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杰
英國當地時間12日,支持“軟脫歐”的杰里米·亨特以英國新任外交大臣的身份攜中國妻子出席了歡迎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的晚宴。在很多人看來,亨特算是“知華派”人士,今后肯定會“親中”,畢竟他是“中國女婿”。事實上,這可能是“想多了”,我們必須客觀看待像亨特這樣的“知華派”外交官。
首先,無論是不是“知華派”,職業(yè)外交官必須以捍衛(wèi)本國利益為根本,不會為權力、金錢、情感等所動。有時候,那些政治上的“知華派”也可能是最堅定的“反華者”,因為他們“讀懂了”中國政治文化,“熟悉了”中國國情,明白如何在對華交往、談判,甚至對抗中維護本國利益。當然,我們不能把這種假設運用到亨特頭上,而需要從他的經歷客觀看待。他在大學就涉足保守黨政治,是個十足的保守黨人。在對華政策上,他雖絕對不會偏離原有認知來個急轉彎,但他可能因娶了一位中國妻子而在對華認知上更加客觀一些,這是可以期待的。
其次,中國國家力量不斷提升,在國際舞臺上的話語權逐步增強,這就促使其他國家的外交官必須成為“知華派”。中國現有的實力尚未達到缺之不可的地步,但在很多領域與中國合作則有利于其本國發(fā)展,選擇對抗則將使其得不償失。因此,外國外交官必須要學習好認識中國、了解中國的這門必修課。學術上的漢學家、文化交流中的“中國通”等都是“知華派”,外國外交官應向他們看齊,既要深入了解中國文化,又要正確理解中國國情。
當然,外國外交官娶華裔太太的做法是深入了解中國的捷徑,因為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將沉浸在中國文化里。不過,話又說回來,通過人際交往獲得對中國的認識,只是感性認知,是比較膚淺的。今后,多到中國各地去走一走、轉一轉,多了解些中國的民風習俗和人情世故,多做些調查研究和了解民意走向,這或許是未來外國外交官必須要做的本職工作,也只有這樣才能及時發(fā)現中國崛起的秘密所在,才能跟得上中國發(fā)展的大勢。
最后,中國民眾愈發(fā)能夠理性看待“知華派”的對華態(tài)度也說明了我國民眾的思維成熟。在過去,人們總把事情非此即彼地看待,不是親華的,就是反華的。這種觀念影響了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和判斷,也影響了我們的戰(zhàn)略決策。在頻繁的對外交往中,我們的觀念變得開放,我們的信心變得充足,我們的思維變得成熟。中華民族是對外友好的民族,華裔帶著中華文化走出國門,向世界宣揚和平的力量。反觀世界,有一些國家的政治精英號稱代表著現代和后現代的理念,卻干著見利忘義、單邊主義、出爾反爾的事情。對于像亨特這樣的“洋女婿”,我們不必過于期待,放平心態(tài)就可以了,畢竟凡事總不能一廂情愿。
人類原本就是個大家庭,“中”和“洋”只不過是一種稱謂而已。隨著中國的發(fā)展,“洋女婿”會越來越多,“洋媳婦”也會逐漸增多,這些現象將會司空見慣。▲(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英國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