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煥然(鄭州科技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64)
最近幾年,國內高校體育教育業(yè)界更加注重增強學生的運動水平,培養(yǎng)體育教育多元化,增加體育運動趣味性,科學性。培養(yǎng)學生運動終身的體育品格。高校體育課堂從最初的生物機理的觀念逐步進化為心理健康、生物機理、社會影響等多元因素構成的多元體育觀念,因此這一轉變增強了體育教育在健美、競技體育、娛樂化、社會化等方面的功能。多個新型的體育教育理念應運而生。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高校體育教育模式是參考了前蘇聯(lián)的Kaiipob的教學思想,其次我國長期受傳統(tǒng)大一統(tǒng)文化的影響,讓高校體育的理念長期規(guī)范化、死板化。中國高校體育秉承“刺激一反應”的指導思想開展一系列的體育教學。強迫學生對外界刺激做出應激性反應,即把學生看作工廠模塊化、標準化加工,強制灌輸教科書的體育規(guī)范知識。這種照本宣科式的高校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國內大學生的體育素養(yǎng),體育技能。但是壓抑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忽略的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教師和學生的主體錯位,在過去國內體育理念不發(fā)達的大環(huán)境下,傳統(tǒng)教育理念尚可滿足需求,但在學生更加注重個體的當今時代,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與學生的差異性的矛盾越來越凸顯,越來越不適應當今時代的發(fā)展。
Tom Maikenzi曾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健身形式的體育教育。該教育形式不但注重學生參與體育鍛煉,而且注重對終身運動的素養(yǎng)的教育。Tom Maikenzi希望通過該教育模式增強學生體質,養(yǎng)成積極運動、主動運動的體育素養(yǎng)。這種模式也簡稱模式,指競技體育,表示積極的娛樂。這是一個玩和積極娛樂的模式。該教學理念不止是讓學生參與體育運動,還注重在運動活動里自我條件、自我改進、自我適應。讓學生自己更加了解自己的身體,更加適應體育活動。當然了健身形式的體育教育僅僅只利于身體健康的運動。部分學生根據(jù)自身的身體條件和運動愛好可以選擇競技類的運動項目,健身形式的體育教育也能輔助學生提升體育技能,增強身體控制的效果。
高等體育是學校體育教育的一個分支,也是學生參與過的最高級的體育學術層次的階段,一旦畢業(yè)參加工作后,學生的體育運動習慣和意識有著慣性的影響。但是當下的高校體育教學的狀況反饋出不少缺陷。參加體育鍛煉的意識應該從大學入學到離校都應持續(xù)不斷的培養(yǎng)和加強,加強定期運動、不定期運動、瑣碎時間運動的習慣。但是從總體的社會調研反饋來看,大部分學生畢業(yè)后便喪失了運動鍛煉的習慣,很多學生畢業(yè)后普遍體重增加,體質下降。大學期間所學的體育知識和鍛煉方法都已逐漸喪失。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國高校的體育教育體系和方法不科學不實用,學校對體育教育規(guī)劃不夠人性化、差異化。不注重運動興趣的引導,最終沒有培養(yǎng)成學生的定期運動、不定期運動、瑣碎時間運動的習慣和終身鍛煉的習慣。針對這種既成事實的現(xiàn)象,高校體育教學應從自身找原因,敢于自我改革,自我改進。也正是由于這些問題的存在為我國高校體育教育的改革不極展提供了動力。在高校體育俱樂部改革中,高校體育俱樂部的教學形式在不斷地嘗試已經(jīng)摸索出了一條新思路。關于新型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在國內沿海城市大學介入較早,研究成果較突出的是中山大學、汕頭大學、廈門大學、浙江大學、河海大學、廣州大學等等,這些代表性的大學不但在教學理論上有長足的探究,他們在局域性實驗教研的結果引起的反響也不錯,他們是國內高校體育教學的俱樂部新型教育的師范性院校,是國內其他高校爭相學習的范本。在實踐的效果中可以看出高校體育俱樂部在當代學校體育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產(chǎn)物。
李一凡指出“教學方式是一些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的延伸,這種模式是經(jīng)過長期的教學實踐驗證過的相對科學的教育方法理論,其重點在于教學結構和教學課程的計劃和運行上?!蓖趿⑵降戎赋?“俱樂部形式組織體育教學是用俱樂部的理念和架構開展高校體育課堂。該新型形式包括了指導大綱、教育形式、教學理念、教學流程、課程安排、考試考核等要點組成”。王寶龍《高校實施俱樂部理念教學形式分析》提出了目前國內大學體育教育形式的主要形式,分別是三階段式、三基式、總體式、并重式、俱樂部式五類教學形式,指出俱樂部式教學形式一定是二十一世紀中國大學體育開展的主要趨勢。史金博指出的教學俱樂部化的理論同樣受到業(yè)界專家重點探討的理論。
陳斌在《高校體育俱樂部制運行管理研究》的研究中關于大學體育課程按照俱樂部形式的課程實施、課程管理及課程反饋開展了調研,調研指出大學體育課程按照俱樂部形式能夠更好的凸顯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對體育鍛煉的熱性,對培養(yǎng)體育意識和增體育鍛煉水平有重要幫助,同時對提高大學體育課程授課質量和授課水平有質的提升,間接了也提高了體育教學效益。調研結果說明了該模式對終身體育教育的推進和國家倡導的素質教育的落實,成為我國大學體育教學的風向標。宋甜甜、楊金錦在《高校體育俱樂部運行機制及發(fā)展對策研究》的研究中針對我國國情和國外情況展開對比分析,從大學體育課程按照俱樂部形式的運行機制、發(fā)展方向甚至和社會相關俱樂部合作模式進行初步研究,該研究從制度上為大學體育課程按照俱樂部形式的課程實施提供理論的基礎。楊國文的《高校體育俱樂部管理與運行方式的研究》研究重點在于體育教育體育俱樂部化對高校學生體質健康的影響,文章運用科學體質觀測和教學方式的差別的對比。同時研究讓新型教學模式的學員和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的學員從身體素質、體育機能、運動心態(tài)等維度對學員對比統(tǒng)計,研究方法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
考慮到國內教育體制和經(jīng)濟模式的也為大學體育俱樂部一體化的實施提供了制度環(huán)境和經(jīng)濟環(huán)境。體育教育模式轉變的初衷是增強人民的身體素質。國家提倡素質教育近二十年,素質教育是學習、合作、創(chuàng)新、組織、競爭等能力的培養(yǎng),而身體健康的教育便是素質教育的根本基礎。課內外體育俱樂部一體化的出現(xiàn)是最大程度提升體育教育的成果,制造符合現(xiàn)代化多元化人才的搖籃。俱樂部是召集了共同興趣、愛好的個體組織在一起,這里沒有傳統(tǒng)制度束縛,不搞形式主義,同時形式多樣化,豐富化的新型體育教學形式。通過這種形式提高學生的體育技能、團隊協(xié)作、引導競爭、積極運動、終身運動的體育意識。而這些素質和經(jīng)驗恰恰是當今社會需要的人才的必備條件。因此可見,一體化體育俱樂部是高校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培養(yǎng)個性全面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人才的必然選擇。
實施一體化體育俱樂部模式是高校走在時代前列的標志。體育教學改革的大趨勢就是構建合理的一體化體育俱樂部型的教學模式,實施這種教學模式應該站在實驗的前沿戰(zhàn)線,做領路人,而不是追隨者。實施一體化體育俱樂部式教學模式有效地搞活了學校的體育工作。一體化體育教學俱樂部將課內教學、課外活動、運動訓練三者有機的融為一體,把高校體育俱樂部納入學校體育教育管理體系,使俱樂部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組織,既有利于學生參加體育活動,又有利于教師競爭意識的增強及能力提高,還可以使場地設施得到充分的利用,達到學校體育氛圍的形成。另外,也可以開設“專項體育課”、舉辦各種體育競賽活動及裁判員培訓班、培養(yǎng)體育骨干,在推動校園文化活動的同時,促進高校競技體育技術水平的提高。使學校的體育工作中的一切因素都得到充分的調動,學校的體育工作得到輕松、有序開展。
把課內外一體化的體育課程分成“課內”和“課外”兩大部分目標進行表述,這兩部分課程的總體教學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尊重學生興趣,全面增進學生的健康,促進終身體育意識和習慣的形成。通過以“課內帶課外,以課外促課內”的層次教學,實現(xiàn)課堂教學和課外鍛煉組織形式上的一體化,為了更好的說明課內與課外的必然聯(lián)系,現(xiàn)將課內、外目標分表列出。(如表1所示)
表1 課內外一體化體育俱樂部的教學目標
(1)高校教學模式制定者應站在新型教育理念的高度上,確定學校體育教學開展的控制性思想,結合學校實際情況,擬定創(chuàng)新型的教育制度,敢于面對舊阻力,敢于嘗試接納新事物新思想,把新型理念貫徹到基層教學中去;
(2)提議資源豐富的高校,采取逆向運動健身思想,合理開展多樣體育競賽,從側向刺激引導學生的運動積極性。建議高校論壇新增體育運動專題討論區(qū),體育知識發(fā)布區(qū);
(3)夯實高校體育教育俱樂部化的資金保證,調整資源合理配置,使高校管理更加開放化,合理適度利用社會資金流,同時使社會資源獲利,這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4)體育俱樂部模式改革不是一刀切,結合實情,逐步邁進,變中求穩(wěn),穩(wěn)中有變,最終量變到質變地進行教學改革,揚長避短建立課內外俱樂部模式的有機結合,提升教學效益,為社會輸送身心健康的人才。
[1]毛振明.體育教學科學化探索[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魯潔,吳康寧.教育社會學[M].人民出版社,1991.
[3]周登篙.體育科研概論[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6,3.
[4]曲宗湖,顧淵彥.大學體育課程改革[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