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小鵬,余小高
1.武漢工程大學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2.湖北經(jīng)濟學院信息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是遠程教育的最新發(fā)展,于2013年全球興起之后,MOOC模式的高校教育聯(lián)盟不斷出現(xiàn)。大規(guī)模、在線、開放是MOOC的顯著特點。傳統(tǒng)課堂教學要求師生于時空上聚在一起,這需要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而MOOC是一種遠程教學,其泛在的學習形式、豐富的學習資源等,使MOOC成本較低廉,對學生有極大的吸引力。同時,這些優(yōu)勢也有助于解決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等難題,一定程度上能縮小教育差距,促進教育公平。
但是MOOC教育理念較之傳統(tǒng)課堂教學并沒有大的突破,反倒失去了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面對面交互,它的教學過程缺乏情境,缺乏交互?!吨袊鳰OOC建設與發(fā)展白皮書》明確指出MOOC教學模式有待突破[1]。
MOOC教學模式情境缺乏。絕大多數(shù)MOOC的教學模式仍基于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提供給學生的視頻其實都是一幀一幀的靜態(tài)圖像,其教學過程缺乏情境,沒有沉浸感[2-3];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難以有效展開,學生很難獲取傳統(tǒng)課堂學習過程中的代入感[4]。情境的缺乏,非常不利于學生的參與,影響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而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小學生的學習更依賴由直接觀察所獲得的具體化經(jīng)驗和理解[5],因此情境缺乏對小學生的影響非常明顯。MOOC教學模式交互性不足,僅提供BBS、email、wiki等工具進行交互。大量課程視頻組織形式單一[6],對創(chuàng)建類活動等的設計并不多[2]。學生僅能聽,不能參與到課堂中,無法參與解題等。
情境的缺乏、交互性的不足,使得當前MOOC教學模式不符合當前個性化自適應學習、智慧教育等理論的要求。
基于建構主義的情境學習理論,強調(diào)知識與情境之間動態(tài)相互作用,具有真實性、實踐性、交互性、社會性等特點;而慕課網(wǎng)絡環(huán)境具有跨時空性、開放性、數(shù)字化、虛擬化等特點,為基于情境的學習活動提供了一定支撐。從情境視角對MOOC教學模式進行研究,既符合理論需求,又有一定的環(huán)境基礎。
情境仿真能有效增強MOOC教學模式的情境性與交互性[7-8]。教師要進行情境仿真,就必須掌握較為復雜的仿真技術,然而多數(shù)教師不一定能熟練掌握該技術[9-15]。教學作為目的,就有可能與作為手段的仿真技術發(fā)生沖突。同時,因為學生情境、教師情境等種種原因,即使講授相同問題,教師們對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也會有一定的個性化差異。因此,支持情境個性化仿真的工具就顯得十分必要。
為了彌補慕課不足,提出情境仿真支持系統(tǒng)C3S。該系統(tǒng)支持學習情境的仿真,包括問題情境、問題情境重構、教師提問等,很大程度上增強了慕課情境性與交互性,大大有利于教師的“教”,也有利于學生的“學”。
慕課的流行會致使教師陷入繁瑣的技術陷阱[9-10],情境化要求將使該問題更加突出。情境仿真支持系統(tǒng)(content simulation support system,C3S)有效支持情境仿真的個性化創(chuàng)設,使得教師能專注于教學而避免陷入仿真技術的旋渦。其主要構成有:領域知識庫,簡單情境設計語言CS_L#,領域仿真構件列表Component_List,情境編輯模塊CS_Edit,情境執(zhí)行模塊CS_Do,情境感知模塊CS_Aware等等。C3S功能結(jié)構圖如圖1所示。
圖1 C3S系統(tǒng)功能結(jié)構圖Fig.1 System function structure diagram of C3S
其中,領域知識庫(Domain_DB)是為了教學以及情境仿真的需要,根據(jù)一定領域知識設計而成的數(shù)據(jù)庫,包括定義、公式、理論等。例如小學數(shù)學中的解方程、分解因式、提取公因數(shù)、最小公倍數(shù)與最大公約數(shù)等。CS_L#是面向一定領域的簡單情境仿真語言,是一套簡易關鍵詞、詞法與句法的集合,采用類似C#的數(shù)據(jù)類型、詞語與句法。
Component_List是面向領域的一系列仿真構件集合,供用戶調(diào)用,由系統(tǒng)提供,根據(jù)Domain_DB設計而成。例如:可從小學數(shù)學的七類行程問題、六類鐘表問題中提取出主要仿真構件“行程角色”(包括人、車類)、鐘表等。Componenti包括屬性、事件與動作,可描述為:
其中Arr_List主要描述Componenti的屬性及屬性值,例如“行程角色”屬性包括行程開始時間、方向或者、速度等,鐘表屬性包括表盤、刻度的顯示,分針與時針轉(zhuǎn)動的關系,以及初始轉(zhuǎn)動速度、初始時間等。Method_List就是Componenti在情境仿真中的所應具備的動作,例如“行程角色”沿線段移動、鐘表時針與分針的轉(zhuǎn)動等。Event_List響應用戶鼠標鍵盤等交互信息,例如:鐘表初始時間設置時的按鈕點擊、方程組未知數(shù)設置時的輸入等。
情境編輯模塊CS_Edit主要用于用戶對情境的仿真進行編輯,由常用構件(例如按鈕、文本框等),領域仿真構件列表Component_List,編輯單元等構成。CS_Edit的輸出為情境仿真文件CS_File,記錄著情境的構成、布局,各構成要素的狀態(tài)、事件與動作等信息。鐘表問題的一個CS_Edit界面如圖2所示,用戶可以從工具欄中選擇“鐘表”,在編輯區(qū)進行屬性設置。
CS_File文件為XML結(jié)構,其最外層節(jié)點為CS_Form。當前節(jié)點的簡單屬性包含在節(jié)點中,子節(jié)點為其復雜屬性(property),事件(event)和方法(method),以及被包含的元素。
情境執(zhí)行模塊CS_Do首先對CS_File進行詞法與句法分析,然后將CS_File轉(zhuǎn)變?yōu)镃#類。構件的屬性、事件與方法對應著該類的相應項;再由相應解釋器Compiler解釋執(zhí)行,實現(xiàn)情境仿真。
情境感知模塊CS_Aware嵌入在情境編輯模塊CS_Edit中,可以把CS_Edit中的對象Componenti設置為情境感知熱點HotSpot,然后基于HotSpot,收集用戶情境信息,為分析學生學習情況做好數(shù)據(jù)準備。
圖2 CS_Edit情境編輯界面Fig.2 Context editing interface ofCS_Edit
C3S從情境仿真的角度對MOOC進行支持。其工作主要流程是:教師在瀏覽器端調(diào)用C3S對各類學習情境進行仿真創(chuàng)設,形成一系列仿真文件CS_File,嵌入到傳統(tǒng)課件視頻文件中,并設置其被執(zhí)行機制;在學生端,由播放頁面解釋執(zhí)行仿真文件,達到增強情境特征與交互性的目的。
C3S基于B/S結(jié)構,其核心部件例如知識庫、解釋器等,嵌入在Web服務器中;在瀏覽器端需要C3S插件支持,并對播放器進行擴展。C3S插件負責在教師端支持仿真創(chuàng)設,在學生端解釋執(zhí)行仿真文件。該插件目前使用ActiveX方式實現(xiàn)。C3S體系結(jié)構如圖3所示。
圖3 C3S體系結(jié)構Fig.3 Architecture of C3S
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主要模式往往是教師以PPT+黑板的方式授課。MOOC教學應該對更多學習情境進行支持,C3S能有效支持MOOC中的情境仿真。
調(diào)用C3S插件,在播放過程中根據(jù)時間戳等條件,使用JavaScript、Flash等停止視頻播放、調(diào)用CS_Do執(zhí)行仿真文件,仿真課堂作業(yè)布置等情境。如圖4所示,視頻播放到一定時刻,可以彈出教師布置的課堂作業(yè)。學生進而進行問題情境重構與解題,之后繼續(xù)觀看慕課視頻,彼此不影響。
圖4 CSMOOCs課堂作業(yè)布置示意圖Fig.4 Sketch diagram of classroom assignment inCSMOOCs
問題情境重構支持學生對問題情境進行動畫等方式的仿真,以較為直觀的方式表達問題情境,非常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圖5(a)為圖4所示數(shù)學題的情境仿真界面,圖5(b)為情境重構界面。在圖5(a)中,教師可調(diào)用CS_Edit,在工具欄中選擇構件,在編輯區(qū)進行仿真創(chuàng)設,生成CS_File文件。在圖5(b)中,構件相較簡單,來源于(a)生成的CS_File ,例如只有“甲車”、“乙車”與“AB兩地”等;學生可以選擇構件,重構出問題情境,其中子窗口分別是編輯窗口與仿真運行窗口。
圖5 問題情境仿真與重構界面:(a)問題情境仿真;(b)問題情境重構Fig.5 Sketch diagrams:(a)Problem context simulation interface;(b)Problem context reconstruction interface
圖6為解題仿真界面,可以把學生與圖6(a)所示的文本框、下拉框等構件的交互行為記錄下來,以感知學生“設置未知數(shù)”等題意理解方面的能力;學生可通過“選擇文本”的方式對選擇的方程組、等式或者一般計算式進行一定操作(見圖6(a))、并錄入“計算結(jié)果”,最后由系統(tǒng)對該結(jié)果進行自動判斷,如圖6(b)圖所示。把該過程記錄下來,可以有效感知學生解題步驟的正確性,進而分析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
圖6 解題情境與情境感知界面:(a)情境感知,(b)解題情境Fig.6 Sketch diagrams:(a)Context aware interface;(b)Solving problem context interface
解題情境提供對學生在線解題步驟的支持,調(diào)用情境感知模塊捕獲學生的答題行為,對學生答題步驟進行感知,并分析學生對知識的把握情況,有利于教師進一步作出個性化輔導。
根據(jù)上述分析,C3S能有效支持MOOC環(huán)境下更多的學習情境,增強了慕課課堂互動,使其更加接近真實課堂。
慕課發(fā)展非常迅猛,其低廉的教育成本、泛在的學習形式,使其得到很大程度上的認可。然而,MOOC教學模式缺乏情境、交互性不足。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慕課教學的理論基礎之一,情境學習理論是建構主義的發(fā)展。文章以情境學習理論為基礎,提出情境仿真支持系統(tǒng)C3S,及其在MOOC中的應用。C3S通過在課件視頻中嵌入系列情境仿真文件來支持更多的學習情境,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情境性與交互性,大大有利于慕課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非常有利于教育公平。
[1]中國教育信息化在線.中國MOOC十大特點與八大挑戰(zhàn) [EB/OL].2016-03-18.http://sli.bnu.edu.cn/a/xinwenkuaibao/meitibaodao/2016/0401/88.html.
[2]ANNE H B,GABRIELE B,NATALIA S,et al.Virtual patients in a behavioral medicine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participants’perceptions[J].Academic Psychiatry,2017,41(5):631-641.
[3]智慧學習研究院.虛擬現(xiàn)實高潮迭起VR教育前景可觀 [EB/OL]. 2016-07-09. http://sli.bnu.edu.cn/a/xinwenkuaibao/meitibaodao/2016/0702/187.html.
[4]王應解,馮策,聶蕓婧.我國高校慕課教育中的問題分析與對策[J].中國電化教育,2015(6):80-85.
[5]中國教育報.黃榮懷院長接受中國教育報專訪[EB/OL].2016-04-01.http://sli.bnu.edu.cn/a/xinwenkuaibao/meitibaodao/2016/0401/88.html.
[6]劉名卓,祝智庭.MOOC教學設計樣式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7):19-24,33.
[7]LAURA C W,ANDREW D,MICHAEL G,et al.MOOC-makingand openeducationalpractices[J].Journal of Computing in Higher Education,2017,29(1):81-97.
[8]ZHU Z T,YU M H,RIEZEBOS P.A research framework ofsmarteducation[J].SmartLearning Environments,2016,3(1):1-17.
[9]祝智庭,沈德梅.基于大數(shù)據(jù)的教育技術研究新范式[J].電化教育研究,2013(10):5-13.
[10]北京師范大學.虛擬現(xiàn)實教育應用:追求身心一體的教 育[EB/OL].2016-07-14.http://sli.bnu.edu.cn/a/xinwenkuaibao/meitibaodao/2016/0714/191.html.
[11]張進寶,黃榮懷,經(jīng)倩霞.國際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研究主要結(jié)論[J].世界教育信息,2015(14):23-28.
[12]劉曉琳,胡永斌,黃榮懷,等.全球視野下美國K-12混合與在線教育的現(xiàn)狀與未來[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15,1:3-11.
[13]陳向陽,柯偉.物聯(lián)網(wǎng)目標定位算法的MATLAB仿真[J].武漢工程大學學報,2015,37(3):68-72.
[14]SISWA V R,HANNIE G,ANJO A,et al.Supporting learners’ experiment design [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18,66(2):475-491.
[15]PREMA N,KARUNYA M,RAGHU R.Improving educationaloutcomes & reducing absenteeism at remote villages with mobile technology and WhatsAPP:findings from rural India[J].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2018,23(1):11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