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研究員 韋順
2017年國軒高科在動力鋰電池領域的市占率位列行業(yè)第四名,不考慮關聯(lián)交易多的比亞迪和堅瑞沃能,算是A股僅次于寧德時代的國內第三方鋰電巨頭。公司還先后承擔了科技部新能源汽車重點專項,國家火炬計劃,“863”等多個項目,研發(fā)投入占比與寧德相近,技術實力過硬。
應該說國軒的技術稟賦和產能規(guī)模都具備極強的競爭力,加上行業(yè)處于快速成長期,公司有成為大白馬的潛質。但2017年下半年以來,公司股價便跌跌不休,累計跌幅將近60%。剖析原因,公司目前面臨幾個問題,一是行業(yè)短期面臨補貼逐年下行及產能過剩局面,二是年報和一季報出來后,財務上有些地方令人迷惑,三是一向引以為傲的成本控制,能否繼續(xù)支撐毛利率維持高位水平。
任何股票都不會無理由下跌,類似國軒這種單邊的下跌趨勢,不是行業(yè)走壞就是個股基本面惡化。
從行業(yè)角度看,新能源汽車行業(yè)短期面臨著補貼下降以及產能過剩的局面。補貼逐年下降是行業(yè)共識,原計劃是每年降20%,到2020年前補貼政策完全退出,但今年補貼下降意外提速引發(fā)市場對鋰電池發(fā)展的擔憂。
鋰電產能過剩是國內所有補貼行業(yè)初期狀況,面對高額的政策補貼,企業(yè)向來是一窩蜂涌上,最終結果就是產能過剩。2017年國內動力鋰電池出貨量為37.06GWh,但行業(yè)總產能已經超過170GWh,動力電池產能已經存在結構性過剩的問題。按照目前的各家公司的產能投建計劃,2020年動力鋰電池將超過270GWh,即便2020年電動車產銷200萬輛,每輛平均45度電來算,也才90GWh,產能將嚴重過剩。
當然,行業(yè)的短痛也是為了長遠發(fā)展。燃料積分政策今年4月已經實施,明年新能源汽車積分政策也將正式并軌,新能源汽車將從政策引導轉向市場需求發(fā)展。產能去化往往也是龍頭企業(yè)市占率提升階段,2017年行業(yè)CR3是55%,CR10高達79%,到2018年5月,CR10已經提升至85%。電池配套企業(yè)數量也在銳減,由2016年的240家減少到2017年的96家,預計2017年縮小70家以內,回到2013年以前的水平。
問題是,國軒是否真能從行業(yè)集中度提升中獲利。2015-2017年,公司的市占率從6.8%逐年下降至6%,換言之,在過去三年行業(yè)野蠻生長階段,公司的規(guī)模擴張顯然已經落后一截。
從個股基本面看,國軒也需要回答市場幾個問題:
1)短期三元電池產能能否大規(guī)模釋放。寧德早期的技術定位在三元,剛好堵到風口,所以這幾年發(fā)展很迅猛,另一家很典型的企業(yè)是億緯鋰能,2015年電動車新興起后,新上馬的產能全部為三元,業(yè)績高增長,股價也是向上趨勢。反觀國軒,2017年底公司擁有產能6.5GWh,其中磷酸鐵鋰3.5GWh,三元為3GWh。雖然公司強調,未來還是以三元電池為主,但至少現(xiàn)在看磷酸鐵鋰還是公司的主要產能。公司曾公開表態(tài),未來幾年行業(yè)仍以磷酸鐵鋰為主,在其募投的合肥6億Ah高能比動力電池項目中,還規(guī)劃了2.5億Ah的磷酸鐵鋰產能。但目前磷酸鐵鋰率先面臨大幅降價風險,而技術壁壘更高,工藝更復雜的三元電池則價格保持穩(wěn)定,公司顯然沒有踩對點。
2)業(yè)績質量問題。從財務的角度看,2017年公司業(yè)績雖然下滑,但仍高達8個多億的規(guī)模。但業(yè)績質量卻大打折扣,經營現(xiàn)金流量凈額為-9968萬元,首次轉負,應收賬款35.5億元,同比增長47.1%,兩項數據均與寧德時代反向而行,令人疑惑。
此外,存貨規(guī)模也需要關注,2013-2015年公司的存貨規(guī)模并不大,2016年雖然上漲至6.3億的規(guī)模,但存貨周轉率仍有4.5,處于歷史高位水平。而2017年公司的存貨一下子飆升至15.15億,其中庫存商品約10億元,今年一季度存貨進一步增加至17.5億元。存貨升高,一方面,去年生產的那批次隨電池降價是要計提跌價準備的,另一方面,也可能存在故意多生產從而降低單位生產成本的可能。
3)關于毛利率。公司毛利率一直高居行業(yè)首位,即便是去年出現(xiàn)下滑,仍然接近40%,顯著高出寧德3.5個百分點。在下游整車廠壓價及上游原材料暴漲的雙重擠壓下,公司高毛利率能否維持也是個問題。
2017年公司通過工藝升級、技術進步將單位電池成本降低10%。目前公司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已完全自產,今年若要繼續(xù)降低,需要看上游鋰礦石在今年初與澳大利亞廠商簽訂采購協(xié)議后,碳酸鋰成本的降低幅度。至于三元電池,今年三元正極材料開始自產,預計初期是3600噸,對應2GWh的電池產能,關鍵看產能爬坡情況。
單純看PE的話,動態(tài)PE為16倍,2018年預期PE在14-15倍之間確實便宜。一般而言,進入成熟期的企業(yè),每年業(yè)績不再增長的時候,現(xiàn)金流折現(xiàn)回來的估值就是在15倍左右。市場給國軒這個估值如果是對的,那么意味著未來幾年公司業(yè)績不再增長,也就是維持8-9億元左右,這個利潤規(guī)模合理嗎?
從產能看,國軒產能規(guī)模2017年底是6.5GWh,今年還有6-7GWh產線投產,預計全年產能將達到13-14GWh。不過考慮產能爬坡問題,公司自己預計全年最高產量可能是9GWh。
這部分產能的利用率能有多少,又能貢獻多少產值?從過往數據看,由于國軒采用的是安時(AH)這一舊的電池標準,一般鋰電池電芯電壓按3.2V計算,2017年電池生產量9.6AH,換算后大概就是3GWh,產能利用率實際不足50%。公司近期稱,今年上半年的產能利用率已到了90%。
從產值看,去年銷售量約2.5GWh,對應價格1.66元/W,每GWh對應的凈利潤約為3.3億元。按50%的產能利用率,并且磷酸鐵鋰價格今年繼續(xù)降低20%,三元價格保持不變,可以判斷全年鋰電業(yè)務的營收規(guī)模上限可以去到60億元,同比增速應該是50%左右,凈利潤理想狀態(tài)可以達到10.2億元。
達到營收上限我想并不難,畢竟去年簽訂的幾個大單尚有40億沒有完成。不過凈利潤水平我認為大概率難以實現(xiàn)。定性來看,電池價格每年降20%,需要銷量增加30%去彌補,成本端至少都要上升25%,國軒去年電池銷量增加21%,營收基本持平,但營業(yè)成本增加17%,毛利率下滑了8.9%,這還是在單位電池成本降10%基礎上實現(xiàn)的。工藝和技術不可能每年都提升10%,而且毛利率每降10個點,其他指標不變的情況下都要降低凈利潤1億元左右,更何況今明兩年公司還有大量在建工程轉固帶來折舊增加。綜合判斷,未來隨著三元電池也加入降價行列,公司凈利潤維持在9億元以下是大概率事件,目前估值屬于合理范疇。
表:2015年-2017年前四家鋰電池企業(yè)市占率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