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占錫
圖1
圖2
清乾隆時期是清代瓷器制造的鼎盛時期,也是我國陶瓷發(fā)展的黃金時期。這時的官窯瓷器以其品種豐富、造型精美、裝飾繁縟、工藝復雜著稱于世。其中,在乾隆早期出現(xiàn)的軋道粉彩瓷器應算得上是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乾隆帝本人對各種藝術品的品質極盡追求,恰此時國力強盛,有條件滿足他的要求。他刻意求精、求奇、求巧、仿古,這也推動了民間在這一時期的裝飾風格充滿了繁榮的氣象和豐富的創(chuàng)造力,使各類工藝美術水平都有了長足發(fā)展。乾隆時期的景德鎮(zhèn)制瓷業(yè),在制作技巧上達到了空前的高水平,出現(xiàn)了仿木紋、仿竹器、仿象牙、仿漆器、仿玉器、仿銅器、仿石器及各類象生瓷器等,都是高超制瓷技藝的成果。在裝飾風格上,盛行錦上添花、大紅大綠、金銀輝耀、大富大貴的風氣盛行,雅靜之作較少。
軋道粉彩瓷始創(chuàng)于乾隆早期,它是在督陶官唐英和景德鎮(zhèn)工匠不懈努力下,借鑒瓷胎畫琺瑯制作工藝而創(chuàng)制的釉上彩新品種?!败埖馈庇址Q“雕地”,在宮中又叫做“錦上添花”,景德鎮(zhèn)藝人則稱為“耙花”。制作過程是先在白瓷胎上用絲綿均勻拍上一層色料(錦地),常見有黃、藍、紫、胭脂紅等顏色,而后在錦地上用針狀物刻劃出細小的如鳳尾形卷草裝飾凹紋,從凹紋上隱約可見白胎,然后入窯燒制。燒制好錦地以后,在事先預留的位置再勾勒描繪粉彩花鳥、山水或開光等圖飾,而一些粉彩圖案的輪廓也是提前刻劃在錦地上的。整個制造過程前后相關,繁瑣復雜。軋道瓷器只見有與粉彩相搭配的,未見與其他的搭配形式,器型以盤、碗等小件器物為多見,未見大件器物出現(xiàn),其軋道紋飾一般以纏枝蓮(洋花)為主體,常加飾粉彩夔龍、夔鳳、鴛鴦、蝙蝠、八仙及各種花鳥、山水等寓意祥瑞吉慶的紋樣。
這類瓷器的創(chuàng)意是將軋道紋飾和粉彩有機地結合起來,以軋道紋飾襯托粉彩,或以粉彩點綴軋道花紋;從另一個角度也可以說是在地子上刻意下功夫,制造出的特殊地子的粉彩瓷器。不同方式的搭配,使人感受到其不同的設計意圖。
筆者在多年的文物工作中保存了一些資料,其中就有幾件軋道粉彩瓷器,于此選擇其中較精美的介紹如下。
嘉慶軋道粉彩開光碗(圖1、2)
碗口直徑14.6、高6.5、足徑5.6、足高0.6厘米。碗口微敞,斜圓肩底足大小適中,底足外斜斂,內直斂,內心微凹陷。足底無釉,可見到胎質細白、緊密,胎上有黑、黃色細小的雜質。碗的內壁為白釉青花,碗口內繪一條藍線,內壁繪對稱的四個宮燈,內心底繪一團供花,工筆細膩、筆觸流暢自然、圖案工整對稱、雍容典雅。內壁的白釉顏色白中閃青,釉薄而緊密,略粗呈橘皮狀紋,釉下粉末狀小氣泡密聚。青花顏色為藍黑色,帶有釉結點,顏色不暈散。碗外壁施胭脂水紅色錦地直至腕足,錦地上有軋道紋飾,軋道地子上繪四個對稱的圓形開光。四個開光為白釉地子,內以粉彩繪四盞不同樣式的宮燈和雜物,白釉地顏色白中閃青,粉彩宮燈和雜物的用彩有抹紅、金、紫、嫩黃、嫩綠、胭脂紅、藍、黑、褐等顏色,畫工極細膩、復雜,顏色非常鮮艷。開光之間補以粉彩卷花蕙草,施粉彩之前以軋道勾勒輪廓,四個空間的紋樣相同,精勾細描,用色豐富。碗底內側白釉,繪青花無框寶藍色六字三行篆書款“大清嘉慶年制”,篆書工整清晰。
圖3
圖4
這件軋道粉彩碗是典型的官窯制造、宮中使用的器物,尚保持著乾隆時期繁華富貴的一些氣象。
嘉慶軋道粉彩皮球花紋盤(圖3、4)
盤口直徑14.8、高2.5、底徑8厘米。盤口為醬口。足底沿無釉,露胎處可見白胎緊密而細膩。盤內藍黑色錦地,滿鋪軋道卷花蕙草紋,點綴粉彩皮球花紋飾。軋道紋飾無刻意布置,同一圖案,隨意擺放,但疏密均勻,并且預留了皮球花的位置。皮球花是雍正時期廣泛應用于宮廷的粉彩瓷器上的裝飾圖案,在乾隆以后逐漸流入民間。這件瓷盤上的皮球花分布雖然簡單,但自然疏落,疏密變化,圖案各不相同,其用彩有黃、綠、粉紅等顏色,顏色鮮艷。盤外側及盤足內底滿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青,有大量細小黑點,并且有坑點。足內底心畫青花方框寶藍色六字三行款“大清嘉慶年制”,點畫隨意、簡省。
瓷盤整體顏色搭配巧妙,沉著中不失靈活,穩(wěn)重中點綴亮麗,素雅簡潔又暗含繁茂氣象,是一件嘉慶時期很漂亮的、經(jīng)過精心設計的作品。
軋道粉彩花卉紋小罐(圖5)
罐通高8.3、罐口直徑3.3、罐口凸出高度0.3、底足直徑4.5厘米。罐口沿和罐足底部均無釉,露胎處可見白胎,胎質緊密細膩。罐身施胭脂粉紅色錦地,滿鋪軋道卷花蕙草紋,錦地顏色飽滿沉著,軋道紋飾線條自然舒卷,似隨意劃出,但均勻繁密。罐身點綴粉彩荷花、荷葉等花草紋飾。用彩有藍、黃、綠、白、胭脂紅、褐等色。以褐色作為粉彩花卉的輪廓線,填以各色花葉,顏色非常鮮艷并且有過度,搭配和諧靈動。花卉看似不規(guī)則擺放,而是畫在軋道預留的幾處小空間里,整體顯得輕松雅致。底足內無款,施白釉,釉微泛黃,有細小坑點。應是嘉慶至道光時期的民器。
圖5
軋道粉彩瓷器自乾隆早期創(chuàng)燒,至嘉慶、道光尚有燒制。而后因此類品種工藝繁瑣,成品率低,就不在燒制了。民國以后出現(xiàn)了少量的仿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