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君
高三學習內容多,任務重,高效的復習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在高三復習中,有效的試卷講評有助于提高復習的質量。本文以選擇題講評為例,談談提高試卷講評效率的嘗試和體會。
一、備課前的準備:用選擇題失分統計表了解學生錯誤情況
實際教學中,很多老師的試卷講評以講為主、缺少針對性,算不上有效的講評。本人針對選擇題講評設計了一份簡單的失分統計表,以了解每道選擇題學生失分錯選情況。統計表如下:
選擇題失分統計表
備注:請每位同學將每小題你錯選的選項寫入表中;課代表將每題四個選項的數目和每題錯誤數統計好記錄在最后一頁。
二、課堂講練:以教師引導為輔,學生分析歸納為主,尋找解題規(guī)律
1.未從整體上把握信息
(1)“這是一個劃時代的突破和最駭人聽聞的社會結構,沒有
①
封國封爵,沒有公侯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學者更是大惑不解,
② ③
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這簡直就是打碎他們的飯碗了?!边@個時代
A.分封制從此退出歷史舞臺
B.摒棄了諸子百家思想
C.地方行政制度為后世沿用
D.士族地主得到較大發(fā)展
錯誤情況:錯選A的26人,錯選B的3人,錯選D的3人。從關鍵句子②可以分析此處指廢除分封制,又從關鍵句子①③可推出是廢分封制行縣制。
錯因分析,選A項的同學忘記了漢初地方推行郡國并行制;選BD項的同學只關注了部分關鍵句未從整體把握題干。
2.對教材中的核心概念理解不準確
(3)對下框材料中《申報月刊》刊載的民國二十二年“統制經濟”的理解,正確的是
A.背景是日本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
B.措施是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
C.實質是國家干預實行計劃經濟
D.效果是幣制改革防止了白銀外流
錯誤情況:錯選C的17人,錯選D的8人。民國二十二年換算成公元紀年是公元1933年,日本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是1937年。
錯因分析,此題沒有同學錯選A項,說明大家已經掌握了民國紀年法和公元紀年法之間轉換的方法和全面侵華戰(zhàn)爭發(fā)生的時間;錯選C的同學混淆了“統制經濟”和“計劃經濟”概念。錯選D的同學沒有弄清楚幣制改革的內容。
分析完這類型題之后,讓同學們歸納做此題型的方法,總結歷史材料中關鍵的信息包括:時間、地點、人物、程度(根本、直接、最主要、最恰當、最深刻等)、否定詞、材料的出處、關鍵的概念、難以理解的信息等,同時還需注意標點符號的使用。
3.不忠于材料,憑空增加信息
(4)英國倫敦的“PUNCH”雜志上曾經刊登了一幅新聞漫畫——《一長得奇丑無比的黃檸檬臉小童不自量力地惹火了來自日本的蝴蝶蜂(雜種的意思)》。解析下圖,說法正確的是( )
①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戰(zhàn)爭 ②反映了西方列強對中國戰(zhàn)敗的蔑視 ③表明西方仍不愿給予日本平等的地位 ④戰(zhàn)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錯誤情況:錯選B的20人,錯選C的5人,錯選D的5人。
材料和圖片得不出④的結論,選錯了的同學犯了畫蛇添足、不忠于材料的錯誤。
解題方法指導:忠于材料,不憑空增加信息,堅持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和雙重證據方法(即孤證不立)的原則。
三、總結與反思
這套試題反映出以下問題:1.大部分學生對教材不熟悉,對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知識結構體系不清晰;2.部分學生在閱讀和獲取信息上存在問題;3.部分學生分析問題時思維固化,不懂得堅持論從史出、史論結合。針對出現的問題,我在下一階段的復習中對原有計劃予以修訂,加大對學生基礎知識識記的監(jiān)督力度,課堂上注意指導學生構架知識體系,同時設計一些有針對性的練習。
考試是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它不僅是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考查,更是教師下一階段教學安排、教學計劃調整的重要依據,所以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講評課是將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連接起來的橋梁,是高考備考的有效手段。
?誗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