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紅艷 王欣
一條河、一條船、一個漢,春夏秋冬,日出而作,日落不息,年復(fù)一年,渡口為家,木船為伴。今年68歲的韓文新,不忘初心,堅持兒時的夢想,用56年的時間踐行著一個承諾,也做成了一件事情——平平安安接送每一個過江的人。
2017年10月28日,全國老齡辦在北京召開了全國老有所為先進典型座談會,陜西省漢中市洋縣黃金峽鎮(zhèn)韓莊村村民韓文新,作為陜西省唯一受表彰的“全國老有所為楷?!痹诖髸髁私涣靼l(fā)言。
陜西省漢中市洋縣黃金峽鎮(zhèn)的楊莊、韓莊兩個村在漢江的北岸,距南岸的鎮(zhèn)政府有6公里,但隔著幾十米寬的漢江,村民過河沒有橋,要去鎮(zhèn)上辦事、趕集、或走親戚,就只有靠渡船過河,否則就要繞行近百公里。
1950年,韓文新出生在漢江北岸的韓莊村,12歲就跟著爺爺在廟上渡口學(xué)擺渡。爺爺憑著嫻熟的技能駕駛渡船馳騁在江面上,每天要來回運送200余人過河。村民們對爺爺?shù)馁澝乐暢3;厥幵谒亩希甑捻n文新夢想將來也當一名擺渡人。
17歲那年,韓文新終于接過爺爺手中的竹篙,成為廟上渡口的正駕長。
21歲那年,爺爺去世了,韓文新悲痛異常,他放棄了擺渡。
村里也曾找過幾個新人接手干這活,可最終因為收入少、又辛苦都不干了??粗鴿h江北岸楊莊、韓莊兩村3500人出行難、辦事難,韓文新振作精神,又重新回到了渡口,沒想到這一干就是56年。
56年來,他邊渡邊學(xué),根據(jù)不同季節(jié)的水情,總結(jié)摸索出了13條航線,水深水淺、浪高浪低、彎大彎小、載多載少,走哪條航線,韓文新了然于心。
56年來,只要村民們有急事要過河,無論白晝黑夜、無論刮風下雨,他總是隨叫隨到,毫無怨言。
“要是有人回家,到家門口了卻過不了河,我就算待在家里也不安心。他們需要我,我覺得這就值了?!崩享n的語言和他的人一樣樸實。
56年來,老韓每天都守候在渡口,他告訴記者,在這里生活了一輩子,離不開這船,這人,這水,哪怕只有一個人要去鎮(zhèn)上趕集辦事,他都要守在那兒渡船,并安全送達,總不能讓鄉(xiāng)鄰們等著渡船。
他和這條船,就是村民們通往外界的橋梁。
有一年冬天夜里,天寒地凍,睡夢中的老韓聽到焦急的呼喊,原來是韓莊村村民黃韓信的小孩發(fā)高燒,已昏厥了好幾次,急著要過江到新鋪衛(wèi)生院看病。當時江面上已結(jié)了一層薄冰,加上冬天水淺,一不小心船就可能擱淺。韓文新顧不得多想,趕緊叫醒妻子,打著火把,讓黃韓信父子上了船,小心翼翼地邊破冰邊撐船,終于安全抵達對岸。他又和黃韓信交替抱著孩子一路飛奔到衛(wèi)生院,最后孩子化險為夷。
“有錢過河,無錢也過河”,這是韓家的祖訓(xùn)。
56年來,盡管每年收入不到4000元,每天的收入最多二三十元,有時甚至沒有收入,可老韓依然堅守在渡口,從未間斷。
改革開放后,村里的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就剩下老年人和小孩子,有些家庭困難的孤寡老人渡船過江,他常常分文不取。
老韓的女兒韓明俠告訴記者,冬天船靠不了岸,父親就脫掉鞋襪,挽起褲管,背著年老體弱的老年人上下船,由于經(jīng)常這樣,導(dǎo)致父親患有嚴重的關(guān)節(jié)炎。
每年除夕,別人家里忙忙碌碌準備過年,老韓一整天都待在渡口,迎來送往,一直堅守到深夜,生怕耽誤了人家團圓,自己卻年年顧不上和孩子們吃上一頓熱火的年夜飯。
如今,老韓仍然每天都守在渡口,村子里的年輕人和娃娃們都在外面打工、上學(xué),只剩下一些老年人。有時逢集每天能有六七人過河,哪怕只有一個人,他也平安接送,還幫著老人們搬運趕集的貨物。
在北京領(lǐng)獎的幾天里,老韓念念不忘渡口,急著回家。這次出門,還叮囑自己的小兒子幫忙照看渡口,操心村里的人出門辦事沒有渡船。
“不能讓鄉(xiāng)親們沒法過河,那是我的家,我放心不下,隨時都牽心著?!崩享n語重心長地告訴隨行的工作人員。
得知老韓是第一次去北京,想去一次天安門廣場,看一看毛主席紀念堂,陜西省老齡辦藺主任特意讓他在北京多住一天,完成心愿,但是由于紀念堂參觀要提前預(yù)約,老人又操心渡口的鄉(xiāng)親們過河,最終沒能看成,遺憾返回。陪同父親一起去北京領(lǐng)獎的女兒心疼父親,表示有機會一定多陪父親出去看看。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56年的風雨人生,56年的渡口情緣!韓文新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自己的價值,成就著一個精彩的擺渡人生。
今天,韓文新老人依然還在洋縣韓莊村漢江河廟上渡口,守望著過往的行人,守護著渡江的便捷與安全。一條河、一條船、一個漢,成了這個渡口一道亮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