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媛,吳 量,何 寬,陽宏聲
(1.廣西區(qū)防雷中心,南寧 530022;2.廣西河池市氣象局,廣西 河池 547000)
廣西是全國雷電高發(fā)區(qū)之一。年平均雷暴日在沿海地帶一般為90d,桂西北內陸地區(qū)60d,最多的東興市為105d,最少的天峨縣也有54.5d。廣西同時也是雷電災害最嚴重的省區(qū)之一。據不完全統計,自1998-2017年,廣西全區(qū)發(fā)生雷電災害847起,造成嚴重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自1998年至今,廣西全區(qū)共發(fā)生405起雷擊人員傷亡事件,造成人員傷亡753人(死亡376人、傷377人)。
近些年來,雷電災害的科學防護越來越受到重視,許多地區(qū)紛紛開展雷電易發(fā)區(qū)域劃分和雷電災害風險區(qū)劃,國內的氣象科技工作者,諸如廣東、浙江、江西、江蘇、河北、河南、陜西、山東、吉林、四川、貴州、湖北在區(qū)域雷電災害易損性評估與風險區(qū)劃方面已經做了相關的研究。《國務院關于優(yōu)化建設工程防雷許可的決定》(國發(fā)〔2016〕39號),明確要求“氣象部門要加強對雷電災害防御工作的組織管理,做好雷電監(jiān)測、預報預警、雷電災害調查鑒定和防雷科普宣傳,劃分雷電易發(fā)區(qū)域及其防范等級并及時向社會公布”。經過相當長一段時間對資料的收集、統計、分析,在前期工作基礎上,充分考慮雷電災害的外動力作用以及廣西各地市的社會經濟指標,初探廣西雷電易發(fā)區(qū)域及危險防范等級劃分,以期為進一步廣西區(qū)市縣三級雷電防護及防雷監(jiān)管業(yè)務提供必要性參考。
圖1 雷災風險區(qū)劃流程
(1)廣西區(qū)氣象信息中心提供廣西1960年~2013年的地面觀測雷暴資料;
(2)廣西區(qū)防雷中心提供2009年~2016年二維雷電監(jiān)測定位資料;
(3)廣西區(qū)統計局 2005-2016年年鑒。
在對廣西全區(qū)雷電災害風險的計算過程中,選取了雷暴日(T)、地閃密度(N)、人口密度(L)、GDP生產均值(D)4個指標描述了雷電災害的外動力和承災體特征。其分析步驟如下:
(1)建立層次結構模型。根據實際情況,在雷電災害風險評估過程中,將層次分析模型分為3層:第1層是雷電災害危險度的目標層;第2層是雷電災害形成條件的準則層;第3層是影響因素的指標層。
(2)建立雷電災害風險評估指標權重的成對比較矩陣。從層次結構模型的第2層開始,對于從屬于(或影響)上一層每個因素的同一層諸因素,構造成對比較矩陣,直到最下層。依據選用的評估指標和層次模型,建立判斷矩陣T:
矩陣中各項Bij表示該項所對應的Bi相對于Bj的重要程度,常采用Saaty標度法,如表1所示。
表1 成對比較矩陣標度含義
(3)成對比較矩陣的一致性檢驗。對于每一個成對比較矩陣計算最大特征根及對應特征向量,利用一致性指標、隨機一致性指標和一致性比率做一致性檢驗。一致性指標 Ic=(rmax-n)/(n-1),其中 n 為成對比較矩陣的階數,然后查找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 Ir,最后計算一致性比例 Rc,Rc=Ic/Ir,當 Rc<0.1時,一般認為成對比較矩陣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否則,就要對成對比較矩陣做適當的修正。
(4)計算出各指標的權重值。對于構造出的成對比較矩陣用Matlab軟件求出最大特征根rmax和特征向量W,對特征向量進行歸一化后即為各指標的權重。
(5)雷電災害風險值計算。通過層次結構分析法,計算出各指標的權重系數,得到權重矩陣(R),結合風險評估歸一化指數X,得到風險評估的數學模型為W=∑R·X。依據此公式,可計算出各市的雷電災害風險值。
自然斷點法是一種地圖分級算法。該算法認為數據本身有斷點,可利用數據這一特點進行分級。算法原理是一個小聚類,聚類結束條件是組間方差最大,組內方差最小。計算方法見下式:
式中:SSD—方差;i,j—第 i,j個元素; 長度為 N的數組;k—i,j中間的數,表示A組中的第k個元素。
以各個氣象觀測站的記錄為依據,統計近50a(1960—2013年)的雷暴日觀測資料,得到各市多年平均雷暴日(表2)。
表2 廣西各市多年平均雷暴日
利用2009—2016年觀測到的閃電資料,根據廣西各市的行政區(qū)劃邊界,統計得到地閃密度值,地閃密度的空間分布如表3和圖2(見彩頁)所示。
表3 廣西各市地閃密度
人口密度(L,單位:萬人/km2)能夠反映區(qū)域發(fā)生雷電災害時,單位面積上受危害的人數。統計廣西2005-2016年各市平均人口密度,如表4所示。
表4 廣西各市人口密度
單位面積的GDP,可反映區(qū)域遭受雷擊后單位面積上可能的經濟損失,也可以間接反映各市抵御雷電災害的能力及災后恢復能力。其計算公式為D=Ds/S,其中Ds為各市的GDP生產總值,S為各區(qū)縣的土地面積,統計得到廣西各市的GDP指標如表5所示。
表5 廣西各市GDP生產均值
選取了雷暴日(T)、地閃密度(N)、人口密度(L)、GDP 生產均值(D)作為評估指標,按照 Saaty標度方法,建立雷電災害風險評估的成對比較矩陣及權重分布。
圖3 層次結構模型圖示
a為決策目標,b1為中間層要素,即雷災危險性;雷災造成的經濟影響b2、雷災造成的社會影響b3、二維閃電數據c1、雷暴日觀測數據c2為備選方案
考慮b1與b3比,十分重要,與b2比,比較重要;b3與b2比,稍微重要;c1與c2比,十分重要,采用層次分析法:
a判斷矩陣一致性比例為0.0825。
表6 決策目標a判斷矩陣
b1判斷矩陣一致性比例為0。
表7 中間層要素b1判斷矩陣
判斷矩陣一致性比例均<0.1,說明成對比較矩陣具有較為滿意的一致性,由此得到最終權重,見表8。
表8 雷電災害風險評估參數最終權重
綜上所述,雷電災害風險評估模型為W=0.1123T+0.5615N+0.2255L+0.1007D
為了使各指標值取統一量綱,對指標進行歸一化處理,將值統一轉化到[0,1]范圍.本文采用歸一化函數對各指標進行無量綱化:
其中Ri是歸一化后的值,xi是各項指標的實際值,ximax是各項指標的最大值。利用指標歸一化結果及推算出的風險評估方程,計算出各市的風險值,如表9所示。
表9 廣西各市雷災風險值
依據廣西雷電氣候分析,采用自然斷點法,將全區(qū)雷災風險劃分為極高風險等級 (雷電易發(fā)危險Ⅰ級)、高風險等級(雷電易發(fā)危險Ⅱ級)、中等風險等級(雷電易發(fā)危險Ⅲ級),表10和圖4(見彩頁)。
表10 廣西區(qū)級雷災風險等級區(qū)劃表
根據所處區(qū)域的雷災風險區(qū)劃結果,將防雷安全防范等級對應劃分為一級、二級和三級(表11)。
表11 防雷安全防范等級
防雷安全防范措施是被防范對象按照相關防雷標準,結合其所處雷電風險等級和雷電防范等級,應采取的工程性、非工程性措施(表12、表13)。
6.2.1 工程性措施
建(構)筑物的防雷措施應符合GB50057-2010的規(guī)定,電子信息系統防雷措施應符合GB50343-2012的規(guī)定。
表12 工程性措施附加措施
6.2.2 非工程性措施
(1)建立雷電安全管理制度,制定雷電災害應急預案,開展雷電防御知識培訓。
(2)按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委托具有防雷檢測資質的機構進行定期檢測,并對防雷安全隱患及時整改。
(3)設立專門雷電安全管理員,組織防雷裝置自查,確保防雷裝置正常運行。
(4)設立警示標志,并在可觸及的部位采取隔離措施或做絕緣處理。
(5)遇雷雨天氣時必須停止戶外作業(yè),提醒及時進入安全地帶,切斷重要設備的電源,防止雷擊損壞。
(6)根據雷電預警信息,做好相應防范措施,及時上報雷電災情。
表13 非工程性措施附加措施
[1]Elsom D M.Deaths caused by lightning in England and Wales[J].Weather,1993,48:83-90.
[2]Coates L,Blong R,Siciliano F.Lightning fatalities in Australia[J].Natural Hazards,1993,8:217-233.
[3]Curran E B,Holle R L,LOPEZ R E.Lightning casualties and damages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1959 to 1994[J].Climate,2000,13:3448-3464.
[4]陳渭民.電學原理[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6:1-2.
[5]高邁,蒙小亮,勞小青.基于聚類分析的海南島雷電災害易損度風險區(qū)劃[J].自然災害學報,2013(1):175-182.
[6]丁旻,甘文強,邵莉麗.貴州省雷電災害易損性分析及區(qū)域劃分[J].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學報,2011,26(2):189-193.
[7]郭虎,熊亞軍.北京市雷電災害易損性分析、評估及易損度區(qū)劃[J].應用氣象學報,2008,19(1):35-40.
[8]袁湘玲,王振會,肖穩(wěn)安,等.雷電災害潛在與現實易損性分析及區(qū)劃研究—以黑龍江省為例[J].災害學,2011,26(1):20-25.
[9]殷嫻,肖穩(wěn)安,馮民學,等.區(qū)域雷災分布特征及易損度區(qū)劃[J].氣象科技,2009,37(2):216-219.
[10]郭虎,熊亞軍.北京市雷電災害易損性分析、評估及易損度區(qū)劃[J].應用氣象學報,2008,19(1):35-36.
[11]嚴春銀.江西省雷電災害易損性分析及其區(qū)劃[J].江西科學,2006,24(2):131-132
[12]劉三梅,呂海勇,陳紹東,等.廣東省雷電風險區(qū)劃研究[J].資源科學,2014,36(11):2337-2344.
[13]陽宏聲,林為東,楊召緒,等.淺談雷災調查鑒定方法[J].氣象研究與應用,2012,33(2):118-121.
[14]黃建林,張勇,劉丁維.近10a信宜市雷擊災害分析[J].氣象研究與應用,2012,33(S1):316-317.
[15]張月紅,勞紅福.一次雷擊事故的淺析[J].氣象研究與應用,2011,32(4):173-176.
[16]李傳龍,高皴,蒙小亮.萬寧市區(qū)雷暴特征初步分析與雷電防擴[J].氣象研究與應用,2011,32(1):104-107.
[17]李遠輝,李建勇.江門雷電活動特征及其對防雷減災的意義[J].氣象研究與應用,2010,31(S2):188-190.
[18]朱明,潘杰麗,李會玲.一次雷擊事故成因分析及其預防措施[J].氣象研究與應用,2007,28(4):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