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志松,郭福忠,金長謙
(承德市灤平國有林場管理處,河北 灤平 068250)
藥用植物是指含有藥用成份,具有醫(yī)療價值,可作為植物性藥物開發(fā)利用的資源植物[1]。中藥學是我國古代在長期醫(yī)療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科學知識,中藥的來源以植物類藥材居多。近年來隨著中藥材需求量的增大,野生藥用植物普遍存在過度采挖、資源枯竭的問題,導致許多珍貴的藥用植物成為瀕危物種,由此藥用植物多樣性的研究在多個地區(qū)開展[2-6]。建立自然保護區(qū)、森林公園等是進行野生植物保護的有效措施,通過自然植被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恢復,可有效保護野生藥用植物的多樣性和資源蘊藏量。
冀北山區(qū)藥用植物資源豐富,是我國北方多種大宗藥材的主產區(qū)[7]。隨著多年林業(yè)生態(tài)工程的實施,位于本區(qū)的三峰山省級森林公園森林植被保存良好,生物多樣性豐富,其中藥用植物種類繁多,尤其是分布有較多具有較高保護價值的藥用植物。開展藥用植物多樣性的調查與研究,對于促進藥用植物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有著重要意義。
三峰山省級森林公園位于河北省灤平縣西南部的于營子國有林場,地處首都密云水庫上游,地理位置東經 116°56′54″-117°03′03″,北緯 40°41′24″-40°44′44″。本區(qū)屬燕山中部山脈,喀斯特地貌發(fā)育較好,地勢南高北低,形成中低山地貌,海拔350-1180m。本區(qū)氣候為中溫帶向暖溫帶過渡、半干旱間半濕潤大陸性季風型燕山山地氣候,年均氣溫7.7℃,全年無霜期約150d,降水量450mm,70%~80%降水量集中于6-8月。境內土壤主要為棕壤和褐土,土層厚度30~60cm。植被以溫帶天然次生落葉林為主,主要樹種有柞樹、山楊、椴樹、胡桃楸、側柏、油松等,部分為更新的油松人工林和落葉松人工林,森林覆被率89.03%。
1.2.1 野外調查
于2015年7-8月對三峰山森林公園境內的藥用植物進行了全面調查。首先在植被群落踏察基礎上,劃分主要群落類型。采用路線調查和重點區(qū)域取樣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分別對研究區(qū)內的典型植被群落和區(qū)域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包括藥用植物的種類、生長環(huán)境、分布數量、生長狀況、主要特點等,每種植物選擇特征典型的植株采集標本并進行拍照作為鑒定依據;同時走訪當地村民了解采挖的主要藥材種類、產量及歷史變遷。在研究區(qū)內調查線路為猴洞--大華山--小華山--黃羊洼,主要調查地點有東道毛子猴洞,亂石窖溝、大華山、小華山和黃羊洼等。
1.2.2 藥用植物分類方法
分別門、綱、科、屬、種及生活型等對藥用植物進行分類統(tǒng)計,其中生活型按草本植物(一年生、多年生、草質藤本)和木本(喬木、灌木和木質藤本)進行分類。根據國家和河北省發(fā)布的重點保護或瀕危的野生植物名錄等進行藥用植物的瀕危級別分類,按“數量稀少”、“數量較多”和“數量多”對瀕危植物的資源蘊藏量進行劃分。
1.2.3 藥材分類方法
參考徐國鈞、王玲等[1、8]對藥用植物入藥部位的劃分標準,根據本區(qū)藥材資源分布特點,按藥用部位劃分為根莖類、全草類、果實種仁類、花類、枝葉藤莖類、皮類6大類進行統(tǒng)計;其中根莖類指藥用部位主要為植物的根和地下莖的藥材,全草類指藥用部位為草本植物的整株或者地上部分,果實種仁類指藥用部位為果實或種子,枝葉藤莖類指藥用部位為草本植物的直立莖(不包括花和果實)、草本或木本植物的藤本莖以及植物的葉和枝條,花類指藥用部位是植物的花朵、花序或者花的某一部分,皮類指藥用部位為植物樹干、樹枝或根部形成層以外的部分。對于有2種或以上部分入藥的種類按傳統(tǒng)用藥量大的部位劃分類型。
1.2.4 可利用藥用植物的評價
選擇本區(qū)資源蘊藏量大或當地有采挖習慣及藥用價值高的藥用植物,統(tǒng)計、分析其生物生態(tài)學習性、經濟價值及資源利用現狀等,采用綜合評判的方法評價其潛在的開發(fā)前景。
選擇經濟價值、自然繁殖難易程度、資源蘊藏量、采挖人工成本和采挖對植物和環(huán)境破壞程度5項指標,參考謝金良對閩江源自然保護區(qū)藥用植物的評價方法[9],采用如下公式進行評價。
式中:Pj—藥用植物j的綜合優(yōu)勢值;Wk—第k項指標的權重 (0≤Wk≤1);Pkj—第j種植物第k項指標的優(yōu)勢值,m—為指標總數。
其中經濟價值指標分為4級,從低到高分別賦值1~4分,權重值0.2;自然繁殖難易程度指標分為3級,從高到低分別賦值1~3分,權重值0.3;資源蘊藏量指標分為3級,從低到高分別賦值1~3分,權重值0.25;采挖人工成本指標分為3級,從高到低分別賦值1~3分,權重值0.1;采挖對植物和環(huán)境破壞程度指標分為3級,從高到低分別賦值1~3分,權重值0.15。
三峰山森林公園藥用植物種類多樣,資源豐富,各植被群落中均有大量藥用植物生長。本次調查顯示,本區(qū)分布有藥用植物78科165屬233種,其中蕨類植物7科7屬7種,裸子植物2科2屬2種,被子植物69科156屬224種;被子植物中雙子葉植物63科140屬199種、單子葉植物6科16屬25種。2.1.1 藥用植物科、屬構成
三峰山森林公園藥用植物科和屬的分布相對分散,相當數量的科為單屬、單種。表1對各科所包含種的數量進行了統(tǒng)計,結果顯示約有50%的科為單屬、單種,近30%的科僅包含有2~5種,僅有5%的科含有10種以上藥用植物。相對而言,含2~5種植物的科所占比例最高。
表1 三峰山森林公園藥用植物科、屬、種分布
2.1.2 藥用植物優(yōu)勢科構成
對本區(qū)藥用植物按科別進行統(tǒng)計,包含種的數量排前5位的科分別是菊科、百合科、薔薇科、豆科、毛茛科。這5個分布相對集中的大科所包含屬、結果顯示,本區(qū)分布的藥用植物中草本植物多于木本,多年生植物多于1、2年生植物,灌木多于喬木,藤本植物的分布最少。各生活型中以多年生草本植物為最多,所包含種的數量約占總種數的50%。
表2 三峰山森林公園藥用植物主要科的分布情況
2.1.4 瀕危藥用植物種類
以1984年國務院環(huán)境保護委發(fā)布的 《中國珍稀瀕危植物保護名錄》、1999年國家林業(yè)局、農業(yè)部發(fā)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和2010年河北省林業(yè)局發(fā)布的 《河北省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為依據,對三峰山森林公園分布的瀕危藥用植物進行統(tǒng)計。本區(qū)分布有國家級保護植物7種,詳細情況見表4;河北省省級保護植物12種,包括穿山薯蕷、蒙椴、軟棗獼猴桃、黃芩、蒼術、黃精、射干、油松、脫皮榆、流蘇、黃芪、卷柏。
表3 三峰山森林公園藥用植物生活型統(tǒng)計
種的數量接近總屬數和總種數的30%和37%,其中最大的菊科中屬和種的數量分別占總屬、種數量的12.73%和15.45%。
2.1.3 藥用植物生活型構成
分別生活型對藥用植物進行統(tǒng)計。表3的統(tǒng)計
分別根莖類、全草類、種子果仁類、枝葉藤蔓類、花類和皮類6種主要類型對本區(qū)分布的藥用植物進行統(tǒng)計,結果詳見表5。由表5可知,各種藥材中以全草類藥材最多,約占42%;其次是根莖類,約占27%;種子果仁類所占比例也較大,皮類和枝葉藤蔓類所占比例較小,而花類所占比例最小。
表4 三峰山森林公園主要瀕危藥用植物
表5 三峰山森林公園藥材類型
表6 三峰山森林公園可利用藥用植物資源
野生藥用植物的開發(fā)要求具備經濟、資源及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可行性。對本區(qū)13種資源經濟價值較高或資源蘊藏量較大的藥用植物進行了綜合評價 (表6),結果顯示黃精、玉竹、鹿藥、天南星和穿山薯蕷5種藥用植物得分值最高(P≥2.5),對野生資源采挖利用前景較好;刺五加、山桃、山杏、酸棗、側柏得分值較高(P≥2.0),條件適合時可以適度采挖利用,其中山桃、山杏和酸棗主要受人工成本的影響,刺五加和側柏主要受對植被資源和環(huán)境危害的影響;人參、黃檗、北五味子3種藥用植物不宜采挖利用,人參和黃檗的資源量偏少且自然繁育困難,北五味子難以形成有效產量導致人工成本較高和采摘對植被破壞嚴重??紤]本區(qū)天然次生林資源豐富,建議對經濟價值較高的藥用植物如黃精、玉竹、鹿藥、天南星和穿山薯蕷、人參等進行林地人工仿野生栽培,另外,也需加強對山杏、山桃、酸棗的人工采摘。
對三峰山森林公園藥用植物資源的調查結果顯示,本區(qū)分布有藥用植物約78科165屬233種,藥用植物所分布的科和屬相對分散,相當數量的科為單屬、單種,主要優(yōu)勢科為菊科、百合科、薔薇科、毛茛科、豆科,其中有國家級保護植物7種,省級保護植物12種。
本區(qū)所分布的藥用植物中草本植物多于木本,多年生植物多于1、2年生植物,灌木多于喬木,藤本植物的分布最少。各生活型中以多年生草本植物為最多,所包含種的數量約占總種數的50%。
按藥材類型進行分類,以全草類藥材最多,約占42%;其次是根莖類,約占27%;種子果仁類約占133%,皮類、枝葉藤蔓類和花類所占比例較小。
通過對有利用前景的藥材進行經濟、資源量及環(huán)境可行性的綜合評價,提出黃精、玉竹、鹿藥、天南星和穿山薯蕷可適度利用,并建議依托林地環(huán)境對人參、刺五加、黃精、玉竹、穿山薯蕷等進行人工栽培利用。
本區(qū)所分布的珍稀瀕危藥用植物較多,建議有針對性地開展野生資源保護、收集、評價與再利用的相關研究,如人參、黃檗、刺五加等,切忌盲目采挖造成資源枯竭。
[1] 王嶺,張玉鈞,趙廣亮.北京八達嶺林場野生藥用植物多樣性特征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15,42(8):202-210.
[2] 孟凡榮,杜凡,李敏敏,等.彌渡縣藥用植物多樣性特征研究[J].西部林業(yè)科學,2014,43(2):65-71.
[3] 林道清.青云山風景區(qū)藥用植物多要性研究[J].林業(yè)科學研究,2002,16(3):289-292.
[4] 于宇鳳,王良民.山西太寬河自然保護區(qū)藥用植物多樣性研究[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08,27(6):33-36.
[5] 李海濤,管燕紅,張麗霞,等.元江自然保護區(qū)藥用植物多樣性研究[J].中藥材,2010,33(4):514-517.
[6] 夢夢,劉慧芳,張樹苗,等.青海大通北川河源自然保護區(qū)資源植物多樣性研究[J].林業(yè)資源管理,2003,4:44-147.
[7] 管正學.冀東北山區(qū)藥材資源的開發(fā)利用[J].資源開發(fā)與保護,1993,9(1):65.
[8] 徐國均.中藥材[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1996.
[9] 謝金良.閩江源自然保護區(qū)野生藥用植物多樣性評價[D].福建農林科技大學,2009: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