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青青 余 群[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中國語言文化學院, 浙江 紹興 312000]
中國哲學非常關(guān)注人的生命的問題,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因此也就形成了“修身”文化。儒道兩家莫不如此,各自形成豐富的理論體系,兩家學派關(guān)于人生修養(yǎng)的認識雖互有相通之處卻又不盡相同。
儒家講究修齊治平,而修身是這種理想的根本和基礎(chǔ)?!洞髮W》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后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知也?!雹購娬{(diào)了以修身為本的思想,如果不重視根本而去追求細枝末節(jié)顯然是不合理的?!洞髮W》開篇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雹谶@段話簡明地可以概括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梢姡奚硎菍崿F(xiàn)一切價值的前提和基礎(chǔ):只有將內(nèi)心的自我修養(yǎng)上升到至善至美的境界,才能推而廣之實現(xiàn)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正是儒家的“內(nèi)圣外王”之道。
在儒家看來,修身的依據(jù)在于肯定人的價值?!缎⒔?jīng)》引孔子之言曰:“天地之性,人為貴。”③人為貴者,乃貴于與萬物之不同,懂得道德的追求。其要求在于“修己”,即培養(yǎng)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從而成為“圣人”“賢人”。孔子注重人的品德修養(yǎng)應(yīng)和建功立業(yè)相統(tǒng)一,即“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④。孟子提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⑤,認為窮達都是身外事,只有道義才是根本,要做到窮不失義,達不離道,并且要將個人的安身立命與天下百姓的福祉相聯(lián)系,從個人層面的“小善”上升為社會的“大善”。對于修身方法,儒家特別強調(diào)自省,即從自身尋找原因,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墩撜Z·顏淵》:“內(nèi)省不疚,夫何憂何懼?”⑥如果在自我反省的時候沒有感到什么可愧疚的,就不會有憂愁和恐懼了。儒家思想中關(guān)于自省的論述不勝枚舉,旨在告誡人們要不斷地進行自我反省,修身養(yǎng)性。因此,儒家修身思想十分重視慎獨。“慎獨”出自《禮記》:“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雹咚^慎獨,就是指在個人獨處的情況下,也要自覺地以道德標準約束自己,不犯過錯。劉宗周學說的核心即為“慎獨”,“無極而太極,獨之體”⑧?!蔼殹奔礊橛钪嬷倔w??梢哉f,“慎獨”真正體現(xiàn)了修身的道德內(nèi)涵,在自覺性和境界上都最為高妙。因為,“慎獨”,即指“誠意”,又指“格物致知與率性修道”⑨。所以,只要“即慎獨即誠意”,就能“具有堯舜之性,從而入于圣人之域”⑩。
儒家關(guān)于修身的思想內(nèi)涵極其豐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和主張,處處可見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它從肯定人的價值出發(fā),以“內(nèi)圣外王”作為修身目標,并有“自省”“慎獨”等一系列的修身方法。修身為本是儒家的基本精神內(nèi)涵,嚴于修身,做一個有道德節(jié)操的人是為了積極入世做準備,是為了治國、平天下,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負。
道家人生觀講究順其自然、自我完善,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境界,與儒家積極求“仁”不同,先秦道家宣揚修身之道的主旨是“無為”,比較強調(diào)自然本分的規(guī)律。
道家修身思想的認識基礎(chǔ)在于對萬物存在本質(zhì)有道、氣、德等的認識。“道”是《老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概念,道是本體性存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皻狻眲t是“道”內(nèi)化于宇宙之中的結(jié)果,也就是在宇宙萬物中“氣”為本根性的存在,但“道”法自然,“道”是“氣”的基礎(chǔ),“氣”又守“道”。而“德”是“道”在實物上的體現(xiàn),是指物的天性或本性。修身的主旨在于“循德求道”,而其基本性質(zhì)是“無為”的。老子認為,修身的奧秘是不斷“滌除玄覽”,《老子》曰:“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莊子則認為,修身的理想境界是“無知無欲”,方能“逍遙”。就是使生命存在呈現(xiàn)出所謂返璞歸真的理想樣態(tài)了。如何做到“無為”?道家的修身途徑是“寡欲”,老子認為,“知足者富”?,“禍莫大于不知足”?。然而“無為”的真正內(nèi)涵則是崇尚自然,返璞歸真。人作為天地自然中的一員,“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尊重自然法則,用心去感受世間萬物的相互聯(lián)系,達到“天人一體”的和諧境界。而達到這種境界,就應(yīng)當“心齋”和“坐忘”。所謂“心齋”,《莊子·人間世》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即是保持內(nèi)心的虛靜,摒棄任何外在的思慮。所謂“坐忘”,就是把“我”作為獨立精神之存在從形體、慮念、私欲的束縛中解放開來以能徹底自由,從而“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
總之,儒、道兩家思想存在不少差異,但可以相互補充、相互借鑒,并且兩家學派也是存在著許多共通之處的。
儒家和道德都十分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把道德修養(yǎng)作為一種崇高的思想境界。注重國泰民安,追求天下為公,期望建立一個公平的政治制度,實現(xiàn)自身的社會價值,以此來完美自己的人生。儒家尊德而貴仁義禮樂,所以對儒家而言,最重視的莫過于德了。正如孔子所說:“天生德于予!”他強調(diào)自己的修養(yǎng)過程以“德”為根據(jù),“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相反,若“德之不修”,則“是吾憂也”??鬃由踔翆⒅杏惯@一至善至美的方法視為至德,“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重德為本是儒家對自身價值追求的一個鮮明特征。從其修身方法“慎獨”——對主體自律提出的高要求,也可看出儒家對自我道德修養(yǎng)的高標準。
道家的核心在于貴道而崇尚無為。老子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這就是遵道貴德。把天道轉(zhuǎn)換為人道,使人道符合天道,“原天地之美”,“達萬物之理”,自然美即是德。提倡忘卻或忽略外在形式媒介的存在,凸顯內(nèi)在精神與道合一,達到天人一體的思想境界,是道家對自我的道德追求。但如果僅僅把道家看作自然和灑脫,看不到其生命的沉重與無奈,便沒有真正理解道家。“道”的至美境界是以無為而有所為,不刻意講求德行卻照樣可以修身養(yǎng)性,不在廟堂之高卻照樣可以庇護天下蒼生。道家講究道法自然,以無為治國,他們沒有刻意去追求什么卻能具備一切,不有意為之卻又無所不為,正所謂“澹然無極,而眾美從之”?。古代很多文人都具有儒道互補的修身思想,如陸游有詩句:“功名莫苦怨天慳,一棹歸來到死閑。”?前半句可見鮮明的入世思想,希望能功成名就為國效力,但求而不得也不能埋怨老天的不公平,等到能建功立業(yè)后就能歸隱山林了。詩句表達了陸游既有儒家積極進取的實用主義,又有道家順時而為的自然主義,但出發(fā)點都是為了能夠為國效力,為建立保障人民的政治制度做貢獻,發(fā)揮自己的社會價值。
莊子認為人要不為物累,掙脫出社會的各種利欲追求且排除自身的一切欲望,摒棄一切知覺和思想,從而保持心靈的虛靜清明?!胺蛱竦拍?,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zhì)也”?,這是“心齋”的境地。在莊子的世界里,虛無乃是超功利的價值存在,也是道德修養(yǎng)的最高標準。有了這種完全虛無的心靜,就能虛而待物,與道冥合,達到物我兩忘、天人一體的思想境界。
而儒家作為生命的實踐者,強調(diào)人主觀的作用,意在仰仗內(nèi)在力量通過主體內(nèi)省等手段澄心靜慮,摒棄雜念,達到人生境界與審美境界的合一。王陽明有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無善無惡之心是沒有被物欲雜念遮蔽的本心,即良知,是天理,在未發(fā)之中。一旦人的意念活動就有了好惡,是已發(fā)之情,已發(fā)之情有善有惡。如果“意”出現(xiàn)了錯誤,不能正確分辨善惡,就要格物省己,通過格物致知來求得一顆沒有物欲雜念的純潔之心。這體現(xiàn)了王陽明所追求的人生境界:“無欲故靜?!蹦蔷褪牵ㄟ^格物致知來擺脫心中之“惡”,求得自由心靜的狀態(tài)。王陽明在《答陸原靜書》中說:“‘未發(fā)之中’即良知也,無前后內(nèi)外而渾然一體者也。”?這顯然是將“未發(fā)”之情歸為心靜,只有主動保持心靜狀態(tài),才能把握住良知這一根本??梢?,儒家“慎獨”修身方法的本質(zhì)在于排除私欲物欲,保持心靜,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和”的問題上,兩家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儒家講究中和,將情感表現(xiàn)與否分為已發(fā)和未發(fā)?!吨杏埂罚骸跋才分窗l(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未發(fā)”指的是喜怒哀樂還沒有表現(xiàn)出來,可以指我們的天性,“已發(fā)”指的是這些情感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來了,即為情。如果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恰到好處,不違背情理,適時適度,這樣就達到了“和”的境界?!跋才分窗l(fā)”的“中”可以看作本體,而“和”是“中”的表現(xiàn)形式和必然結(jié)果,把“中”推廣到“和”就可以使天地各處于它們合適的位置,世間萬物也能正常生長發(fā)展了?!拔窗l(fā)之中”是“已發(fā)之和”的前提,“和”是儒家中庸之道所要求人們的修身目標。
道家也十分講求“和”,道家學派的思想體系中蘊含著無盡的和諧文化,包括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道家強調(diào)“道”是世界的本原,具有一種“天人合一”的整體意識,人類不能離開天地萬物而獨立存在,認為人類與世間萬物都是相互依存的關(guān)系。莊子呼吁“無以人滅天”?,就是強調(diào)人要順應(yīng)自然且遵循自然規(guī)律,不以犧牲自然的運作軌跡而滿足內(nèi)心的欲望,而應(yīng)達到“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充分體現(xiàn)了天道自然,天人一體的和諧觀念。而要達到這種境界就要避免主觀行事,在某種意義上可理解為不可過度宣泄自己的情感,以達到“中和”的修身目標。
總而言之,儒道文化博大精深,關(guān)于修身理論更是豐富深刻,各有所長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形成影響巨大,對現(xiàn)代社會仍然有深切的現(xiàn)實意義。通過比較儒道修身思想的異同,我們可以得到諸多啟示,并從中汲取有益的成分,古為今用,體悟自身,為全面實現(xiàn)人的價值而努力。
①②④⑤⑥???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4頁,第3—4頁,第159頁,第351頁,第133頁,第94頁,第91頁,第18頁。
⑦ 戴圣著,王文錦譯注:《禮記》,中華書局2016年版,第692頁。
⑧ 黃宗羲:《黃宗羲全集(第一冊)》,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91頁。
⑨ 余群:《劉宗周“一齊俱到”的心性內(nèi)涵及理論意義》,《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8年第1期。
⑩ 余群:《劉宗周〈人譜〉書名及理論內(nèi)涵探微》,《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17年第5期。
?????? 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jīng)注》,中華書局2016年版,第120頁,第131頁,第87頁,第 129頁,第141頁,第66頁。
?????? 郭象注,成玄英疏:《南華真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43頁,第82頁,第618頁,第 314頁,第314頁,第342頁。
? 錢仲聊:《劍南詩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626頁。
?? 王陽明:《王陽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307頁,第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