏤,堪稱絕倫。會館共有七幢房子,進大門是帶東西廂房的會館大廳,大廳兩側有翼房。大廳面井是一幢七間頭的二層樓房。沿兩側走廊走下七八級臺階,方見兩排四幢平屋,后面北側有幢廚房。出廚房小門就是武義城里有名的花園殿巷。
舊時的城內民居基本為五間頭、七間頭,房屋兩頭都設有防火的馬頭墻,有一層或二層樓高。居舍正房設“廳”或“堂”?!皬d”多為大戶人家所建,如橫街石板巷的“陳家廳”、橫街的“楊家廳”、上街的“王家廳”等。這些廳營造高大、規(guī)矩,且不吝使用優(yōu)質材料?!疤谩眲t為小戶人家所建,與廳相比,空間略顯狹小,雕刻和裝飾也樸素簡潔。廳、堂均為家中舉辦紅白喜事和祭祖活動的場所。在這里,各家各戶的天井和地面布置也各有千秋。大戶人家的天井多用條石縱橫羅列,地面多鋪磚或三合土;而小戶人家的天井多鋪以河卵石,地面則一般不作修飾,以供擺放雜物與花草,甚至開墾出一片菜園。
武義橫街是一條保存較為完整的古街。此街北接城中壺山直街,與街對面的祝宅巷呼應,另一頭直通小南門。此街較窄,兩旁店屋也較矮。街兩旁有“惠爾藥房”“樓記串棕店”“應記箍桶店”“何記南北貨店”“惜陰齋照相館”“胡記鞭炮店”以及其他許多豆腐店、肉店等。出了此街南頭是小南門。小南門古時稱“文興門”,因該門城墻內西端有“文昌閣”和“孔廟”而得名。小南門外東面建有牲畜市場,全縣的牛、羊、豬、鵝、雞、鴨都在這里交易。武義當時有名的“王儲春藥店”還曾在這里當眾殺鹿制藥,以展現(xiàn)其制藥之真。
武義橫街上還有一座“世進士”石牌坊。這是一座建造于清康熙年間的跨街牌坊,高大雄偉,氣度不凡。此坊是為“表彰”宋進士洪無競、洪鑒(宋寶慶二年為同榜進士)及明進士洪鐘、洪熊而立。洪姓家族在南宋至明代期間先后出過七位進士,因而成為武義一邑旺族,顯赫一時。
自古以來,武義小城居民就十分注重街道的清潔衛(wèi)生。每天清晨,店家開門時,便會自覺從街路中間至家門口范圍內由外向里打掃,寓意“招財進寶”。無論刮風下雨,從未斷歇。到了盛夏,古城居民還有用涼水潑街的習俗。太陽下山后,各店鋪按各自條件,用水槍或水桶向房頂、店前街面噴水、灑水。不一會兒,整條街就變得濕漉漉的,像剛下過一場大雨。到了晚上,街道兩旁就成了理想的納涼之所。
時光流逝,時代發(fā)展。如今,古老的武義小城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值得慶幸的是,古城得以保存歷經滄桑的上街和橫街。近年來政府已在規(guī)劃修建恢復老街區(qū),目前已原址修復了上棧房、王家廳、陳家廳等,上街民居、店鋪的修復工作也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不久的將來,孔廟等一批文物建筑也將完整復原。屆時,一座溢滿鄉(xiāng)愁、新老共存的武義城將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
《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