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渝光曾任揚州市攝影家協(xié)會主席。1944年,他出生于重慶,不久后隨父母回遷至上海,他的父親當時是國內(nèi)少有的照相制版技術(shù)專家。解放后不久,揚州市急于引進照相制版技術(shù),派人到上海尋找這方面的專業(yè)人員,于是11歲那年,他跟隨父母遷居揚州。
在揚州,他的父親在報社搞照相制版,是有技術(shù)的紅人。中學畢業(yè)后,他到了社辦廠搞塑料印花,揚州日報社要他父親去專門搞照相制版,他父親就把兒子推薦過去了。在父親教導下學了一年多的照相制版技術(shù),他來到當時的市委機關(guān)報《紅揚日報》工作,成了主要的技術(shù)負責人,每天都和照片打交道,了解到報紙總是需要照片?!拔母铩敝械膱蠹?,除了毛主席的整版照片,還有大量照片,報道了各地發(fā)生的新聞,有幾個攝影記者關(guān)系也不錯,這讓他對攝影留下了印象。
張渝光是個好動的人,曾經(jīng)是揚州市少年隊的乒乓球運動員,上班后還擔任著揚州市乒乓球業(yè)余教練隊的隊長,乒乓球當時是這個年輕人最重要的業(yè)余生活。1976年,人生的關(guān)卡到來,他要結(jié)婚了。結(jié)婚前,未婚妻對他說:“以前你愛打乒乓球,怎么弄我沒意見,乒乓球不是正當事情,成家以后,不許搞了”。張渝光心想,不打球也可以,總得有個愛好,他想起在工作中認識的揚州文化館一位老師曾建議他學習拍照片,于是他想起了攝影,這符合他愛動的性格,聽起來也比較高雅,他和未婚妻說,想搞一樣事業(yè),就是攝影。夫人同意了,他開始和那位老師學習拍照。
這樣,他像那個年代很多攝影愛好者一樣,買來海鷗4B相機,買了藥液和設(shè)備,在家里弄起暗房,開始拍照片。妻子當時在揚州體委工作,他就借這個機會,經(jīng)常到體育館去,抓拍運動員的照片作為練手,那些如今看起來不專業(yè)的抓拍照片在當時也并不常見,因為當時多數(shù)人將還算昂貴的膠卷用于拍家庭合影。拍了一段時間,一次他妻子遇到他的攝影老師,問張渝光拍得怎么樣,老師說,拍得很努力,不怕吃苦,但照片總是不盡人意,都是擺出來的。妻子聽了不樂意了,畢竟張渝光學攝影耗費不少,算是家庭的一筆支出,他受到壓力了,心里想,老師你既然這樣講,五年后我一定要超過你。
他開始更努力地拍攝。20世紀80年代初,攝影是青年人中很流行的一項愛好,社會上很多攝影比賽,張渝光開始投稿。1982年,他的一幅作品《水鄉(xiāng)小景》入選全國影展,得知自己獲獎的消息后,他孩子一樣蹦跳著回到家里,終于給自己爭了一口氣。不久那屆全國影展的獲獎作品還送到國外去展出,這對小城揚州的攝影青年來說,是天大的喜事,更堅定了他攝影的決心。
年輕人膽子大,不久后,他帶著一些照片到了北京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進了紅星胡同的院子,直接到了三樓的一個辦公室,屋里一個人沒有,過了一會兒進來一個人,個子不高、瘦瘦的,張渝光說,我是玩攝影的,想請老師給看看片子,這人很熱情地沏茶搬凳子,耐心地看了看片子,然后叫來了時任《大眾攝影》主編的佟樹珩和編輯部主任王大莉,讓編輯們給看了看照片,后來其中一張《老報迷》就登在了雜志上。這是他第一幅刊登在《大眾攝影》雜志上的作品,后來他才知道,這位接待他的人是袁毅平。
有了在全國影展和專業(yè)期刊發(fā)表作品的經(jīng)歷,張渝光在揚州已經(jīng)是小有名氣的攝影人了,工作也調(diào)動到了文化宮,他在這里的主要工作應該是宣傳采訪,但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拍作品上。有人說他拿著工資搞自己的創(chuàng)作,領(lǐng)導發(fā)話了,文化宮不單是做宣傳工作,更要出一些有價值、有水平、對社會有貢獻的作品來。這就給他吃了定心丸,從此后他拍照片多了個心眼,除了參加比賽獲獎,也要讓照片“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