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琳琳 插畫/ 曲徑
近日,一則新聞在微信朋友圈刷屏,說是某公司準備在西雙版納一濕地公園“放飛10萬只螢火蟲”以慶祝潑水節(jié)。文案簡潔而生動——“百年不遇,十萬螢火蟲聚集版納萬達酒吧街”“充滿浪漫氣息,足不出版納就能體驗”。
消息曝光后,立即引發(fā)環(huán)保界一眾人士的憤怒。螢火蟲并不是第一次成為這樣新聞的主角,之前,很多地方也屢屢發(fā)生過類似的活動。曾經,紹興一景區(qū)欲放飛10萬只螢火蟲;南京一公園放飛10萬只螢火蟲的活動遭抵制后取消;昆明某公園計劃放飛螢火蟲,經媒體報道后亦取消。人們不禁疑問:為何這樣的行為屢禁不止?
分析背后的心態(tài)不難得知,對于商家來說,這是炒作,是噱頭,是吸引顧客的手段;對于顧客來講,螢火蟲象征著童年的記憶,也象征著一份浪漫,“若非天上去,定作月邊星”是很多人對螢火蟲的美好記憶。但有誰會站在螢火蟲的角度來思考,“放飛”意味著什么呢?
其實,相信很多人也知道,對于螢火蟲,“放飛”意味著“放死”。螢火蟲閃光發(fā)亮也就是放飛那一瞬間,緊接著面臨的命運可能就是死亡。如果知道了浪漫的背后是上萬只螢火蟲付出生命的代價,那么這份浪漫還能否欣賞得起呢?
想起著名作家余秋雨《行者無疆》里的一篇文章,講他到了西班牙,不忍去看斗牛場,還十分慶幸斗牛期過去了,找到了不看的理由。在他看來,牛是動物中最勤勤懇懇的,供人驅使,還要被人宰食。這且罷了,還偏偏要去激怒它、煽惑它、極力營造殺死它的借口。在這樣先天的不公平中,人類不僅沒有責任,還被包裝成英雄,世間英雄真該為此提袖遮羞。
余秋雨仁慈,點出了人類的殘忍,但卻沒有極力批判,而是感慨要再比賽生命力,請人類去找更為雄健的獅子、老虎去,別再與忠厚的牛過不去。其實,他早已點明自己的態(tài)度,人的智力高,牛又不會申辯,在這種先天的不公平中即使產生了英雄也不會是人,只能是牛。
別說這些動物了,更為弱勢的植物也不會有人站在它們的“立場”。2018年春節(jié)期間,朋友圈里好多人曬出了“大興安嶺野生杜鵑花”的照片,展示自己“不俗”的品位和雅好。淘寶上大量賣家為了迎合這些觀眾的心態(tài),紛紛打出“大興安嶺野生杜鵑花”作噱頭,拿假充真,甚至干脆到當?shù)厝ゲ杉娴氖圪u,直接把這種珍稀的野生杜鵑花盜采成了瀕危。
類似的例子太多。人們或許認為“萬物有靈”“一切生命皆是平等”,但總是在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自己擺在最重要的位置。不可否認,在自然界殘酷無情的生物鏈規(guī)則下,人類站在食物鏈頂端。憑借智力,人類可以打敗任何一種其他生物,或者把任何一個想要的資源占為己有。但是,“奪泥燕口,削鐵針頭,刮金佛面細搜求”的事情還是盡量少做。一口泥,大約只有人的小指頭大小。一只巢,不知道需要燕子夫妻風里雨里飛多少個來回才能筑好。對于人類來說,或許只是一個小小的消遣或休閑,但對于這些小小的生靈,卻意味著整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