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博物館 063000)
文物,固名思義,它是陳舊的、古老的、歷史的,是人類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由人類創(chuàng)造,與人類生活活動有關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和紀念價值的古代、近代乃至現代的物質文化遺留下來的遺物、遺跡。文物的基本特征有:一,必須是由人類創(chuàng)造的,或者是與人類活動有關的;二,必須是已經成為歷史的過去,不可能再重新創(chuàng)造的。文物依照其特點、歷史文化背景、規(guī)模大小有很多分類,但沒有統(tǒng)一的分類方法。其可以分為可移動文物和不可移動文物兩大類??梢苿拥奈奈锇ǔ鐾粱騻魇赖钠魑?、古書畫、古代紡織品、古代服飾等各種古代遺物,近現代民族、民俗遺物及具有革命意義的紀念性的遺物等。不可移動的文物,主要包括一些文物史跡,即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等。
文物保護是一項科學技術,往往十分注重創(chuàng)新。但是我國的傳統(tǒng)保護技術在長期的應用實踐中證明是科學的,而目前在文物保護工作有重科研、輕修復的現象。不要為了提高科技含量而進行不必要的創(chuàng)新,而對于創(chuàng)新所用的新材料、新工藝,更必須把握原則,不能隨意使用。
文物包含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和紀念價值等多方面的價值,現代社會,對文物的內在價值以及外在藝術進行研究,不僅可以提高對我國歷史文化的認識,同時又可以發(fā)掘文物的應用價值。正是由于我們不斷的探索和研究,才使得文物能夠得到再次利用,而我們的探索和研究的行為,也讓文物重新找回它所存在的價值。
為何要保護文物?文物是中華民族的一個象征,他具有很高的藝術精神、研究、欣賞、歷史價值。保護文物,就是保護了中國的歷史文化,而且文物本身又能給后世子孫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促進精神文明建設,促進了國內經濟的發(fā)展。文物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無價之寶,是金錢買不到的。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資源,一梁一柱,一磚一石,都集聚了我們先人的智慧,留存著沉淀了千百年的歷史文明,價值不可估量。文物一旦損毀,便是永久性的,失去了就意味著它永遠的消失了,不復存在。吃的用的壞了,可以再生產、再制造、再去買,文物卻不同,它不可再生產,它具有唯一性。再造出來的也只能算作是仿制品或贗品,不是文物,更沒有任何文物價值。文物一旦損壞,就永遠不能復原。
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歷經二十多個朝代,八大古都。歷史文物是我們祖先智慧的結晶,如果我們不愛護它們、保護它們,使它們遭到毀壞,我們如何對得起祖先?沒有大量文物史跡的映襯,文明古國也只是浪得虛名,失去其傳統(tǒng)的蘊味和內涵。經過千百年的風風雨雨,加上盜墓者的頻繁盜取和無意間的破壞,流傳至今的文物相對來說已經不多了。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能夠留傳于世的文物會越來越少。保護文物有助于我們了解歷史、還原歷史,這也是考古的意義所在。歷史文物是先人創(chuàng)造的物質和文化的雙重遺產,是民族自信心的源泉之一,同時又是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的實物依據,所以更應該保護。文物是一個國家古代文化發(fā)展水平的象征,它對民族文化延續(xù)性有著重要作用。同時保護文物還可以增強本民族人民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增強民族自豪感,提高全民凝聚力。
進行文物保護修復工作之前,首先要了解文物的相關背景信息,對現狀進行詳細記錄,建立規(guī)范、科學的的保護修復檔案,通過現代科學的方法對器物本體進行科學的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礎上進行保護修復方案的設計與實施。另外,根劇不同文物種類,有不同的保護方式方法。
1.對于地面文物古跡的搶救,是當前搶救的重點,是首要任務。文物遺跡所承受的參觀能力是一定的,超過了這個能力,文物肯定會有所損毀,這種損毀可能是微小的、不易察覺的,但等到發(fā)現它的時候,恐怕已失去了補救的可能。
2.對地下的文物考古發(fā)掘,發(fā)掘方針是堅持以配合基本建設為主,主動的科學發(fā)掘為輔。
3.對于館藏文物的保護、搶救,針對不同藏品(瓷器、青銅器、絲質品、紙質字畫等)要采取不同的存儲、保護方式方法。
4.出臺相關法律制度,明確法律責任及詳細懲罰力度,對于市面上盜取、倒賣文物行為一定要嚴厲打擊。
5.利用媒體等介質加強文物保護宣傳工作,讓百姓認識到文物的價值和意義,讓每個人都有“保護文物,人人有責”的意識。
6.社會上流散的珍貴文物也不在少數,對這些文物,只能盡量征集或收購,由專門單位專業(yè)人員進行維護和保存,以延長文物的欣賞和存在價值。
7.目前文博事業(yè)的專業(yè)人才比較稀缺,每個部門和單位都有這個危機,且情況越來越嚴重。主要原因是原有的大批專家都早已步入老年,相繼從崗位上退了下來,而現實卻又急需高級專業(yè)人才,新一代的接班人隊伍人員嚴重匱乏。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工業(yè)污染和環(huán)境惡化導致的文物自然侵蝕加速,我國的文化遺產及其生存環(huán)境愛到嚴重威脅。盜竊、走私和非法交易文物的違法犯罪活動在一些地區(qū)還沒有得到有效遏制。文化遺產科技保護任重而道遠。讓我們充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究和保護文物遺產,妥善處理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和發(fā)展的關系,為推動經濟、社會、文化和科技的協調發(fā)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只有保護好文物,才能豐厚文化底蘊,才能留住文化根基,旅游開發(fā)才有落腳之地,起航之點。留住文物就是留住文化的血脈,就是對先人和歷史的尊重,就是在歷史和現實之間架起了一座對話和溝通的橋梁,它將引領著我們向和諧的文明社會前進。
[1]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博物館紡織品文物保護技術手冊,文物出版社,2009.7,P6.
[2]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博物館青銅文物保護技術手冊,文物出版社,2014.4,P7.
[3]國家文物局首都博物館,百工千慧—中國文物保護科學和技術成果展,文物出版社,2011.4,P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