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知遙
將蝙蝠作為吸血鬼,源自一大批文藝作品。
從1987年愛爾蘭作家斯托克的《德古拉》起,吸血鬼便成為蝙蝠的標簽;1922年的德國電影《諾斯弗拉圖》,更是讓吸血鬼是蝙蝠化身作為了一種“常識”;1931年的美國電影《德古拉》,讓吸血鬼的紳士形象深入人心;而1992年的《驚奇四百年》則使它們成為一位狂熱的癡情種;之后,吸血鬼的熒幕塑造多由俊朗小生、蹁躚美女完成,又令無數渴慕愛情的人,希望夜空之下的蝙蝠幻化成吸血鬼,然后被咬上一口,繼而兩蝠雙宿雙飛、共造傳奇。
可惜的是,蝙蝠的藝術形象雖精彩紛呈,卻并未使人類了解蝙蝠實際的生存情況——它們之中僅有3種蝙蝠攝食血液,且極愛干凈,幾乎不吸人血,但是,吸血傳言卻給它們的族群帶去了滅頂之災……
是否存在吸血鬼是個充滿神秘的話題,而吸血鬼原型“吸血蝙蝠”則是真實的存在。在近千種蝙蝠中,真正有吸血習性的,現僅存3種,分別是普通吸血蝠(Desmodus rotundus)、白翼吸血蝠(Diaemus youngi)、毛腿吸血蝠(Diphylla ecaudata)。它們主要分布在美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白天倒掛在樹上或石洞頂部休息,夜晚一哄而散,各自或結成小團體四處覓食。
早期的生物分類學家對蝙蝠的生態(tài)學知之甚少,他們用拉丁化的“吸血”為一些蝙蝠命名,如:美洲假吸血蝠(Vampyrum spectrum)、吸血蝙蝠(Vespertilio vampyrus,實為馬來狐蝠)、黃耳蝠(Vampyressa)等,實際上它們滴血不沾。
普通吸血蝠較為常見,適應能力強,攝食策略豐富,攝食血液種類較多,但主要以哺乳動物為主,人類偶爾會出現在它們的用餐計劃中;而白翼和毛腿兩種吸血蝠較為少見,攝食血液較為單調,以鳥類為主,甚至某些毛腿吸血蝠寧愿餓死,也不食用除鳥類以外的血液,仿佛《夜訪吸血鬼》中湯姆·克魯斯飾演的不愿吸食人類血液的吸血鬼,對生命畢恭畢敬,充滿挑剔的同情心。
可對于吸血蝙蝠來說,即便充滿同情心,但它們的求生本能卻更勝一籌。吸血蝙蝠每日必須豪飲超過自身一半體重的血量,才足以維持生命。在蝙蝠世界里,最大的蝙蝠是馬來大狐蝠,翼幅可達兩米,但是,現存的吸血蝙蝠無一例外的都是迷你體型,翼幅僅約320~350毫米,最大體重也不超過40克。因為在自然界中,血液的捕食非常困難,吸血蝙蝠沒有大量血液來源,在自然選擇之下,它們只好進化出精悍的身體。
吸血蝙蝠的胃腸道,也是為飲血而生的。脊椎動物的血液主要以水和蛋白質構成,含存儲能量的脂肪,而吸血蝙蝠不能像非吸血哺乳動物那樣儲存能量,它每晚都會直接消耗掉約自身一半體重的血液量,因此鮮血的補充刻不容緩。
從營養(yǎng)學的角度來講,血液盡管含有鐵、氮、鹽等,但碳水化合物量(含維生素)極少,而且還雜存著各種病毒和細菌,是一種非常不宜的食物。可是,吸血蝙蝠不僅擁有從血液的蛋白質中攝取營養(yǎng)素(血紅蛋白、血清蛋白)的能力,還擁有將血液營養(yǎng)素快速濃縮起來的能力。原因就在于它呈倒“T”狀的食道與腸胃結構,與食道直接通向胃的哺乳動物不同,吸血蝙蝠呈倒“T”的兩個分叉,一邊通向胃部,一邊通向腸道,血液在逐漸進入胃之前先進入了腸道,由腸道吸收營養(yǎng),而胃部則快速吸收血液中的水分(占總攝取血液80%),通過循環(huán)系統(tǒng)被帶到腎臟,迅速轉化為尿液被排除,大大減少了血液中的廢物占據小巧的身體。不過,讓人莞爾的是,在這種機制下,吸血蝙蝠經常邊飲邊尿,非常有損形象。
過快的排水系統(tǒng),讓吸血蝙蝠不得不面臨身體缺水的問題。為了解決脫水障礙,它們每晚只能進行短距離飛行。但是,短距離飛行并不能保證能夠獲取充足的食物,于是,在鮮血的引誘下,吸血蝙蝠開啟了陸地爬行的尋血之旅。
蝙蝠是世界上唯一能夠飛翔的哺乳動物,常年翱翔于夜空,早已使它們的步行能力退化得如同蹣跚幼童。在這個龐大的家族中,只有苦苦尋找血液的吸血蝙蝠,才能完成奔跑、前行、斜插、倒退、跳躍等動作。更讓人驚訝的是:出眾的陸地能力,使行蹤鬼祟的吸血蝙蝠在被血液供主發(fā)現時,居然能以每秒2米的奔跑速度逃離現場。
由于食物難尋,吸血蝙蝠經常會重回現場頂風作案,在同一位供主身上反復犯罪,其重要原因在于,吸血蝙蝠有著準確的定位和不被發(fā)現的絕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