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倩倩
(安徽農業(yè)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6)
宛曉春
(安徽農業(yè)大學茶與食品科技學院,農業(yè)部茶葉生物技術重點開放實驗室,安徽 合肥 230036)
楊嚴鷗,岳鼎鼎,王孝宇
安徽農業(yè)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6)
我國是茶葉生產大國,商品茶葉主要品種為綠茶與紅茶。綠茶經殺青、整形、烘干等典型工藝制作而成,茶多酚是綠茶的重要成分,在綠茶中約占茶葉干重的30%[1]。紅茶是發(fā)酵茶,經萎凋、揉捻、發(fā)酵、干燥等一系列工藝過程制成,其中的茶多酚經氧化后形成茶色素,因此紅茶的重要成分是茶色素[2]。目前關于茶葉在水產養(yǎng)殖中的應用研究不多,而且這些研究基本以綠茶為主[3~5],由于綠茶與紅茶的成分差異較大,因此對紅茶作用的研究很有必要。本研究選擇我國重要的養(yǎng)殖品種草魚為試驗魚,探討紅茶對草魚代謝酶活性的影響,以為開發(fā)茶葉在魚類健康養(yǎng)殖中的應用提供參考。
試驗魚取自安徽合肥巢湖三珍養(yǎng)殖場,運回后采用2%食鹽水消毒,實驗室循環(huán)水水族箱內暫養(yǎng)2周,暫養(yǎng)期間投喂基礎飼料。
基礎飼料自行配制,具體配方參見文獻[6]。試驗飼料則在基礎飼料中加入紅茶(普洱茶),具體做法是時選取紅茶加工后產生的下腳料磨成粉,過60目篩,再將茶粉按不同添加量與各種粉狀飼料原料混勻,以飼料機制成粒徑1.5mm顆粒飼料,65℃烘干后于-20℃保存?zhèn)溆谩?/p>
試驗飼料包括6種,紅茶含量分別為0%(對照組)、0.075%、0.15%、0.30%、0.60%和1.20%,每種飼料設3個重復。試驗開始前,將魚饑餓24h后隨機取樣稱重,每箱初始平均體重為(5.5±0.5)g/尾,每箱放25尾。試驗持續(xù)56d,每天9:00和15:00各投適量飼料1次,1h后回收殘餌,70℃烘干,用以矯正攝食量。
循環(huán)水養(yǎng)魚系統(tǒng)主要為18只塑料水族箱(規(guī)格60cm×60cm×65cm,有效水體180L),每缸進水速度為3L/min。中央凈水系統(tǒng)主要使用沸石、活性炭、培菌球、珊瑚石與生物棉作為濾材。試驗期間水體總氨氮含量低于(0.11±0.02)mg/L,溶氧高于6mg/L,pH 7.3±0.1,電熱棒與空調控制水溫為(28±2)℃,日光燈照明時間為07:00~19:00,瞬時開斷。
試驗結束時,魚饑餓24h后每箱隨機取7尾,冰盤解剖取部分肝胰臟,等量混合后置于液氮罐保存。肝臟酶活指標的測定采用上海將來生物試劑公司試劑盒,具體方法參見試劑盒說明書。
描述性統(tǒng)計值用平均值±標準差表示。用單因素方差分析(ANOVA)后進行組間差異的多重比較(Duncan’s procedure)。顯著性水平設置為α=0.05,統(tǒng)計軟件為SPSS 16.0。
養(yǎng)殖試驗結束時,總體試驗魚死亡率小于2%,各試驗組間無顯著差異(P>0.05),不影響試驗結果分析,各紅茶添加組生長無顯著差異。由表1可知,紅茶添加組的γ-谷氨酰轉肽酶、谷丙轉氨酶與谷草轉氨酶活性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乳酸脫氫酶與堿性磷酸酶活性呈拋物線趨勢變化,在0.30%組顯著最高(P<0.05),乳酸脫氫酶在1.20%組時下跌至顯著低于對照組的水平(P<0.05)。
表1 不同紅茶添加量下的草魚肝臟轉氨酶等的活性測定結果
注:同行數(shù)據(jù)上標字母不同表示有顯著差異(P<0.05),表2同。
由表2可知,隨著飼料中紅茶添加量增加,試驗組脂肪酸合成酶活性有下降趨勢,但無顯著差異(P>0.05),脂蛋白脂酶活性、肝脂酶活性以及總脂酶活性均比對照組顯著下降(P<0.05),添加量越高,下降幅度越大。
表2 不同紅茶添加量下的草魚脂肪代謝酶等的活性測定結果
研究顯示,肝臟γ-谷氨酰轉肽酶的活性呈中度升高或者高度升高時,表明肝臟功能異常[7]。Burrells等[8]也指出,當飼料植物蛋白含量提高時,虹鱒的肝臟受到損傷,γ-谷氨酰轉肽酶的活性上升。本研究中,紅茶導致γ-谷氨酰轉肽酶活性顯著下降,可能是對照組的活性值本身處于相對較高的狀態(tài),紅茶導致的酶活性下降是對肝臟的一種保護。同樣,較高的谷丙轉氨酶和谷草轉氨酶活性也表示肝臟受到損害[9,10]。本研究中,紅茶導致轉氨酶活性顯著下降,這可能與紅茶對肝臟的保護作用有關[6]。
脂蛋白脂酶是甘油三酯降解的限速酶,參加各種脂蛋白的代謝[11],肝脂酶主要參與高密度脂蛋白的代謝[12]。本研究中,紅茶導致脂蛋白脂酶與肝脂酶的活性顯著下降(P<0.05),總脂酶(脂蛋白脂酶與肝脂酶的合稱)也呈相似的變化趨勢,紅茶組的脂肪酸合成酶呈下降趨勢,這可能表明紅茶對脂肪代謝有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