斕鉛
曾有一段時間,我很自卑。我從來不是一個討人喜歡的孩子,從前不是,現(xiàn)在也不是。我永遠學不會像家里的姐妹那樣,口齒伶俐、活潑可愛、會說漂亮話、會討大人歡心。我會做的,就是靜靜地待在那里不添亂,有人來問,我就答一句。這種時候,大人們便會對我爸媽夸一句:“這孩子乖巧、文靜得很。”每每聽到這樣的話,盡管我表面上不動聲色,心里還是很高興的。于是,在此后的時間里,我便有意識地克制自己想要說話或者笑的欲望,讓“乖巧”和“文靜”的形象保持得久一點。
后來漸漸長大了,但我依然能聽到這樣的評價,這時我便不再開心了,因為我已明白,在大人們所說的這些字眼里,其實含有“木訥”“遲鈍”的意思,或許還有其他我不能領會到的意思。我骨子里的自卑開始發(fā)酵。
再有家庭聚會,我還是老樣子。家里姐妹眾多,氣氛由她們掌控,我便安于我的小角落。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我總是挑一些不起眼的角落位置坐,巴不得沒人看到我。事實也確實如我所愿,只有在吃飯閑聊時,大人們才會發(fā)現(xiàn)在角落里默不作聲的我。那些視線使我坐立難安,生性的敏感讓我不由得胡思亂想起來——他們一定覺得我很奇怪吧!
“你怎么就沒點兒機靈勁兒呢?”某次聚會后,媽媽對我不滿地說。這也讓我產(chǎn)生了改變的想法:我為什么不能像其他小孩一樣機靈一些,說些俏皮話、博得大人的青睞呢?但我終于還是失敗了。在我試圖講一些趣事時,我嘴里嚼著的口香糖掉了出來,不知有多糗。我的自卑和敏感仿佛一瞬間爆炸了。
我把自己關在屋子里偷偷哭腫了眼睛,盡管當時沒有一個人指責我。我開始逃避,不愿再去類似的場合,自卑和敏感讓我無法淡忘那種難堪的感覺。我不能輕松自如地與別人交談,不愿意在人群前講話,甚至不想在過年時與爸媽一起給親戚們拜年……我灰溜溜地躲在屋子里,想著他們一定覺得我是一個沒有禮貌的孩子。
我像一只縮在自己殼里的烏龜,營造著只屬于自己的世界。看書、聽歌、散步、寫作……我用了太多時間與自己相處,從沉默的文字里汲取營養(yǎng),促使自己快快成長。
知識給予我力量。如今的我早已不是那個敏感、自卑的小孩了。我知道自己的長處在哪兒,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因此不會輕易自卑。
我感謝那段時光,潤澤了我的內心,豐盈了我瘦弱蒼白的靈魂。我對事物的敏感、對感情變化的感知,使我的性格細膩,能對文章做出感性又精準的理解。
我經(jīng)常讀一位作者的專欄文章。她的文字恬淡柔美、細膩深刻,雖然她也曾經(jīng)抑郁,曾經(jīng)在壓抑的黑暗中沉溺,但這無法掩蓋她在寫作上的天賦,甚至還給了她常人沒有的安靜與超脫。我愛她的文字,愛她筆下的靈性,愛她心境的原始與空靈。
我大概永遠也學不會刻意的俏皮、假意的討好。說我木訥也好,遲鈍也罷,我就是我,這樣固執(zhí)笨拙、想要活出自己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