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玲
歷史就是一件件往事,就是一道道曾經出現(xiàn)過的風景,它不斷地誘惑著人們去回望,去想象,去品味。央視發(fā)現(xiàn)之旅紀錄片欄目曾經聚焦漳州,重溫龍江精神、谷文昌精神、女排精神、110精神、海商精神等漳州五種精神的歷史背景和深刻內涵,并把這些極具代表性和歷史意義的題材陸續(xù)拍成紀錄片。我的父親陳文和有幸與其中兩種精神有緣:他是最早報道龍江精神的人;也是最早用文學形式——報告文學,謳歌谷文昌精神的人。提起父親,內心總會泛起一股溫情;翻閱有關資料記載及相關作品,便會從心底生出一種崇敬。
文學基因與愛國情懷
父親陳文和是中國作協(xié)會員,第一屆漳州市作協(xié)主席,第二屆漳州市文聯(lián)副主席,《芝山》雜志主編。父親的文學基因源于他的父親、前清秀才陳明遠。三歲時候,就在他父親的教導下開始讀《三字經》《千家詩》和四書五經。那種用閩南話吟誦的“云淡風輕近午天……”等詩句,韻味悠長,撥動了他幼小的心靈,文學的基因大概就在那個時候植入父親的血液。父親曾講述過他的小學時光。他的小學是在漳州云霄縣陳岱鎮(zhèn)度過的。陳岱中心小學設在陳氏大祠堂內,設備簡陋,上下廳和兩個走廊,用木屏隔成好幾個教室。不過環(huán)境很美,門口是個大操場,豎有好多旗桿,大操場前面是一條淺淺的港灣,落潮以后,灘涂堀里有小跳魚、小蝦和蟛蜞,常常在課外去捉著玩。因進入小學之前讀過《三字經》《千家詩》和四書五經,語文有基礎,入學即跳過一年級,直接念二年級。那時語文叫“國文”,內容和現(xiàn)在全不一樣,里頭有不少押韻的文章和寓言故事。凡是押韻的文章,老師都要求高聲朗讀。讀不是一個人讀,而是全班一起讀。有時碰到兩班都是國文課,那震耳的朗讀聲便此起彼落,幾乎要把屋蓋掀起來了。經過朗讀背誦的文章,記憶都很深?!耙粭l蜈蚣,死在路中。一只螞蟻,看了眼紅。推也推不走,拉也拉不動。連忙回洞,報告大眾:路上有條死蜈蚣……”寓言也很有趣,《公雞和雞冠花》,大意說有一只公雞,在扒泥時發(fā)現(xiàn)有一顆種子,正待啄食,那顆種子說:“公雞公雞,我現(xiàn)在還小,你吃進肚子里,也充不了饑,待我長大后再吃吧,那時你會飽餐一頓的?!惫u聽了,覺得有理,便走開了。以后,這顆種子經過吐芽抽葉,越長越大,最后竟開出了紅艷的花朵,花朵形狀有如雞冠。那公雞走來一看,不禁呆住了,便不忍啄食了,原來它是一株雞冠花。
讀小學時,正當抗日戰(zhàn)爭的年代。有一年,日本侵略者攻占了東山島,出動飛機在陳岱鎮(zhèn)先后扔了二三十顆炸彈。親眼看見村口大井邊,一個剛結婚的漢子被削去一半腦袋,腦漿流了一地,慘不忍睹。在轟炸中,聽說一個農民已走出村子好遠,后來想想,牛在家里沒有牽出來,光人走沒有什么用,便回去想把牛牽走,誰料敵機一顆炸彈,正炸中了他的屋子,全家連人帶牛都被炸死……小學也被迫停課一年。目睹自己家鄉(xiāng)遭到日本飛機的狂轟濫炸,鄉(xiāng)親被殘忍地炸死,父親幼小的心靈里充滿了對日本侵略者的刻骨仇恨。在學校里,音樂老師教會他們唱一些抗日救亡歌曲,如《松花江上》《大刀進行曲》等,一有空就唱:“我的家在東北的松花江上……”“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歌聲飛揚整個村子上空。年少的父親,不知不覺中就有了一種純真的愛國情懷。
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時,時逢初中畢業(yè)的父親,懷著歡慶勝利的心情,含著熱淚,寫下處女作《東亞的日落了》《黑色河流滾過了》,發(fā)表在《云霄民報》。1947年,父親考入國立廈門大學,在當?shù)氐叵曼h的領導下,自覺地以詩歌為投槍,刺向反動當局。參加了“反獨裁、反內戰(zhàn)、反迫害、反饑餓”學生運動,并以噴發(fā)的激情直抒胸臆,寫下了學生走上街頭游行示威的《在大學里》《大家一齊來唱歌》等詩篇,創(chuàng)作了揭露當時鄉(xiāng)村“土皇帝”罪行的《鄉(xiāng)長陛下》《我寫下了賣身契》等文學作品。1950年1月,經由廈門大學地下黨介紹,父親直接到漳州日報社參加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日新月異的變化給了父親無限的工作激情。出去采訪就像蜜蜂撲向花叢,回來時采訪本上總是密密麻麻記滿了文字,似乎散發(fā)出襲人的芳香,這為寫他的報道、文學創(chuàng)作積累了素材。上世紀六十年代,父親不僅在《人民日報》《解放日報》及本省省級報刊發(fā)表了不少詩歌、雜文,還創(chuàng)作了一批具有時代印記的報告文學,如刊發(fā)于《福建文學》前身《熱風》的報告文學《黨和群眾》《榜山風格》,前者描繪了漳州人民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抗擊百年未遇的“六九”洪災;后者歌頌了龍海堵江抗旱的共產主義風格??l(fā)于上?!督夥湃請蟆贰俺A”副刊的報告文學《綠染銀灘》,謳歌谷文昌領導東山人民戰(zhàn)勝沙害,在萬畝荒灘上建造綠色“長城”的事跡。
最早報道龍江精神
近年來,在九龍江畔“榜山風格”發(fā)源地洋西村,以新、舊西溪橋為紐帶,漳州龍海市打造了龍江文化生態(tài)園,已經形成龍江精神展示館和古窯陶藝文創(chuàng)園兩大主題場館,目的是讓游客在休閑娛樂的同時,成為龍江精神的體驗者和傳播者。
我從小對“榜山風格”耳熟能詳。小時候家里客廳墻壁上,總是懸掛著用玻璃框鑲著的一張獎狀及一張照片。獎狀內容是福建省話劇《龍江頌》參加在上海舉行的華東區(qū)話劇觀摩會演,被選為晉京參加全國話劇觀摩演出大會劇目,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1963年以來的優(yōu)秀話劇創(chuàng)作獎;照片是1964年福建省話劇團晉京,在中南海紫光閣匯報演出了《龍江頌》后,受到周恩來總理等中央領導同志親切接見時拍的。
這一天,當我來到龍江文化生態(tài)園,有一種熟悉而親切的感覺。龍江精神展示館是一棟兩層紅磚小樓,青灰瓦、木屋檐。館內地上鋪著古樸的紅磚,墻壁邊陳列著獨輪車、人力水車等當時堵江抗旱的工具,墻上展示著一組組昔日堵江截流的圖片、影像以及文字資料。展示館館長林兆明,拿著指示棒沿著展板向前來參觀的人們介紹:“1963年春,漳州地區(qū)遭受特大旱災,龍海縣榜山公社用淹掉自己田地的代價確保了堵江引水工程的順利完成,確保了下游10萬畝稻田的抗旱用水。這是中共龍溪地委機關報《漳州報》記者陳文和采訪以后,在報上刊發(fā)的新聞報道及評論,配發(fā)的也是陳文和創(chuàng)作的快板《榜山風格到處傳》……”聽著介紹,盡管內容極為熟悉,內心依然掀起一陣波瀾。
父親陳文和在《榜山風格到處傳》這一則快板里,第一次提出了“榜山風格”這個閃光的名詞??彀迦娜缦拢?/p>
說新事,道新事,抗旱新事萬萬千。
龍海縣,榜山社,舍己為人成美談。
九龍江,下游處,五個公社缺水源。
缺水源,怎么辦?需要“借路”去澆灌。
九龍江水堵起來,榜山公社要受淹。
可他們,卻情愿,服從大局不怕淹。
他們說,應該辦,農民共頂一片天。
自己損失事情小,不能讓人來受旱。
他們受淹千畝田,救了旱地近五萬。
大旱時節(jié)秧照插,榜山風格到處傳!
這則快板登于《漳州報》的報眉“黑板報”上?!墩闹輬蟆肪褪乾F(xiàn)在漳州市委機關報《閩南日報》的前身??彀謇镞@種舍小家保大家、團結協(xié)作、無私奉獻、顧全大局的精神后來被稱為“榜山風格”。
探尋父親采寫“榜山風格”的足跡,我從資料上了解到,由于大旱,龍??h決定在榜山公社洋西大隊附近堵江,提供水位,讓江水通過九十九灣去灌溉下游萬畝良田。洋西大隊地勢低洼,水位提高后他們的幾百畝田地將泡在水中,但他們卻顧全大局,依然服從上級決定?!墩闹輬蟆吩诳购抵踟煙o旁貸地肩負起宣傳報道的重任。父親陳文和作為《漳州報》記者,有幸成為報道龍江風格第一人。他聞訊后立即去采訪,被這種生動體現(xiàn)共產主義風格的事跡深深感動,以最快速度寫出報道和評論,《漳州報》于1963年4月7日,頭版頭條、通欄、大字標題的形式刊發(fā),報道了榜山公社《犧牲自己部分莊稼,保證廣大地區(qū)不受旱災,榜山公社服從大局風格高尚》的新聞,并配發(fā)評論《丟卒保車,顧全大局》,熱情歌頌榜山公社犧牲“小我”服從“大我”的崇高精神,贊揚他們這種“丟卒保車”的風格,充分表現(xiàn)無產階級大公無私、以整體利益為重的共產主義精神。同時還以“榜山風格到處傳”為題編成快板,刊發(fā)報頭“黑板報”欄里,讓各地黑板報廣泛傳抄轉載……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龍江精神讀本》,里頭詳細記載了相關內容;當年漳州報社副社長、主持工作的楊廷英在回憶錄《過眼煙云》中“感人至深的龍江風格”一章,也有詳細記錄。
1963年7月,父親被福建省文化局調到《龍江頌》劇組,參與編寫話劇《龍江頌》,筆名薌人,大獲成功,該劇與《霓虹燈下的哨兵》《萬水千山》等6個劇目同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話劇最高獎——優(yōu)秀獎。父親也因此有幸受到周恩來總理、陳毅副總理的親切接見。
《龍江頌》后來被江青改編成樣板戲,突出“以階級斗爭為綱”等等,那是后話了。
“榜山風格”隨著話劇京劇《龍江頌》唱紅大江南北而揚名全國,也被人們稱為“龍江風格”“龍江精神”。1993年重提“龍江風格”,2001年被列為漳州市委弘揚的五種精神之一。
最早用文學形式謳歌谷文昌精神
父親最早用文學形式謳歌谷文昌精神,他寫的報告文學《綠染銀灘》,當時在全國引起廣泛的關注。早先看過這樣的記載,卻與它“未曾謀面”。有一次,在整理父親的作品時意外“邂逅”,十分驚喜。往事幽香不再遙不可及?!毒G染銀灘》刊發(fā)在1964年3月22日《解放日報》“朝花”1784期,父親保存的是剪報。隨即,我聯(lián)系了解放日報社高級編輯、作家徐芳,她很快從內部網站搜索到電子版,只可惜下載不了版面圖。
翻開福建日報社主辦的《傳媒天地》2006年第6期,其中《傳揚久遠的心碑——谷文昌典型是怎樣發(fā)現(xiàn)和傳揚開來的?》一文這樣寫道:“1964年初,谷文昌收到上?!督夥湃請蟆芳慕o他審閱的一張清樣,這是《漳州報》記者陳文和十多天前的投稿。3月22日,陳文和的這篇4000多字的報告文學《綠染銀灘》在《解放日報》上發(fā)表了,作品謳歌東山島制伏風沙創(chuàng)舉,刻畫谷文昌在風沙線上嘔心瀝血,帶領人民培植‘英雄樹感人情景……”
谷文昌同志是河南省林州市人。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他為新中國的建立立下了卓越功勛;解放軍南下時,他隨大軍自太行山南下,加入到解放福建的戰(zhàn)斗中,跟隨強渡海峽的目舢板登上了東山島;解放后,谷文昌服從組織安排,留在福建東山工作。1950年至1952年,谷文昌任東山城關區(qū)區(qū)委書記,縣委組織部部長,不久提升為縣長,1954年改任縣委書記。
時間定格在1953年東山保衛(wèi)戰(zhàn)后。那時東山成了沒有綠色、貧窮落后的荒島。西北413座山,童山濯濯;東南部綿亙30多公里、3.5萬畝,茫茫一片,塵沙蔽日,43個流動沙丘順著風勢向村舍緊逼……谷文昌帶領東山縣人民苦干10多年,終于把一座荒島變成了寶島。他用自己的言行贏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和敬仰。
父親在報告文學《綠染銀灘》里,塑造了谷文昌為民造福的先進典型。文中有這樣的描述:“這叫‘流動沙丘,過去會到處‘跑的,‘跑到哪里,就把災難降臨到哪里?!薄耙彩窃谶@個時候,中共東山縣委谷書記親自到風沙線來了……治沙,就像打仗,不能單憑勇敢,前兩個回合,你們還是‘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谷書記笑著說:‘我給你們帶了個幫手來,你們看”“谷書記說道:‘幫手是縣里一個林業(yè)干部。他說:‘要真正治住風沙,根本的辦法是造林綠化!”“一連串的腳印,從西坡踏到東坡,從這一行樹又到那一行樹。突然,谷書記在兩棵小樹面前站下了。他的兩只大腳,久久地停留在這兩棵小樹前……這兩棵樹叫‘木麻黃。谷書記極其珍視這個看來還很微小的收獲。他說:‘你們別小看這兩棵小樹,有兩棵,就會有千棵、萬棵、千萬棵!”“兩棵木麻黃,是最初點燃在沙灘上的兩點綠色火焰,是春天的最初使者。你看它呀,不正是傲視著黃霧彌漫的風沙天?”……
閱讀父親寫的報告文學,感受到了報告文學“報告”典型的魅力。報告文學是運用文學藝術形式,及時地反映現(xiàn)實生活中具有典型意義的、真人真事的一種文學體裁,“報告”人物最注重的是選好典型。記得我剛剛走進新聞隊伍,父親告誡我:“新聞要有助于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記者的筆觸要緊扣時代脈搏,善于捕捉先進典型。”
有專家看了父親寫的《綠染銀灘》后說道:“采訪那么扎實,寫得那么細致,現(xiàn)在發(fā)都不過時?!?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8/07/09/qkimagessoutsout201806sout20180602-4-l.jpg"/>
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時代特征與時代精神,而每一個典型無不都是這些特征與精神最忠實的體現(xiàn)者與承載者。谷文昌精神發(fā)源于漳州,歷久彌新。2015年1月29日《閩南日報》專題版面,刊發(fā)了《谷文昌精神宣傳大事記》:
1962年、1963年:《漳州報》(《閩南日報》前身)、《福建日報》和新華社經常對谷文昌及東山的英勇業(yè)績作突出報道。
1964年3月22日:《解放日報》刊發(fā)《漳州報》記者撰寫的4000多字的報告文學《綠染銀灘》。
1981年2月2日:《福建日報》在頭版位置,報道谷文昌去世消息《為東山人民造福的谷文昌同志去世》,主標題由時任省委書記項南親自修改。
……
2014年2月18日:中共漳州市委作出《關于進一步深入學習弘揚谷文昌精神的決定》,《閩南日報》于24日在頭版位置全文刊發(fā),并發(fā)表社論《弘揚谷文昌精神 踐行黨的群眾路線》。
……
作為漳州弘揚的五種精神之一,社會各界對這一典型的宣傳一直延續(xù)不斷,人們通過新聞報道、資料圖片、電視劇照;通過詩歌、散文、報告文學等文學形式,相互傳承接力,使一種呼喚谷文昌精神的激越之情,一直在傳媒天空上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