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小麗[成都市簡陽市華西九年義務教育學校,四川 成都 641400]
不論是夏志清還是金圣嘆,他們對沈從文先生的解讀都是十分到位的,有深刻并且獨到的見解,如夏志清的“田園牧歌式”,或者“鄉(xiāng)土文學作品”都極貼切地解讀了《邊城》。
我們不難從中看到茶峒這個小世界的環(huán)境美、人性美、民俗美,當然也有概括鄰里之間的和諧美,男女之間的愛情美,祖孫之間的親情美?!坝谑亲娓赶肓税胩欤较肫鹨粋€住在城中的老熟人……身邊無一個親人,也無一只狗,因此便約好了那人早上過家中來吃放,喝一杯雄黃酒”,這兩句話,描繪出了邊城中人與人之間互幫互助、熱情好客的性格。
翠翠與儺送在熱鬧喜慶的端午節(jié)邂逅,儺送不計較翠翠誤解自己為粗鄙的男子,并且派自己的伙計護送翠翠回家。這樣,便在這對青年心里種下了朦朧的愛的“種子”。在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5中,還有筆墨寫道:“但是另外一件事,屬于自己不關祖父的,卻使翠翠沉默了一個夜晚”,當翠翠在第二年端午得知儺送的船在青浪灘時,她天真地問爺爺“爺爺,你的船是不是在下青浪灘呢”。還有爺爺提起前年的舊事,翠翠“嗤地笑了”,這里沈從文用了對比的手法,翠翠微微帶著惱著的神氣回答爺爺提到去年與天保相見的故事。一“惱”一“笑”,可見翠翠對儺送的喜歡是勝過天保的。同時,在完整的《邊城》篇目中,我們可以看出,儺送特意來翠翠家,請她去自家吊腳樓看賽龍舟,儺送心意的種種,在字里行間展現(xiàn)得明白如畫。還有他寧肯放棄“碾坊”,做個平凡的擺渡人——他愿意選擇翠翠,陪伴在翠翠身邊。如果翠翠對儺送的愛,是含蓄的表現(xiàn),那么儺送對翠翠的愛就是從平淡到濃厚的展示。這是湘西世界的愛情,令人羨慕動容,也為他們心生祝福。
那么,圍繞翠翠而展開的“田園牧歌式”的詩化小說,老船夫與孫女的濃濃親情也是很多讀者所深刻理解的。為了陪翠翠看賽龍舟,爺爺請朋友幫忙看渡船,難得地放下擺渡的工作,滿足翠翠的愿望。水上有人問及翠翠有人家了沒,“祖父則很快樂地夸獎了翠翠不少,且似乎不許別人來關心翠翠的婚事,因此一到這件事便閉口不談”。而爺爺對翠翠的婚事極為上心,去年躲雨,在順順家巧遇了天保,得知天??瓷洗浯?,慎重地讓天保選擇“車路”或“馬路”,讓翠翠自己選擇托付一生的人。在目送宋家堡新娘結婚時,為翠翠吹《娘送女》的曲子,給平淡的生活增添一抹樂趣。這位老人獨自一人,辛苦地撫養(yǎng)苦命的外孫女,待她日漸長大,又操心著她的人生大事,在必修5選文中翠翠與老船夫的對話“人老了應當歇息”,讀到了翠翠的體貼,平日里陪爺爺擺渡船,乖巧聽話,溫順可愛。爺爺請她攔住過船人,她便成了爺爺?shù)昧Φ男≈帧?/p>
以上都是對《邊城》“美”做了恰如其分的表現(xiàn)。沈從文自己談到創(chuàng)作動機時也說“我要表現(xiàn)一種‘人性的形式’,一種‘優(yōu)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性形式’,為人類‘ 愛’字作一恰如其分的說明”。
我們可以解讀到湘西的優(yōu)美健康。官民同樂,船總也慷慨大方,盛大的中秋端午節(jié)日,人與人之間和諧融洽,感染著一批又一批的讀者。邊城是個寧靜安詳、人與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村民質樸善良、沒有鉤心斗角、看輕金錢名利的小城。這里的民俗美,風景更是美。賽龍舟比賽,村民都提前積極做好準備工作,團隊練習,鼓聲震耳。當?shù)貗D女、孩子,都換上新衣新帽,吃完豐盛美味的午餐后,早早簇擁到了河邊,期待男兒們的競爭。當然,捉鴨子活動也是激動著無數(shù)人的心?!昂又兴苑褐咕G色,天氣又那么明朗,鼓聲蓬蓬響著”,“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黃昏把河面裝飾了一層銀色薄霧”,這些景象描畫,比不了城市夜景的五光十色,比不了城里的形式多樣的休閑項目,卻引來現(xiàn)代人對“世外桃源”的沉醉傾心。
沈從文曾說:“我主意不在領導人們去桃源旅行。” 當他將目光轉向鄉(xiāng)土的現(xiàn)代境遇時, 鄉(xiāng)下人在現(xiàn)代社會的悲劇命運,使他夢斷桃源, 一種濃重的鄉(xiāng)土悲憫浸潤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間。①仔細了解沈從文先生創(chuàng)作的背景,我們知道,1933年秋日,沈從文在北京西安門內達子營,“樹影篩下的細碎陽光的18世紀仿宋燈籠式紅木小方桌上”開始了《邊城》的創(chuàng)作。當小說寫至第三節(jié)時,因母病重,沈從文于1934年1月7日開始返鄉(xiāng)之旅,故地重游,沈從文失望至極。他目睹“湘西農(nóng)村社會所保有的那點正直樸素人情美”在現(xiàn)代文明的發(fā)展中受到了沖擊,在給妻子張兆和的信中他寫道:“看到了現(xiàn)特別是停靠蘆溪,近17年前一段關于好友趙開明與絨線鋪漂亮女孩翠翠的往事與眼前神情冷漠吸食大煙的趙開明以及翠翠去世后留下的小翠翠,更令人輾轉難眠,”最后他聯(lián)想到,那剛起了個頭的小說《邊城》,便對創(chuàng)作思路有了更加清晰的構想,返京之后他一鼓作氣寫出了《邊城》。②
沈從文可以大方地言明:這本書不是為多數(shù)人寫的,“我的讀者應是有理性,而這點理性便基于對中國社會變動有所關心,認識這個民族的過去偉大處與目前墮落處,各在那里很寂寞地從于民族復興大業(yè)人”。
沈從文又說:“20年來的內戰(zhàn), 使一些首當其沖的農(nóng)民, 性格靈魂被大力所壓, 失去了原來的質樸、勤儉、和平、正直的典范以后,成了一個什么樣子的新東西?!绷艚o人們的是凄涼的余韻和會合無緣的感傷。悲劇是一種遺憾的藝術, 它讓人看到的是一種殘缺的美, 正因如此,才喚起人們對完美的追求, 激發(fā)了人們對問題的思考, 發(fā)現(xiàn)問題的所在,直至解決問題, 使生活趨向完美。
從這一系列的言語中,我們知道現(xiàn)實的“鳳凰”是不夠完美才要在小說中創(chuàng)作一種“盡善盡美”的“桃花源”。再次重讀,文本中其實也是有不完美的絲絲痕跡。美與不美的界限是什么,從美學角度,不同的批判標準,同一個事物就會有不一樣的標簽,審美活動是人對物的解讀過程。正如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中寫道:“人的覺醒是在對舊傳統(tǒng)舊信仰舊價值舊風習的破壞、對抗和懷疑中取得的。”譬如我們看到,宋家堡的新娘,十五歲就嫁人了。在中國古代傳統(tǒng)中,強調的是“女子無才便是德”,因此,她們是沒有自主權決定自己的一生的,求學讀書更是要受到世俗的白眼。在新時代中,宋家堡的“新娘”還未成年,便已為人婦。這多少對現(xiàn)代學生來說,是“不美”的習俗了。文中還有提到“馬路”“車路”兩種追求心上人的方式,還有“碾坊”“渡船”兩種象征著生活富裕貧窮的選擇。有評論家這樣說:這兩種是邊城里相對的階層矛盾?!败嚶贰笔峭ㄟ^媒人之言,決定一對青年男女的婚姻。如天??瓷狭舜浯洌阆胝埫饺巳グ姿碌拇浯浼姨嵊H。假如,祖父武斷決絕,便可答應下這事,翠翠的人生大事就掌握在爺爺手中。相比于新社會,這也算是一種落后了。女性的地位不高,沒有新時代追求婚姻的自由權和選擇權,這也是湘西世界的一大“不美”習俗了。相比之下,“馬路”就是一種屬于邊城人的美的習俗,很大程度上,這對婚姻的結合是兩兩心甘情愿的?!岸纱笔莾蛯η遑毜纳罘绞降淖非螅彩撬约哼x擇未來生活的自由?!澳敕弧蹦兀歉辉I畹奈镔|基礎,卻違背男女青年的婚姻自我意愿。所以,文本存在著對比,通過沈先生的對比,這些美的世界里的不完美被呈現(xiàn)出來,凌宇說:“豐富的社會性永遠是人性真正優(yōu)美健全的必要條件”。湘西世界是個完整的社會,它有都市人向往的美。同時,在其中也存在著不美,這些不美好引發(fā)我們的反思,并讓我們保持那份淳樸善良與對鄉(xiāng)村世界美的印記。
再讀邊城,讀者把它的悲劇歸納為兩個家庭的不幸。一個是船總順順家的不幸,一個是老船夫家的不幸。是什么把這兩個家庭的不幸連接在了一塊呢?是愛情。這段發(fā)生在茶峒的愛情,把一個樂于助人、慷慨大方的順順以及重義輕利、安分守己、老實憨厚的老船夫的兩個家庭牽扯到了一塊。
前年端午,翠翠去河邊看賽龍舟,與儺送偶遇在河邊,懵懂的他們,各自在心里種下了好感。去年的端午,翠翠和爺爺在躲雨時,在順順家巧遇了天保,天真靈巧的翠翠,進入了天保的心中,悄悄地把喜愛之花,播在了天保心田,而翠翠的心里卻惦記著另一個人。天保派人向老船夫打聽,船夫給他兩條路選擇:“馬路”,或是“車路”。天保在與弟弟儺送的聊天中,得知弟弟也喜歡著翠翠,二人決定以唱歌的方式,各自爭取翠翠的歡喜。在一個云淡風輕的晚上,儺送爬上了小溪對面的山上,代替哥哥為翠翠唱了一夜的歌。一切都只是年輕人之間的平常事,卻因爺爺誤會天保為翠翠唱歌,將翠翠告訴他“在歌聲中飛到天上摘了虎耳草”的事傳給了天保的伙計。滿心的喜歡,被一盆涼水從頭灌了下來。翠翠的心里早住著弟弟,他懷著心事去闖灘。心不在焉或者命運捉弄,天保闖灘出了事故,也葬送了自己的性命。對于船總,兒子的死,是一種不幸,他把這種不幸歸于儺送、天保都想娶回家的翠翠。
爺爺不知道天保出事故,正準備替翠翠做婚事的主,高興地跑去找天保的伙計,見到順順家擺著喪葬,順順也不給爺爺好臉色,憎惡這個擺渡人渾然不覺,他孫女害死了自己的天保。美好的婚姻,卻是有人丟掉了性命。天保遇難的“不幸”導致了順順態(tài)度的轉變,儺送對翠翠也是回避,他走了,留下翠翠和爺爺為伴。期待越是大,現(xiàn)實得到的失望越濃。被兩個人愛著,至少有溫暖的感覺,其中還有自己喜愛的人。一瞬間,來不及享受快樂,她便失去了自己愛的人。不僅僅是儺送的離開,爺爺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晚上也離她而去。這時翠翠是“不幸”的承受者,還沒感受愛情雨露的滋潤,竟也連最親的人也失去了。
天保的死造成了順順家的不幸,而爺爺?shù)乃溃瑓s是翠翠的不幸。她的不幸里還承受著順順家的不幸的“制造者”,儺送的離開給我們長長的哀嘆。不幸的翠翠,沒有一個親人,母親年輕時與一個軍官相愛,違背了世俗,軍官“死”了,她沒了父親。母親生下她不久,喝了溪邊涼水,也隨軍官去了。這是兩個家庭的不幸,也是兩代愛情的不幸。母親的愛情不符合社會世俗規(guī)定,悲痛地結束了;翠翠的愛情不幸,原因之一是順順自私迷信的思想作祟。天保的意外,是不受翠翠控制的,為何把她作為“替罪羊”,當作“不吉祥”的物件,勸儺送也遠離她。儺送的出走,是對翠翠的懲罰還是他對哥哥的愧怍,是對父親威性的屈服,還是對最終碾坊、渡船的艱難抉擇的逃避呢?沈從文先生獨立翠翠一人在白塔下“等”?!斑@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悲傷的氛圍籠罩在人心頭久久無法平息。沈從文先生的筆調幾近平淡,他筆下的悲不寫悲痛欲生,正如曹文軒歸納《邊城》為“降格藝術” ——“從前, 我們總以為, 藝術要比生活更強烈, 殊不知, 真正的藝術恰恰是比生活更淺淡,《邊城》是降格之藝術的一個經(jīng)典”③。
不幸的愛情故事,歸結為人性的復雜。翠翠善良乖巧、可愛懂事,邊城民風淳樸,人與人和諧,平等隨性,重義輕利,這一切的善與美,凸顯出翠翠的不幸。老船夫的不果斷,順順的不開明,儺送的不擔當,翠翠的不勇敢,這些人性的弱點,也是湘西世界的不幸。
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們更多的是從小說的三要素來解讀《邊城》,側重于人物性格的分析,但他們往往忽視了人性的全面,解讀不出邊城人的真善美。還有老師從細節(jié)描寫著手分析,從人物的心理活動、語言特色,或者是寫作風格等方面教授同學。
其中,文本解讀還有一定的不足:
1.湘西除了是個美的世界,也存在著不美的方面,應正確引導學生理解“美”。
2.有時過分強調寫作技巧,會忽視閱讀方法的傳授,我們要教會學生正確的閱讀方式,理性看待人物性格,人是復雜的個體,他會有本性的善的一面,也會有人性的局限性。如船夫的不果斷、順順的自私封建、儺送的不擔當、翠翠的軟弱和過于執(zhí)著的等待……
3.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解讀文本的意識,如概括為一個愛情悲劇,也可歸納為兩代人的愛情悲劇或者兩個家庭的“不幸”,在田園牧歌式的社會中,這種不幸被美好的人性襯托得更加“悲戚”。
綜上所述,再讀沈從文的《邊城》,筆者有了新的認識與見解。沈從文通過中篇小說《邊城》,意在展現(xiàn)一個真實的世界。過去我們只讀到湘西世界的美,不曾發(fā)現(xiàn)她的不完美;過去我們只贊賞湘西人性的善,卻忽視了人具有復雜的社會性,不管本性如何善的人,他也有自身的不完善,有人格的局限性,作者意在期待著“保留些本質在年輕人的血里或夢里”,去重造我們民族的品德, 反思那個物欲橫流、道德淪喪的 “文明社會”。④
① 凌宇:《沈從文創(chuàng)作的思想價值論——寫在沈從文百年誕辰之際》,《文學評論》2002年第6 期。
② 熊洪:《民國時期的〈邊城〉接受研究——以期待視野為視角》,廣西師范大學2010年碩士論文。
③ 曹文軒:《一根燃燒盡了的繩子》,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第296頁。
④ 馬明:《悲劇意義芻議》,《語文教學與研究》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