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阿姨今年62歲,最近感覺自己每天只睡了兩三個小時,但是睜眼看,天卻亮了。譚阿姨算了算自己的睡眠時間:每天晚上10點半上床準備睡覺,11點前基本已經(jīng)入睡,早晨醒的時候已經(jīng)6點半左右,夜里大概會起夜一次。這么算來,譚阿姨每天應該睡了7個多小時,但第二天白天譚阿姨仍然感覺全身乏力、頭暈、精神不濟等。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睡眠醫(yī)學中心主任醫(yī)師、教授潘集陽指出,睡眠情況也有主觀與客觀之分,主觀睡眠指你自己感覺的睡眠狀況,如有人睡兩三個小時,第二天卻感覺精神抖擻,這就是主觀睡眠良好;有人睡了七八個小時,第二天卻昏昏沉沉,這正是因為主觀睡眠差的緣故,也被稱為“主觀睡眠感缺失”。而客觀睡眠則指你的真實睡眠時間??陀^睡眠并不能通過如譚阿姨一般的自測或家屬的觀測得出,而需要到專業(yè)的睡眠中心進行檢測。
潘集陽指出,一般情況下,睡眠良好即指主客觀睡眠均達到7個半小時,主客觀睡眠均達到6小時則可認為是睡眠達標。如果主觀或客觀睡眠,任一項低于6小時則意味著你可能失眠了。譚阿姨主觀睡眠時間只有兩三個小時,如客觀睡眠時間超過6小時,則可認為是主觀睡眠感缺失型失眠。
潘集陽指出,目前造成主觀睡眠感缺失的原因仍不能明確,所以治療主觀睡眠感缺失只能先從癥狀出發(fā)。
主觀睡眠感缺失會引起繼發(fā)性焦慮,即患者認為自己沒有睡足,所以感到焦慮、煩躁,甚至白天感到無精打采,出現(xiàn)全身乏力等情況。專家懷疑之所以出現(xiàn)身體癥狀,是因為焦慮所致。因此緩解焦慮是治療主觀睡眠感缺失的重中之重。潘集陽指出,進行睡眠監(jiān)測會整晚錄制患者睡眠狀況的參數(shù),讓患者了解自己的睡眠真實(客觀)情況,并且配合反復地勸解等心理療法可幫助緩解患者的焦慮情緒,讓患者逐漸相信自己睡著了,從而改善主觀睡眠感的缺失。此外,根據(jù)睡眠報告,還可以配合藥物治療。
有沒有失眠,很重要的一項判斷標準就是,有沒有影響到你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保證良好的睡眠衛(wèi)生,至少需要做到以下7點:
●困了再上床,不要在床上看電視、玩手機。
●養(yǎng)成讓人平靜下來的睡前習慣,比如洗澡、刷牙、閱讀等。
●傍晚進行適量的運動,但睡前要避免。
●睡前忌煙酒和咖啡。
●睡前少喝水。
●撫平焦慮的心情。
●舒適的睡眠環(huán)境:臥室的布置要黑暗且安靜。
如果經(jīng)常出現(xiàn)失眠,以下幾種情況就要看醫(yī)生了。
●晚上睡不著,導致睡眠不足影響白天狀態(tài),持續(xù)時間超過一個月。
●覺得沒睡著,時睡時醒,影響白天狀態(tài),持續(xù)超過一個月,或者連續(xù)一個星期如此。
●天還沒亮或者天剛亮就醒來,再也睡不著,導致覺得沒睡夠,影響白天狀態(tài)。
●覺得一直在做夢,越睡越累,影響白天狀態(tài),持續(xù)超過一個月,或者連續(xù)一個星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