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美國海軍宣布接收緬因州巴斯鋼鐵造船廠建造的“麥克爾·蒙蘇爾”號驅逐艦(DDG-1001)。該艦是三艘“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中的第二艘,首艦“朱姆沃爾特”號已于2016年5月交付美國海軍。該級艦原計劃建造32艘,后被削減到3艘。DDG-1001以海豹突擊隊二級軍士長邁克爾·蒙蘇爾命名。2006年在伊拉克拉馬迪執(zhí)行任務期間,蒙蘇爾與戰(zhàn)友遭手榴彈襲擊,25歲的蒙蘇爾用身體壓住即將爆炸的手榴彈而陣亡,周圍3個戰(zhàn)友得以保住性命。2008年,蒙蘇爾被追授美軍最高榮譽——國會榮譽勛章。DDG-1000的三號艦 “林登·約翰遜”目前在巴斯鋼鐵造船廠建造。
“西蘇”GTP是一種4×4裝甲車,由芬蘭西蘇公司研發(fā),四個車輪均配備獨立的懸掛系統(tǒng)和差速鎖,越野機動性好。車體與乘員艙獨立,組件可替換,不僅易于快速維修保障,還能根據(jù)不同作戰(zhàn)要求衍生出多種變型車,包括醫(yī)療車、自行迫擊炮、人員輸送車、物資運輸車等。該車采用模塊化設計,可根據(jù)需要使用附加套件或更換部件來增加防護等級,越野條件下的最大有效載荷為4.5噸。
BMMP由烏拉爾車輛廠研發(fā),旨在替換俄海軍陸戰(zhàn)隊現(xiàn)役的BTR-80、BMP-3F等裝甲車。這些車輛的水上行駛速度只有10千米/小時,BMMP卻能達到32千米/小時,地面行駛速度75千米/小時。它能配備不同武器,衍生出步兵戰(zhàn)車、指揮偵察車等不同車型。步兵戰(zhàn)車型可安裝一個AU-220M“貝加爾”遙控武器站,配備一門57毫米機關炮和一挺7.62毫米并列機槍。BMMP兩棲裝甲車計劃于2019年底完成設計,2020~2022年測試首批樣車,2023年開始交付。
2018年5月9日的紅場勝利日閱兵式上,俄羅斯首次公開展示了TTM-1901-40“金雕”2雪地車。該車長3.87米,寬1.73米,高1.97米,空車重1.2噸,戰(zhàn)斗全重1.5。發(fā)動機功率為87馬力,雪地最大行駛速度65千米/小時,最大行程500千米。該車配有加熱座椅,可在北極極端惡劣天氣下執(zhí)行各項任務。根據(jù)需要,雪地車可運送4名士兵并拖曳載重300千克的雪橇。不拖曳雪橇的情況下,該車爬坡度為30°,拖曳雪橇時的爬坡度為20°。
“哨兵”(Sentinel)火力支援車由烏克蘭日托米爾裝甲廠研制,基于T-64主戰(zhàn)坦克的底盤改裝而成,與俄羅斯的BMPT火力支援車有些類似——底盤上的“口袋”炮塔,配備2門30毫米機關炮、1挺機槍和4枚導彈,采用先進的火控系統(tǒng),可在自動模式下跟蹤目標;具備獨立的彈道計算能力,可全天候精確打擊目標;配備新型熱像儀,擁有夜間作戰(zhàn)能力。與BMP-1、BMP-2步兵戰(zhàn)車相比,“哨兵”不僅擁有更強大的火力,而且具有更強的反坦克導彈和單兵火箭筒防御能力。
2018年4月馬來西亞國際防務展期間,塞恩達納公司展示了新型特種作戰(zhàn)車(SOV)。該車長4.95米,高1.85米,寬1.85米,可搭載6名全副武裝的士兵。發(fā)動機采用197馬力渦輪增壓柴油機,最大速度達170千米/小時,通過能力強,爬坡度為75°,側傾坡度為45°。該車可配裝12.7、7.62毫米機槍或40毫米自動榴彈發(fā)射器等多型武器。
5月14日,韓國海軍在釜山韓進重工業(yè)影島造船廠舉行了“馬羅島”號兩棲攻擊艦(LPH-6112)的下水儀式。該艦排水量1.4萬噸,艦長199米,艦寬31米,最高航速23節(jié),可搭載1000名陸戰(zhàn)隊員和裝甲車等武器,直升機和2艘氣墊登陸艇。該艦是繼同級艦“獨島”號之后,韓國海軍的第二艘大型兩棲艦。該艦將配備20毫米口徑的“密集陣”近防系統(tǒng),“獨島”號配備的則是30毫米口徑的“守門員”近防系統(tǒng)。
4月25日,韓國大宇造船與海洋工程公司舉行交付儀式,向印度尼西亞海軍移交第二艘“納加帕薩”級潛艇“阿達德達利”號(舷號404)。該艇長61.2米,排水量約1?400噸,動力裝置為四臺MTU12V493柴油機,水下最高航速21.5節(jié),水面最高航速11節(jié),艇員40人。2011年12月,韓國公司同印度尼西亞簽訂價值1.3萬億韓元(約合121億美元)的合同,為其建造3艘常規(guī)動力潛艇。該級艇的第一艘“納加帕薩”號(舷號403)已經在2017年8月入役,第三艘“阿魯格諾”號目前正在印度尼西亞蘇臘巴亞的造船廠建造,預計在2021年交付。
“虎”式坦克由印尼平達德公司和土耳其FNSS公司聯(lián)合研制。印尼軍方披露,待2018年6月第二輛樣車通過系列驗收測試,它就進入批量生產階段。“虎”式坦克是針對東南亞的地理環(huán)境設計,底盤具備一定的兩棲能力,戰(zhàn)斗全重只有32噸,配備一門105毫米炮,乘員3人,最大公路行駛速度70千米/小時。印度尼西亞陸軍將采購100輛“虎”式,另外一個東盟國家也曾表示有興趣采購。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與加州理工學院的相關研究人員,已研制出能模擬蝙蝠飛行的機器人,重約93克,翼展約47厘米。按照飛行器的機翼類型分類,“蝙蝠”機器人屬于撲翼無人機。它撲翼扇動的頻率較低,7~10赫茲。由于多方面的限制,研究團隊現(xiàn)階段并沒有完全模仿蝙蝠的翅膀結構,只參考了蝙蝠的5個自由度:肘部、肩部、腿部、腕部和尾部的運動。關節(jié)數(shù)量從生物蝙蝠的40多個減為9個,其中5個為主動關節(jié),4個為被動關節(jié)。翅膀為56微米超薄硅樹脂膜柔性材料,能夠匹配生物蝙蝠皮膚的彈性性質,在彼此碰撞或撞到環(huán)境中的障礙時,幾乎不會或者僅造成很小損害。由于使用可變形的骨架陣列和硅樹脂膜皮膚,“蝙蝠”機器人能在空中改變關節(jié)結構,而且不會導致失去有效和光滑的空氣動力學表面。雖然與生物界的蝙蝠相去甚遠,但研究團隊認為,“蝙蝠”機器人可以復制蝙蝠57%以上的飛行動作。
蝙蝠是自然界中飛行機制最復雜的生物,其飛行能力比鳥類難以模仿得多。鳥類的翅膀是由中空骨頭支撐的簡約結構,而蝙蝠屬于哺乳動物,其翅膀由堅實的骨頭、關節(jié)和皮膚組成。生物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蝙蝠的翅膀極其靈活,擁有超過40個關節(jié),也就是“40個自由度”。因此蝙蝠能通過類似“曲肘”或“翻腕”的動作,控制向前、向后飛行。而且在每個翼跳周期期間,有些骨骼會隨著翅膀扇動變形,從而控制飛行姿態(tài)。
“蝙蝠”機器人最大的特點是飛行靈活,即柔韌性很好,能夠替代四旋翼無人機成為人類的好幫手。比如在災后建筑勘測中,它的雙翼能變成很多形狀,避開橫梁,從而在復雜環(huán)境下完成有效的探測、偵察監(jiān)視。它在外形上更容易模擬生物,實現(xiàn)隱蔽偵察。在能源供給方面的技術得以突破后,“蝙蝠”機器人還具備續(xù)航時間長的優(yōu)勢。不過,這一切均需要很多相關技術的發(fā)展提供支撐,我們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