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璐敏,韓戈玲(上海理工大學 外語學院,上海 200093)
范疇化是“一種基于體驗,以主客體互動為出發(fā)點,對外界事物進行主觀概括和類屬劃分的心智過程,是一種賦予世界以一定結(jié)構(gòu),并使其從無序轉(zhuǎn)向有序的理性活動,也是人們認識世界的一個重要手段”[1]96。比如,當人們用形容詞“假”來修飾某事物時,是基于個體對外界客觀事物的主觀判斷,帶有說話者自己的態(tài)度和情感色彩。原型范疇理論的哲學根源是維特根斯坦(1953)提出的“家族相似性”,他以game和family為例論述了范疇的多元性和模糊性,認為范疇的邊緣是模糊的。這動搖了經(jīng)典范疇論的根基,從而促進了后現(xiàn)代哲學思想的發(fā)展。美國著名認知心理學家Rosch于20世紀70年代在“家族相似性”的啟發(fā)下提出“原型范疇論”[2],并不斷通過心理學實驗證明“人們在建立或理解一個范疇時,常以‘原型’為認知參照點來識別其他成員”[3]。可見“原型”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對于“原型”這一術(shù)語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種是Rosch的典型樣本論,即范疇內(nèi)成員以一個原型為中心,呈輻射狀向四周分散開來,范疇成員間具有等級性,“原型”即范疇內(nèi)具體的、典型的樣本代表,是無標記的;另一種觀點是圖示表征論,即原型不是某一具體的樣本,而是從范疇各成員的典型特征中抽象出概括性的圖式表征。比如,Lakoff提出的“理想化認知模型”[4],為“基于特定文化、通過感知體驗和認知加工后獲得的一種統(tǒng)一性、理想化、概括性、完形性的抽象模型,是我們認識事物、理解世界、獲得意義、建構(gòu)知識的基本出發(fā)點”[3]。Taylor也認為原型是范疇核心概念的圖示表征[5]。Langacker認為:“原型是一個范疇的典型實例,其他成員基于感知與原型相似而被納入同一范疇。圖式則是一種抽象特征的描寫,可完全與范疇所定義的所有成員兼容?!盵6]
筆者研究發(fā)現(xiàn),漢語構(gòu)式“假+NP”是網(wǎng)絡流行構(gòu)式“我可能V了假N”的一部分,后者是某玩家在打網(wǎng)絡游戲時發(fā)揮不好,使用“我可能是喝了假酒”發(fā)泄自己的郁悶情緒。當時又恰逢期末考試,這一構(gòu)式便在高校中流行起來,產(chǎn)生了諸如“我可能復習了假書”等一系列言簡意賅的流行構(gòu)式。筆者對其中的構(gòu)式“假+NP”的認知意義產(chǎn)生了研究興趣,便運用原型理論分析“假+NP”的認知和語用意義。
構(gòu)式“假+NP”主要由形容詞“假”和具體的名詞短語組成?!凹佟弊鳛樾再|(zhì)形容詞,有其特殊之處;其中NP多為具體名詞,與形容詞“假”搭配構(gòu)成形容詞短語,表示與人們心中名詞短語的標準原型有一定程度的偏離。
漢學界一般認為“真”“假”等性質(zhì)形容詞不能被程度副詞修飾,比如朱德熙提出“真”“假”等詞是“絕對的性質(zhì)形容詞”,這些形容詞“在意義上沒有程度區(qū)別,不能受程度副詞修飾”[7]。呂叔湘也認為“真”“假”不能被副詞“有點”“很”“更”等修飾[8]。而聶志平、田祥勝則持有不同的觀點,他們收集的語料表明“真”“假”可以被程度副詞“有點”“很”和“太”修飾[9]。羅瓊鵬也提出“真”“假”雖然是性質(zhì)形容詞,但與那些典型的性質(zhì)形容詞“高”“矮”“美”“丑”等有所不同[10],比如漢語中有“半真半假”的說法,卻沒有“半高、半美”的搭配形式。
羅瓊鵬認為性質(zhì)形容詞“真”“假”能被程度副詞修飾主要是因為它們具有等級性,其意義需要通過比較標準來確定[10]。一般來說,“等級性的形容詞可以有比較形式,可以被其他的程度副詞修飾,可以進入‘越來越X’的結(jié)構(gòu)等”[11]?!凹佟蹦鼙弧坝悬c”“很”“太”三個程度副詞修飾,比如以下網(wǎng)絡上出現(xiàn)的例子。
例1“這10個知識點看起來有點假,其實都是真的?!?網(wǎng)易新聞,2016-04-01)
“假”可用于比較句式,如例2。
例2“二號挺好的,一號比較假?!?微博,2017-06-15)
“假”也可以進入“越來越X”結(jié)構(gòu),如例3。
例3“于是故事越來越假,人物越來越空?!?孫犁《談趙樹理》)
由此可見,在現(xiàn)代漢語中,“假”符合等級形容詞的一系列特征,是一個具有等級性的性質(zhì)形容詞。在英語中,Quirk指出形容詞的等級性是通過比較體現(xiàn)出來的,原級形容詞可被very,quite等程度副詞修飾,而比較級與最高級形容詞只能被極少的程度副詞如much等修飾[12]。就語義而言,漢語中的“真”“假”相當于英語中“true,real,genuine”和“false,unreal,fake”。其中true有比較級形式truer和最高級形式the truest,也能被程度副詞very修飾,符合具有等級性的形容詞的特征,且在日常生活中較為常用;而real和genuine則沒有相應的比較級和最高級形式,也不能被程度副詞修飾。false有比較級形式falser和最高級形式the falsest,能被程度副詞very修飾,也是具有等級性的性質(zhì)形容詞,但其比較級和最高級形式在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不常用,和漢語形容詞“假”仍有一些差異;unreal和fake也沒有對應的比較級和最高級形式,沒有程度區(qū)別。由此可見,漢語中的等級形容詞“真”和“假”對應于英語中的true和false,但漢語“假”的使用廣泛性和能產(chǎn)性遠高于英語的false的使用。
筆者在對語例分析后,發(fā)現(xiàn)形容詞“假”所修飾的名詞具有兩個特征:1)均為實體名詞;2)不是形容詞“假”的常規(guī)搭配?!凹?NP”屬于非交集性形容詞和名詞短語的組合,而非交集性形容詞不會與名詞形成交集,比如,“前總統(tǒng)”就不在“總統(tǒng)”現(xiàn)集合之內(nèi)。所以“假”所修飾的名詞,會限定在原名詞的集合之外,從而說明該名詞具體所指事物充滿了無限可能性。在圖1中,A是指人們心目中對一件事物的理想原型,B指廣義上的一件事,那么B中除A之外的部分都是“假+NP”。比如,“假大學”中的A即為人們心中理想的大學所具備的特征的集合,B指廣義上的大學,因而“假大學”就是B中去除A的部分,即與心中理想的原型存在偏離,就可表示為“假NP”。
圖1 非交集形容詞“假”Fig.1 Non-intersective adjective “Jia”
另外,構(gòu)式壓制也是“假+NP”的成因之一,施春宏提到:“非常規(guī)構(gòu)式、邊緣構(gòu)式出現(xiàn)的動因是組構(gòu)成分在構(gòu)式的壓力下改變了自己的語義結(jié)構(gòu)/功能特征,從而跟構(gòu)式整體的語義/功能取得了一致,而這種調(diào)整往往需要借助特定的語境支持和語用過程來實現(xiàn)?!盵13]這種“假+NP”的非常規(guī)搭配也與“我可能V了假N”這一構(gòu)式整體達成一致,比如例4這一則新聞評論。
例4“我可能讀了個假大學!又是別人家的室友!”
(人民網(wǎng),2018-01-08)
這是“室友換著花樣做好吃的:超幸福!感覺媽媽就在身邊”新聞下的一則評論。在該評論中的“假大學”屬于非常規(guī)搭配,并非指該大學不存在,而需要在具體語境下理解。此例中,學生使用“假大學”表達自己的大學室友與報道中室友的表現(xiàn)存在偏離。如果以報道中的大學室友作為人們所期望的原型,只要任何大學室友與其存在偏離,便可用構(gòu)式“假大學”來表達說話者的羨慕之情,同時間接調(diào)侃了自己的學校。
國內(nèi)很多研究都提出以“程度”的概念分析形容詞的語義。比如,羅瓊鵬用“量級”等概念描述“真”“假”,他提出“真”在量級結(jié)構(gòu)上的程度是只有上限而沒有下限;與之相反,“假”是一個只有下限而沒有上限的等級形容詞。所以,可以用“有點兒”來修飾“假”,但很少用“差不多”來修飾“假”,原因在于“多”的上限不能確定。如果人們把一件事情設為“真”的上限,任何與之不同的事物,則為“假”。而“假”本來的語義是對事實的非真判定,所以只要和事實真相或人們期望的存在偏離,都可以認為是假的,如例5。
例5“我可能是個假寶寶——父母給孩子起名‘王者榮耀’”
(鳳凰網(wǎng),2017-09-05)
“王者榮耀”是近兩年比較火的一款網(wǎng)絡游戲,一位西安的玩家給自己剛剛降生的女兒取名“王者榮耀”,引起網(wǎng)友一片熱議。通常,父母給孩子起名字都寄寓了美好的期望,其父親卻因喜歡玩該款游戲,而給孩子起名“王者榮耀”,與中國常規(guī)名字的美好寄望出現(xiàn)極大偏離,因此網(wǎng)友以其女兒的視角用“我可能是個假寶寶”來吐槽和調(diào)侃其父母給孩子起名字太隨意。
例5表明事實的真相或人們的期望即為事物的原型,“假”表示與事物的原型存在偏離。王寅認為原型范疇指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范疇,即含有原型和非原型的范疇[2]。他也認為對范疇的劃分不能用二分法比如“非此即彼”“非真即假”,因為在此與彼、真與假之間常常界限模糊,“每次切分后得到的兩個相鄰范疇之間經(jīng)常會存在一個中間過渡區(qū)”。而且,語言并不是對現(xiàn)實簡單的“鏡像”反映,而是以人的認知為中介,積極能動地反映客觀世界的[9]。由于語言經(jīng)濟性和人們力求簡潔的心理,凡是自然的聯(lián)系都在人們的意料之中,不需要用特別的標志來表示,即為無標記的。“真”作為“假”的反義詞,表示褒義,符合人們所期望的,因而在形容一個事物時,往往不再特意加一個“真”字來描述。比如,人們很少說看到一朵“真花”,但會用“假花”指那些塑料等做的花。所以,“真”是無標記項,相當于一個范疇中的原型;而“假”作為“真”的反義詞,是一個有標記項,表示“非真”,即與人們心目中的“真”的原型存在不同程度的偏離。比如,在構(gòu)式“我可能復習了假書”中,“假書”與學生主觀認知上真正的“書”或者“教材”原型存在偏離,學生將主觀上的“課本”看作是真正的課本原型,當考點與課本上的知識點出現(xiàn)偏離時,則視為“假書”。為表達復雜的心情,學生們使用構(gòu)式“假書”來調(diào)侃沒有好好復習或考試超出課本范圍。
圖2中,A代表人們主觀上認為一件事物所具有的抽象特征,B為原型,指符合人們主觀期望的事物,是真的特征集合,在認知上具有凸顯性,為無標記的。當表示現(xiàn)實中的某一具體事物與該事物的原型存在偏離時,都可以用C,即形容詞“假”來修飾該事物。由于形容詞具有模糊性,“真”“假”范疇之間也存在界線模糊性,所以形容一件事物“假”,并不是指其不是真的,而是與人們心中理想的事物原型存在一定偏離。很多時候,“真”的上限或標準是人為定的,對存在期望的原型有主觀性,這就導致了構(gòu)式“假+NP”結(jié)構(gòu)具有能產(chǎn)性和豐富的隱含意義。
圖2 “假”的圖示范疇Fig.2 Schema category of “Jia”
主觀性指語言的一種特性,即“在話語中多多少少總是含有說話人自我的表現(xiàn)成分,說話人在說出一段話的同時表明自己對這段話的立場、態(tài)度和感情,從而在話語中留有自我的印記”[14]739。Traugott認為,主觀化是說話人越來越從自我的視角出發(fā),用會話隱涵義或語用推理來表達未用語言形式表達的意義,是主觀化程度越高,相應的表達形式越少[15]。由于人們所期望的原型具有主觀性特征,當使用“假+NP”這種簡潔的構(gòu)式表示某物與心中的原型存在偏離時,其真正的語用意義需要在具體的語境中去推理。
當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不符合自己預期,即人們心中理想的原型時,使用“假+NP”表達心中失落不滿的情緒或出乎意外的情感,如例6。
例6我可能看了一個假展覽!
(大河報,2017-03-14)
例6的報道說明許多專業(yè)人士質(zhì)疑北京民族文化宮的一場民間收藏主題展,他們發(fā)現(xiàn)諸多方面都存在不實:假藏品、假專家、假鑒定。人們一般認為展覽的展示品應當是真的,而專業(yè)人士參觀了該展覽后,卻發(fā)現(xiàn)其中的展品是假的,這與人們的一般認知產(chǎn)生偏離。在展覽范疇中,展覽品是其中的一個成員,而無標記的真的展覽品是原型。當人們發(fā)現(xiàn)展覽品為假,與人們心中所期望的原型不符時,便用“假展覽”來表達自己的失望之情,這則新聞報道引起社會廣泛關(guān)注此事件。再比如,例7是一篇歷史方面文章的標題。
例7我可能吃了假東北菜,說好的肉呢?
(百度百家號,2017-02-22)
一網(wǎng)友本以為東北菜都是大口吃肉的那種,在吃了真正的東北菜后,卻發(fā)現(xiàn)其多為素菜。該網(wǎng)友心中所期望的東北菜的原型應為大魚大肉,當其吃到的真正的東北菜多為素時,與其主觀預期原型存在偏離,便用“假東北菜”表達自己的出乎意外的驚訝之情,也改變了其對“東北菜”的認識。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意料之外的事情時,人們會在一定程度上否定這件事,不僅有調(diào)侃幽默的效果,也間接表達了說話人的情感。
例8做紐約高中中文題,我可能學了假漢語。
(深圳都市報,2017-01-16)
中國網(wǎng)友在做了一張紐約布魯克林區(qū)FDR高中的中文期末考試卷后,表示開始懷疑人生。很多網(wǎng)友表示看到第一題的第一個詞時已經(jīng)懵了,光是“僦”的讀音就要考慮很久。當然,根據(jù)形聲字的規(guī)律,網(wǎng)友大致能猜出正確讀音“jiù”來。至于其語義“租屋而居”,就很難猜到。漢語作為中國人的母語,在日常交流中頻繁使用,本應當非常熟悉。所以,當網(wǎng)友聽到紐約一中學出了中文試卷,心中所預期的原型對于中國人來說應該很容易,然而,看了試題后,發(fā)現(xiàn)題目有些偏怪偏難,與自己的預期產(chǎn)生偏離,不由開始調(diào)侃自己可能學了假漢語,借助“假漢語”來吐槽紐約高中的中文試卷太偏,也以自嘲的方式表達自已可能學的中文不符,再如例9。
例9安徽驚現(xiàn)大規(guī)?!氨R俑”群!我可能去的是假安徽。
(環(huán)球時報,2017-02-09)
安徽安慶“五千年文博園”景區(qū)內(nèi),出現(xiàn)了中國最大的山寨“兵馬俑”群,數(shù)量上千,乍一看還真以為來到了西安。人們都知道真正的“兵馬俑”在西安,當在安徽看到復制西安一號坑的兵馬俑群時,則調(diào)侃自己來到的不是安徽,而是西安。兵馬俑群作為西安的標志性景點,當人們在安徽看到時,用“假安徽”一詞表示與說話者心中對安徽的認識有偏離,這件事也引起網(wǎng)友對景區(qū)造假事件的討論。
人們在表達不滿的時候,會通過構(gòu)式“假+NP”以委婉的方式對一些事件進行批評,比如下面例子中人教社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材的一篇課文《愛迪生救媽媽》,讓杭州市外語實驗小學的校長張敏“驚呆了”,見例10。
例10小學課文被指杜撰——網(wǎng)友:我可能學到了“假課文”
(中國網(wǎng),2017-03-21)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個別課文引發(fā)了部分教師和家長的熱議,甚至被質(zhì)疑是“假課文”。有些教材被指不嚴謹或有杜撰成分,該篇課文主要說的是,愛迪生7歲那年,媽媽得了闌尾炎,由于來不及上醫(yī)院,家里燈光又昏暗,他就想出了用鏡子聚光的辦法,使媽媽手術(shù)成功。上述報道稱,很多小學教師認為該篇課文并不嚴謹。原因是1847年出生的愛迪生7歲那年是1854年,而世界上第一例闌尾炎手術(shù)是1886年,也就是說,愛迪生小時候,根本還沒有闌尾炎手術(shù)。在這則新聞中,人們通常認為課本上的文章是比較嚴謹?shù)?然而這篇課文《愛迪生救媽媽》明顯與歷史記載不符,也與人們對課本的嚴謹性的認識不符。人們通過“假課文”一詞表達了對課文內(nèi)容的不認同,也調(diào)侃了語文課本中一些課文的不嚴謹現(xiàn)象。下例是一網(wǎng)友對新聞報道的委婉批評,見例11。
例11每年都有月全食,日全食,每年都是百年不遇,我可能看了假月亮。
(微博,2018-01-31)
人民日報發(fā)布的消息稱在2018年1月31晚上,超級藍月伴血月即將組團亮相。超級藍血月全食極為罕見,是152年一遇的奇觀。微博上一網(wǎng)友評論“每年都有月全食,日全食,每年都是百年不遇,我可能看了假月亮?!币话阏J為,新聞報道應為真實的,當人們真的看到新聞中稱之為百年不遇的月全食時,覺得自己是幸運的。該網(wǎng)友稱自己可能看了“假月亮”,并不是指自己沒有看到月全食這一罕見現(xiàn)象,而是通過“假月亮”間接委婉地批評了媒體報道的每年都可以看到所謂的百年一遇的奇觀,也表達了網(wǎng)友認為自己看的不是真正的百年一遇而是年年都有的景象的失落之情。
綜上所述,該構(gòu)式具有很強的能產(chǎn)性和語境依賴性,在不同的交際語境中,“假+NP”表達的交際意義也不同,主要表達了不符合預期的失落或驚訝之情,對不認可的事物進行吐槽或以調(diào)侃的方式對造假夸大的事物進行委婉批評。
構(gòu)式“假+NP”不僅簡潔易傳播,而且在表達復雜情感上具有一定優(yōu)勢。構(gòu)式“假+NP”中性質(zhì)形容詞“假”具有等級性,在程度量級上只有下限沒有上限,“NP”為具體名詞短語。該構(gòu)式中的“NP”在人們心中都有一個“原型”,而任何偏離人們心中期望“原型”的“NP”,人們都可以用等級形容詞“假”修飾?!凹佟钡姆戳x詞“真”是無標記的,是人們心中對一件事物的理想原型,符合人們的主觀期望。因此如果一件事與人們心目中“真”的原型存在偏離,則都可以用“假”來修飾。而且與英語中的等級形容詞“false”相比,漢語“假”的使用范圍更廣,語用意義更加豐富,這對流行語的翻譯也有一定借鑒意義。該構(gòu)式同時具有主觀性,在不同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和交際語境中,具有不同的語用功能。說話者以調(diào)侃吐槽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情,比如發(fā)泄失望不滿的情緒,或表達出乎意料的情感。語言也可以折射一定的社會文化,因此,分析“假+NP”的意義有助于了解社會文化,也有益于對外漢語教學。
參考文獻:
[1] 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2] Rosch E.Cognitive representations of semantic categorie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1975,104(3):192-233.
[3] 王寅.范疇三論:經(jīng)典范疇、原型范疇、圖式范疇——論認知語言學對后現(xiàn)代哲學的貢獻[J].外文研究,2013,1(1):21-26.
[4] Lakoff 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5] Taylor J 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6] Langacker R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I):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7] 朱德熙.現(xiàn)代漢語形容詞研究[J].語言研究,1956(1):183-192.
[8] 呂叔湘.漢語語法論文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9] 聶志平,田祥勝.“真”、“假”真的不能被程度副詞修飾嗎[J].語言研究,2014,34(2):6-11.
[10] 羅瓊鵬.程度、量級與形容詞“真”和“假”的語義[J].語言研究,2016,36(2):94-100.
[11] 羅瓊鵬.漢語副詞和形容詞的程度語義研究——以“真假”組合為例[J].外文研究,2015,3(3):25-31,61.
[12] Quirk R,Greenbaum S,Leech G,et al.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Harlow: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85.
[13] 施春宏.構(gòu)式壓制現(xiàn)象分析的語言學價值[J] 當代修辭學,2015(2):12-28.
[14] Lyons J.Seman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15] Traugott E C.Subjectification in grammaticalisation[C]∥Stein D,Wright S.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