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天杰 (徐州廣播電視傳媒集團 221000)
紀錄片的拍攝過程中,有很多需要掌握的技巧,只有掌握并且熟練運用這些拍攝技巧和手法,才能拍出優(yōu)秀的作品。
所謂的紀錄片,應當是實現(xiàn)對所拍攝事物最為真實、最為直觀的展現(xiàn),而不得加入拍攝者的主觀評價,因此可以說,真實性原則,是任何紀錄片拍攝者所應當秉承和遵循的首要原則。在拍攝者從事紀錄片的拍攝以及后期制作的過程之中,其應當實現(xiàn)對拍攝的事物、景物的真實、客觀再現(xiàn)和記錄,而非如同故事片那樣將拍攝者自身的想象和價值觀加在其中,如此將導致紀錄片出現(xiàn)失真的現(xiàn)象。有鑒于此,作為紀錄片的拍攝者來說,必須讓自身處于紀錄片的真實情境之中,從點點滴滴處進行拍攝,以便實現(xiàn)對真實場景的還原和記錄。如若是拍攝自然景觀類的紀錄片,拍攝者要把握好自然界的練習;如若是拍攝人文類型的紀錄片,則拍攝者在拍攝過程之中必須把握好角色之間的關系以及當時的社會背景,如此方才能夠稱得上是一部成功的紀錄片。
在拍攝者對紀錄片進行攝制的過程之中,必須向觀看者展示出全部的畫面與景象,同時,拍攝者在拍攝以及制作的過程之中,還應當注重聲音的表達,以此確保紀錄片具備聲色并茂的拍攝與制作效果。如拍攝和制作人文類型的紀錄片時,拍攝者應當借助背景音樂的運用以及語言的運用,實現(xiàn)對場景和事件的有效襯托;如若拍攝的是自然景觀類的紀錄片,則拍攝者應當采取更為多樣化的模式實現(xiàn)對紀錄片效果的凸顯與渲染。例如在雅克貝漢的《遷徙的鳥》中,拍攝者將大量攝像頭放置在鳥群中,讓遷徙中的鳥來近距離拍攝自己的同伴,達到了 非常好的畫面效果,同時,在拍攝中,真實地記錄了不同種類、不 同時期、不同地點的鳥叫聲,讓整個紀錄片生動形象,而觀賞完 《遷徙的鳥》,無論是從鳥的角度看到的廣袤的大地、鳥類的翱 翔,還是悅耳的鳥鳴聲,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為了確保紀錄片能夠成為優(yōu)秀之作,則拍攝者必須在對該部紀錄片進行攝制以及制作過程當中進行情感的滲透。作為紀錄片這種影像載體來說,其均是借助中立者的視角實現(xiàn)對事物的呈現(xiàn),這便成為紀錄片的特質。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如若一部紀錄片僅僅停留在客觀記錄的層面,而未能加入情感的代入,則削弱了該部紀錄片的效果。有鑒于此,作為紀錄片的拍攝者來說,其在完成攝制以及制作的過程中,應當確??陀^記錄同主觀認知達成平衡,以此實現(xiàn)對紀錄片情感的有效融入。通常,在情感滲透時,拍攝者會采取代入以及對比等方式,舉例而言,紀錄片《海豚灣》便采取了情感滲透的制作模式,片中對海豚被捕殺的血腥場面直接展示給觀看者,從而讓觀看者產生了強烈的心靈震撼,而且還將海豚的可愛之處進行了表現(xiàn),由此便實現(xiàn)了對比的效果,進而突出了主題。
因為紀錄片這種影像載體乃是對特定事物的真實再現(xiàn),因此,作為拍攝者來說,其如若能夠正確地運用拍攝手法進行拍攝,則將大大提升紀錄片的制作效果,不過,考慮到紀錄片所拍攝內容往往瞬息萬變,因此,作為紀錄片的拍攝者來說,要時時保持精力以及注意力的集中,以便能夠對突發(fā)畫面進行第一時間的捕捉。例如,在《舌尖上的中國》這一食物紀錄片的拍攝中,在一些食材在進入熱油中后會發(fā)生瞬間的變化,這時候就需要進行瞬間的畫面捕捉,有的食材在儲藏與切割中都會發(fā)生不同的變化,這都是攝影師應該重點關注的畫面,食物的演變正是由此而來。有時候在拍攝中會突然出現(xiàn)一只貓或者其他動物,如果攝影師記錄下這突然闖入的生物再結合后期的文字編排就更能夠突出這一紀錄片的溫情、和諧的深刻主題。這些鏡頭的結合經過后期的剪接就能夠帶給人們耳目一新的感覺,讓人們不得不驚嘆于食物這一門藝術的深奧,同時也更加懂得了中國人與美食之間的深遠的聯(lián)系。
自紀錄片這種影像載體問世以來,其實現(xiàn)了客觀性以及藝術性的雙重表達。因此,作為紀錄片的拍攝者來說,其在進行拍攝的過程當中,必須強化對細節(jié)的表達,如此將達到由小見大的效果,進而激發(fā)起觀看者產生強烈的感官共鳴,從而使紀錄片的內容長久地存在于觀看者的腦海之中。以《圓明園》這部杰出的紀錄片作品為例,片中出現(xiàn)了大量對名貴文物的細致刻畫鏡頭,對圓明園被入侵者燒毀后的斷壁殘垣也進行了細致的刻畫,從而使得每一個觀看過此片的觀眾都對中華民族的文物瑰寶產生了自豪之情,同時也對入侵者的野蠻行徑感到了憤慨,這樣便實現(xiàn)了對觀眾的愛國主義情懷教育。因此可以說,當拍攝者注重在紀錄片拍攝過程中強化細節(jié)表達,則能夠借助特寫的方式,實現(xiàn)對特定情感的有效傳遞。舉例而言,在一部以反映山區(qū)教育現(xiàn)狀為主題的紀錄片中,為了突出山區(qū)教育的艱難發(fā)展狀況,因此,拍攝者將鏡頭集中于山區(qū)教師以及學生的身上,通過鏡頭,讓觀眾看到了學生渴求獲得知識的雙眼,由此奠定了整部紀錄片的基調。
(1)長鏡頭和蒙太奇的含義
長鏡頭是指用較長的時間,對一個場景、一場戲進行連續(xù)的拍攝,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鏡頭段落。蒙太奇與長鏡頭幾乎是一對“冤家”,蒙太奇是影視創(chuàng)作的主要敘述手段和表現(xiàn)手段,由許多畫面并列或疊化而成的具有很大跳躍性的表現(xiàn)手法。因此長鏡頭手法和蒙太奇手法的運用是相反的兩種效果。
(2)長鏡頭手法的運用
所謂的長鏡頭,乃是指單一且完整的片段。當拍攝者在紀錄片拍攝過程中運用了長鏡頭手法,則這部分片段必將讓觀眾產生深刻的感官印象。原因在于,顧名思義,長鏡頭必然保持的時間較長,從而使觀眾在觀看這部分片段時,能夠確保其獲得足夠多的時間進入到其中。舉例而言,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關于采蓮這一集中,攝制組便運用了長鏡頭,將采蓮的全貌展示給了觀眾,如此便使得觀眾了解到采蓮者生活的艱辛與不易。假若攝制組在處理這部分情節(jié)時,僅僅是簡單地進行交代,則無法讓觀眾感受到其中的種種艱辛,進而也會削弱紀錄片的震撼力。
排除部分特殊情況,通常情況下,紀錄片在拍攝過程之中,鏡頭應當保持平穩(wěn),原因在于,平穩(wěn)的鏡頭能夠彰顯出拍攝的客觀性以及中立性。一般在進行紀錄片拍攝時,拍攝者往往會使用三腳架來輔助完成拍攝工作。不過一些突發(fā)情況的出現(xiàn),也會造成拍攝者來不及或者無法支起三腳架,面對這種情況,拍攝者便會選擇肩扛拍攝等方式,不過無論采取何種拍攝方式,最為關鍵的便是拍攝者應當確保鏡頭的平穩(wěn)。
(1)選擇正常角度拍攝
紀錄片應當體現(xiàn)出真實性和客觀性,因此,其無需如同電影制作那般要變換各種鏡頭。為此,拍攝者必須使用正常角度進行拍攝,并且要確保能夠以正常角度實現(xiàn)對內容的呈現(xiàn),如此方才能夠確保一部紀錄片給人的感覺是真實的以及客觀的。
(2)選擇好拍攝角度
因此紀錄片的拍攝工作有著較高的要求和標準,因此,拍攝者在進行紀錄片的拍攝之前,首先要落實的一項工作便是選擇好拍攝角度。之所以強調這一要求,原因仍然在于:合理的拍攝角度將提升和凸顯出紀錄片的真實性與客觀性,如此方才能夠讓觀眾在觀看紀錄片時,產生真實感。如若拍攝角度選擇不合理,則將導致紀錄片在觀眾心目中的影響力被大幅削弱。
以上,我們從紀錄片拍攝應當遵循的原則以及紀錄片拍攝的手法兩個方面進行了探究。拍攝者應該不斷熟練掌握拍攝手法,從而拍攝出優(yōu)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