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打芭蕉
“不要問我從哪里來,我的故鄉(xiāng)在遠方!”她從小就喜歡這首歌,崇拜歌中的流浪者敢于突破常規(guī)、感受未知、挑戰(zhàn)自我的勇氣,她幻想有一天也能體驗流浪。然而,這個想法很快就被繁重的學業(yè)淹沒了。
2012年,她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浙江大學法學系。入學后,她勤奮刻苦,很快就成為了法學專業(yè)的尖子生。上大二后,憑借自己的努力和優(yōu)異表現(xiàn),她又考入了竺可楨學院的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業(yè)管理強化班(簡稱ITP),學習管理學,她的管理學畢業(yè)論文還入選了全校十佳精品論文。由于成績優(yōu)秀,她最終獲得了ITP的竺院保研資格,可以選擇浙大任意一個學院讀研。
然而,在本科畢業(yè)前,她卻又出人意料地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原來她在大一上通識課時認識了一位學識淵博、令她仰慕的老師,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張應杭老師。老師的思維見解、對世界與生活的解讀,吸引到了她,讓她非常想要加入他的學科領域。讀了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后,她對這個專業(yè)更加感興趣了。于是她便毅然決然地開始了新學科的征程。
當所有人都認為她會順理成章地考取該專業(yè)的博士時,她卻再次調(diào)換了專業(yè),打算攻讀休閑美學專業(yè)。她的理由很簡單:希望在碩士研究的基礎上,更深入考察“人”與“美”這兩個生命中的重要話題,在博導潘立勇老師的帶領下學習東西方哲學,更好地理解生活的本質(zhì),把“美”帶給身邊的每一個人。
她的好友都知道她喜歡在不同的學科領域“折騰”。不過準確來說,她的“折騰”不僅僅體現(xiàn)在專業(yè)課上。她廚藝不錯,大二時曾在學校廚神大賽中,技驚四座,勇奪桂冠。此外,她還在校園搞起了“柏拉圖”式的創(chuàng)業(yè),利用校友林一所空置的小木屋,開了一家以燭光晚餐為招牌的餐廳。迥異的風格加之獨特的菜肴,使木屋餐廳剛一開張就生意火爆。
讀研的第二年暑假,她嘗試做起了美食主播,在視頻中一邊做菜一邊分享有趣的個人見聞,短短幾個月就收獲了1.3萬粉絲,這讓她在主持領域又火了一把。
而今,她在浙大讀書已經(jīng)進入了第六個年頭,期間,她跨越了四個專業(yè)領域,先后擔任了竺可楨學院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業(yè)管理強化班理事會會長和浙大馬克思主義學院研博會主席。此外,她還被評為“985 主持人素養(yǎng)提升計劃”四強主持人。學霸?廚神?主播?創(chuàng)業(yè)者?其實沒有一種稱謂能框定得住她,她似乎永遠不屬于某一個固定的領域。她的精彩履歷引來了外界的廣泛關注。
她,就是智慧與美貌并存的90后女孩邱涵。
有記者問她,為什么喜歡馳騁于不同的學科領域?她微笑著說:“這樣才有流浪的感覺。長大后,我終于領悟流浪的本義更多是指精神。我不愿被某種固化的模式束縛,一旦把喜歡的事做到了極致,便會跳出這個圈子,爭取在新的領域做得更好。我一次次地離開,又一次次地挑戰(zhàn),永遠奔走在精神領域的原野,這就是我的人生哲學:精神上的流浪?!?/p>
是的,只有不斷地為自己設置起點,不斷地突破圍城,不斷地提醒自己在遠方還有一個更高、更精彩、更有分量的自己,才會成就一個完整而有價值的人生。
(編輯 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