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玖琪 黃德志[江蘇師范大學, 江蘇 徐州 221116]
1921年四五月間,英國劍橋拜倫潭旁,一對青年男女指水為誓,相約他們要共同完成兩件事:一是堅持詩歌創(chuàng)作,二是落實愛情。①其一大家有目共睹,二人在國內浪漫派詩歌界都占有一席之地;其二,卻因其綿長曲折且半途而廢淪為第一件事的素材和附屬品。徐志摩遇見林徽因時已是有婦之夫,從道德倫理上二人當時不可能結合,而林徽因的尊嚴和道德感也不允許她成為別人婚姻的插足者。她提出:徐志摩必須先離婚,才與他相愛。②所以,無論是從主觀上的自我判斷還是從客觀的現實條件來看,二人的分離幾乎是必然的。正是這份對佳人的思而不得,成就了徐志摩細膩婉轉的浪漫主義詩歌創(chuàng)作。《山中》一篇便是很好的代表。
1930年,已經是梁思成夫人的林徽因因肺結核赴北京香山養(yǎng)病,此時,徐志摩正在北京大學任教,借住在胡適先生家。心愛的人跟自己此時同處一城,徐志摩的內心必然不能安分?;貞浧鹱约阂郧霸谟c徽因的種種美好,再想想自己當下不得不為現任妻子陸小曼南北奔波謀生計的景況,內心叢生的思念與哀怨便不難理解。這種情感經過發(fā)酵,再經由文字表述,《山中》便誕生了。
另一首《山中》的主人——林徽因,她是一個“現代浪漫主義詩人”,但首先是個女人,而且是一個情思細膩、才華斐然的女人。我們鑒賞詩人,往往是從領域內的學術地位這一角度出發(fā),而林徽因則不然。提到她,人們津津樂道的是她的感情歷程,而非她的詩名。而她的感情歷程中最為朦朧和耐人尋味的一段便是她與徐志摩的交往。她和徐志摩皆是多情之人,多情之人便容易動心,同時也懂得放棄。林徽因比徐志摩多了一層理智,也就多了一層無情,因此徐志摩的追逐就多了幾分孤獨和不易。然而林徽因終究是個受過良好教育的知識分子,以詩相和便是她能做到的最“有情”的事了。
1931年4月30日,徐志摩的《山中》發(fā)表,相信經過幾經輾轉,在香山的林徽因也看到了此詩。同年六月,她作一首《山中一個夏夜》,詩中所寫景致與徐志摩的《山中》無異,但從此詩中并不能看出作者確切的感情反映。她用極其含蓄的手法、朦朧的意象,一層一層地包裹自己的感情,就連詩也是等到1933年6月才刊登出來,這無疑是對徐志摩的關切選擇了回避。
1931年11月19日深秋,徐志摩再次奔赴北京去聽林徽因關于傳統(tǒng)建筑的講座。悲哀的是,他搭乘的飛機不幸失事,他的一生竟然就此落幕。五年后的深秋,林徽因寫下了同名詩歌《山中》?!叭嗽谛∈瘶蛏献哌^,渺小的追一點子想念”,“當時黃月下共坐天真的青年人情話,相信/那三兩句長短,星子般仍掛秋風里不變”③。從幾句話中可以看出,林徽因對于她的這份情債,似乎不再持慵懶回避的態(tài)度,而是已經準備好足夠的勇氣面對了。她聲稱徐志摩對她而言是“知己”“摯友”,卻最終沒有承認她對這位執(zhí)著的追求者有過真正的愛情。連寫給他的詩,也只是“渺小的追一點子想念”。如此看來,她對他的放不下,也只是簡單而深厚的朋友情誼,給愛情乞討人的施舍罷了。
結合徐志摩《山中》詩歌創(chuàng)作的時間和地點來看,詩歌首句“庭院是一片靜”中的“庭院”可以認為是當時徐志摩借住的地點——胡適先生的家。④他站在院子里,院子外有朦朧的市井喧囂,頭頂是月色?!耙娫聭讶恕边@種古典的情致自然而然地出現。于是,他開始想象——“山中”會是何種光景?“不知今夜山中/是何等光景;/想也有月,有松,/有更深的靜。”⑤山中有誰?他為什么會想到“山中”而不是別的地方?結合前文所說的林徽因的動向和二人的關系,我們不禁猜測:此人就是此時在北京香山養(yǎng)病的林徽因。本節(jié)中“更深的靜”也是值得一說的,應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作者當時處在一個相對安靜的環(huán)境中,但是依然能感受到喧囂的“市謠”,而徽因現在在更為偏僻幽靜的山中,只有她那里才稱得上是“更深的靜”;第二層是針對林徽因本人來講的,在徐志摩心中,林徽因一直是一個心中有“靜”的人,她內心沉靜,所以能專注于自己所鐘愛的事業(yè),她內心沉靜,所以一直清楚地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這點在她與徐志摩在英國的時候就已經體現地十分明顯。她知道自己最看重的是家庭,所以她對徐志摩選擇了放棄。她心靜,所以能冷靜地看清事實,看清自己,從而讓自己做出不會后悔的選擇。
“我想攀附月色,/化一陣清風,/吹醒群松春醉,/去山中浮動”⑥四句,寫出了徐志摩按捺不住心中的思念,想借清風去山中探望自己思慕已久的人,同時寫到了山中的植物——松,這在后面的林徽因的同名詩歌中也是有體現的。
最后一節(jié),比喻空靈而輕柔,將徐志摩細膩的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按迪乱会樞卤蹋?掉在你窗前;/輕柔如同嘆息——/不驚你安眠”⑦四句,寫出了詩人想象自我的化身——“新碧”,去造訪山中人時的狀態(tài),那必然是輕柔的,不驚不擾,就只是靜靜地看著她,也能感受到發(fā)自內心的寧靜和淡淡的哀傷。
徐志摩的《山中》可以說是單相思的詩,使用第二人稱,像是一種溫柔的傾訴。從林徽因的角度看,他在時,向她傾訴,她的態(tài)度若即若離;他不在時,她聯想到徐志摩生前與她的情誼和他在空難中的不幸,總會產生一種愧疚和懷念。
于是,在徐志摩過世五年后,林徽因的《山中》姍姍來遲。就像上面提到過的“人在小石橋上走過,渺小的追一點子想念”,“當時黃月下共坐天真的青年人情話,相信/那三兩句長短,星子般仍掛秋風里不變”,現在,林徽因終于敢承認,他們曾經說過的“天真的青年人情話”,是“掛秋風里不變”的,是永遠不會消失的。但是林徽因的這種坦誠也恰恰說明了,至少在當時的情境下,她對徐志摩沒有除友情之外的感情。正是因為她敢坦誠地承認她曾經在不成熟的年少時對徐志摩產生過懵懂的戀情,她現在才能同樣坦誠、無所顧忌地去愛她的丈夫和家庭。
林徽因將徐志摩看作摯友,當然就能放心大膽地表達自己對他不在人世了的深切哀悼和思念。徐志摩曾經將《山中》一詩贈予她,在他離世五年后的又一個深秋,她沉痛地寫了一首同名詩,還債般回贈給遠在天堂的志摩。這對她來說,也像是一種救贖,表明她不再欠他什么了。
林徽因曾在寫給胡適先生的信中提道:“這幾天思念他得很,但是他如果活著,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的。事實上太不可能。也許那就是我不夠愛他的緣故,也就是我愛我現在的家在一切之上的確證。志摩也承認過這話。”⑧贏了詩情的徐志摩,最終還是輸給了她。
愛情賦予徐志摩靈魂,也賦予他與靈魂相同質量的毀滅。他將生活稱作“人生趣劇”,若沒有林徽因,他的才華依舊能讓他成為詩歌領域中的翹楚,但卻不能讓他的人生成為“趣劇”?!渡街小分皇撬麆?chuàng)作中的一隅,只是他情感生涯的一段剪影,卻十分具有代表性,林徽因貫穿他的三段感情歷程,因為始終不曾得到而最富有探究和紀念意義。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徐志摩與林徽因是一對互為因果的著名詩人,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發(fā)生與意向書寫,存在著深刻的關聯性。⑨他們以自身的經歷為隱含的創(chuàng)作素材,折射的是以他們?yōu)榇淼娜碎g飲食男女。兩首《山中》,各有情誼。徐志摩《山中》寫作時,二人尚存于人世,等林徽因的《山中》發(fā)表時,二人已陰陽兩隔,帶了些悲壯意味??傊吧街小笔撬麄兌说墓餐掝},兩首詩都發(fā)端于愛情,卻不止步于愛情。通過兩位浪漫主義詩人跨越生死的詩歌對話,我們感受到的是一種濃濃的羈絆。他們是知己,是摯友,是身處同一個亂世可以互相幫扶的精神支柱。徐詩寄得情意感人,林詩回得哀婉豁然。他們坦誠相見,互訴衷腸。對徐志摩而言雖有可望而不可得的遺憾,但能得一個與自己以詩對話的知己,也不枉在世上走一遭了。
①廖鐘慶:《一寸相思一寸灰——談徐志摩的〈山中〉與林徽因的〈山中〉》,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0837030100nabx.html
②孫振華:《蘊而不渲的柔情——徐志摩〈山中〉賞析》,《名作欣賞》1993年第5期。
③ 林徽因:《山中》,1937年1月29日《大公報·文藝副刊》,第292期。
④⑤⑥⑦ 徐志摩:《山中》,收入朱棟霖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經典(二)》(第二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43頁。
⑧ 林徽因:《致胡適》,參見林徽因:《心若向陽,無畏傷悲》,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5年電子版,第288頁。
⑨ 于倩、孫書平:《徐志摩與林徽因詩歌互文性意象探微》,《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4年第3期。
附:徐志摩、林徽因同名詩歌《山中》
山 中
徐志摩
庭院是一片靜,
聽市謠圍抱;
織成一地松影——
看當頭月好!
不知今夜山中
是何等光景;
想也有月,有松,
有更深的靜。
我想攀附月色,
化一陣清風,
吹醒群松春醉,
去山中浮動。
吹下一針新碧,
掉在你窗前;
輕柔如同嘆息——
不驚你安眠!
(選自《猛虎集》,新月書店1932年版)
山 中
林徽因
紫色山頭抱住紅葉,將自己影射在山前,
人在小石橋上走過,渺小的追一點子想念。
高峰外云在深藍天里鑲白銀色的光轉,
用不著橋下黃葉,人在泉邊,才記起夏天!
也不因一個人孤獨的走路,路更蜿蜒,
短白墻房舍像畫,仍畫在山坳另一面,
只這丹紅集葉替代人記憶失落的層翠,
深淺團抱這同一個山頭,惆悵如薄層煙。
山中斜長條青影,如今紅蘿亂在四面,
百萬落葉火焰在尋覓山石荊草邊,
當時黃月下共坐天真的青年人情話,相信
那三兩句長短,星子般仍掛秋風里不變。
(初刊于1937年1月29日《大公報·文藝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