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開嶺
美好的地方一定是養(yǎng)腳的地方。詩意的城市應該是漫步的城市。
我對“散步”一詞有著本能偏愛,多年前逛書店,一眼瞅見封皮上有“散步”的兩冊:宗白華《美學散步》,盧梭《一個孤獨者的散步》。二話不說捧回家,果然好書,極好的書。
我熱愛散步的人生,信任散步的產(chǎn)物。好的靈感、音符、情愫,就像螞蚱藏在你的途中,會突然于草叢中躍出。
什么情況下,漫步會成為城市的主題?人會心甘情愿地安步當車呢?
除城不能太大、任意兩點間不能太遠,還有兩條:一、沿途空間應有舒適性和愉悅感,有魅力,不乏味。二、人的生活節(jié)奏相對舒緩,不焦灼,不拼急。
后者屬時代心境,最難化解,不多贅,只說空間。
一個城市是否對腳友好,是否對漫步發(fā)出了真摯邀請,看“人行道”即一目了然。人行道在道路系統(tǒng)中的地位,直接反映出對腳的態(tài)度。而普遍現(xiàn)狀是:人行道的待遇太差了,較之寬闊的車道,它要么被忽略不計,要么被嚴重冷落和邊緣化,甚至被侮辱。不僅人行道受車道欺負,行人在車輛前也被迫禮讓、退避、服從。
在一座美好之城里,道路系統(tǒng)應在細節(jié)上處處體現(xiàn)對行人的體恤,人行道應享有特殊的榮譽和尊嚴。
丹尼貝爾說:城市不僅是一個地方,更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一種生活方式的象征。
選擇一座城市,就是投奔一種生活。
規(guī)劃一座城市,就是設計一種生活。
柳永有過一篇《望海潮》,寫宋朝杭州市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重湖疊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
讀罷,我真有股沖動,恨不得即刻動身,奔赴那座古老的城池。
在《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中,雅各布斯說出了一重要觀點:城市要飽滿,要豐富,須保證“大多數(shù)街段要短,也就是說,在街上很容易拐彎”。
在北京,真正對漫步發(fā)出邀請的是胡同。其一磚一木都有體溫,元素鮮活、細節(jié)密集,最具酵母氣息和微生物色彩,所遇之人也有趣……重要的是,你能與它對話,一副門礅、春聯(lián)、一棵槐樹和一窩喜鵲、一叢墻頭草或一只流浪貓,都是一個有趣的信息體。
當走路成為一件乏味的體力活,興致即衰了。人行道的物理性能再好,也只能滿足運動一下筋骨,寂寞而出,索然而歸。在廣州、廈門和泉州的老城,我邂逅一些殘破的舊騎樓,它們身處繁華,臨街倚鋪,探出一溜檐廊來,銜連幾百米,可遮風蔽雨擋曬。據(jù)說該設計曾風靡于南洋,和古廊橋相似,它處處體現(xiàn)對行人的召喚與體貼,可謂關懷備至,非常溫馨。
北方的林蔭道、風雨亭,南方的騎樓、廊橋,都是漫步文化的產(chǎn)物。
另外,要提一下自行車。
在我眼里,這是一種偉大而可愛的發(fā)明。它是馬匹被取消后、人類腳力獲得的最大補償和撫慰,也是我能接受城市適度放大的原因。仔細看,你會發(fā)現(xiàn)自行車很有美感,它轉(zhuǎn)化人的能量,像一雙有魔力的鞋子,且清潔可親,不像汽車那樣冷血和暴躁。我寧愿把它視為原始“腳步”的升級版和時尚版,它與人體組合出了一種新的“腳步”。
(劉名遠摘自《新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