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民間收藏人士的日益壯大和新生代企業(yè)家的興起,政府、收藏機構和古董商主動出擊,在國際上追索、購買流失的中國文物,形成一支搶救文物的生力軍。十九大報告中更是提出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國文物紛紛“回家”,這也是中國人精神崛起的象征。
流失文物歸國,路遠且長。
2002年,國家文物局設立“國家重點珍貴文物征集專項經費”,每年撥款5000萬元人民幣,用以購買具有代表性、文物藝術價值極高的珍品。一件北宋書法家米芾的《研山銘》手卷,就花去2999萬元人民幣。
隨著中國私人收藏家興起,中國修訂了《文物保護法》,允許私人收藏藝術品,這一藏寶于民的政策,促使了海外文物回流潮流。與此同時,中國第一家以搶救流失海外文物為主的民間機構——中華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會也于2002年宣告成立,并啟動了“國寶工程”,希望能夠協(xié)助政府,動員社會力量,通過回贈、回購、討還等方式,多渠道促成流失海外的國寶早日回歸。
促進并推動建立國際文化財產維權組織,乃至聯(lián)合埃及、希臘、秘魯、柬埔寨等世界流失文物主要受害國,建立“流失文物回歸國家組織”,形成追討流失文物的國際力量與國際氛圍,對我國流失文物的追討來說,也是可行之舉。
對于文物追索這一任重道遠的工程,中國圓明園學會顧問、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謝辰生表示:對于那些明火執(zhí)仗搶的文物,只能在國際公約的框架底下通過法律、通過正常的渠道去追索,絕對不能買,如果要買了的話,反而變非法為合法。追索的重點在于那些珍貴的文物,或者是被掠奪的文物。而近些年來被偷盜、走私流散出去的文物,同樣觸目驚心,一邊在不停地追討,一邊又偷偷地走私,這更需要加強法制懲罰和群眾監(jiān)督的力度。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文物是民族文化的統(tǒng)一象征,又是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見證。讓國寶回家,讓文化流傳,是每個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綜合《人民日報》《瞭望》《文史參考》、和訊網(wǎng)、搜狐網(wǎng)、東方網(wǎng)、微信公號“北京紀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