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桂林
二人轉藝術由于其開放式的敘事結構、不拘泥于程式的表演風格和接地氣的民間表達,深受觀眾尤其是北方觀眾的喜愛。在當地政府推動的“送戲下鄉(xiāng)”演出、節(jié)慶活動和民俗活動演出中,都能看到二人轉的身影,這也是推動二人轉從業(yè)人員用心創(chuàng)編演作品的重要動力。但多元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客觀環(huán)境,和觀眾對二人轉藝術質量期許日高的主觀要求,共同形成了促使二人轉藝術進一步創(chuàng)新求變的壓力和動力。廣大二人轉從業(yè)者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總的來說,不少新作品本身的藝術表現(xiàn)力和藝術感染力與觀眾的期許尚有一定距離。
一、當前二人轉創(chuàng)作現(xiàn)象淺析
目前二人轉表演難以取得真正的突破,除在表演上——唱、說、扮、舞、絕“四功一絕”功力退化致使二人轉表演手段單一等因素之外,題材選取上也頗有可商榷之處。
一是傳統(tǒng)題材不出新意。用二人轉的藝術形式平鋪直敘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比如三國故事,西游記故事,往往不出新意,點染不出靈氣。尤其是某些可能更具表現(xiàn)張力的現(xiàn)代表現(xiàn)形式的出現(xiàn),讓傳統(tǒng)題材的展現(xiàn)方式日趨多樣化,姑且不論其表現(xiàn)的內涵如何,但那種鮮活的勁頭和對題材別出心裁的詮釋,應該是二人轉從業(yè)者們可以有條件借鑒并思考的方面。
二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缺少藝術發(fā)現(xiàn)。在進入創(chuàng)作過程中,不由自主地把信息社會、網絡時代的社會生活還原到了農耕時代的傳統(tǒng)生活形態(tài)和模式,包括生產關系,包括人際關系。用經典二人轉曲目的戲核演繹現(xiàn)實生活,用傳統(tǒng)生活理念詮釋現(xiàn)代生活,有意或無意地把新生活還原為舊故事。這自然不能引起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的興趣。
三是概念化、主題先行,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失去了民間藝術活力。反腐、道德楷模、地域傳說題材一擁而上,把本應該精雕細琢的藝術加工變成了某種“工業(yè)化”的流水作業(yè),這與傳統(tǒng)經典二人轉精髓與活力漸行漸遠。
如上問題的存在,使得我們現(xiàn)在看某些二人轉作品時,總會感覺少了很多東西。
我們看到的民間智慧少了。再看《楊八姐游春》,不是法理解決沖突,是民間智慧解決了問題。要彩禮,要出了民間智慧,要出了人性的光輝。
我們看到的民間立場少了。再看《包公賠情》,包公鍘侄,理所應當。如果要講理,就沒有這出戲。以“理”寫戲,難免“一道湯”。為什么要賠情?把“理”放下來賠“情”,這就是戲,這就是民間立場。
我們看到的民間情趣少了。再看《鋸大缸》,“男”有意把缸打壞,磨時間;又給“女”介紹對象,以此試探真情還是假意。《王二姐思夫》,“二哥走一天我畫一道,二哥走兩天我畫一雙”。家常話,女兒情,有情趣有浪漫又有畫面感。
我們看到的寫實的人少了。再看《回杯記》,張廷秀、王二姐,包括丫環(huán)春紅,雖然都談不上尊貴之人,但都是大寫的人,都是心智健全的人。《馮奎賣妻》,二人轉中的苦戲,馮奎一家到了“四口人三天沒吃一頓飯,餓老婆孩子叫苦連天”的地步,夫妻之間的感情仍然不減。包括買主夏老三,也有著亂世中小人物摸爬滾打后對人生有所體悟的樸素的人情味。
如果這些東西都看不到,二人轉被觀眾拋棄也是情理之中。
二、二人轉創(chuàng)新探索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形式上求變出現(xiàn)的問題。為了在表演中獲得舞臺上舞美效果的“加成”,某些二人轉從業(yè)者追求表演形式的變化,歌舞二人轉、歌舞單出頭,把人物心理外化為舞蹈來表現(xiàn),場面好看了,有了視覺效果,但內心的糾結不能在演員的表情上、身段上體現(xiàn),表演是不是變得單薄了?老藝人劉士德曾說,觀眾聽我的“觀花”,能聞到花香。這就是好演員本身的藝術魅力,是二人轉藝術的必需品而不是能被觀感暢快所取代的替代品。也有的作品把二人轉變成二人戲,中間換服裝。須知曲藝藝術最大的魅力在于演員本身的表現(xiàn)力。一個好的曲藝演員應該是一個好的導游,能通過自己的表演把觀眾引導入構建出的藝術情景中并讓觀眾流連忘返。而更換可能會體現(xiàn)劇中人物特性的服裝,是演員在舍棄自己導游的身份而把自己也固定成了身在景觀中的一個游客,這樣無疑會削弱二人轉的本體魅力。
二是從內容上求變出現(xiàn)的問題。如過度解讀某些人物,為潘金蓮叫屈;重新構建歷史事件,如楊玉環(huán)和唐明皇的愛恨情仇,等等。歷史真實的最大功用在于最大限度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為現(xiàn)實發(fā)展提供借鑒;而藝術真實的功用在于通過對人物的刻畫,讓觀眾明了善惡、美丑、正邪的分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藝術作品中的人物已經超脫了現(xiàn)實的本質而成為了一個讓人明是非的符號。若不經過慎重的思考就給某些人物以顛覆性的再創(chuàng)造,那是在混淆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也會混淆觀眾對某些事物的理解。因而,這種內容本質上還是獵奇、討俏,反映出一些創(chuàng)作者偷懶的、不負責任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
這兩種探索有沒有價值?也是有價值的,其價值就在于宣布此路不通。那為什么還有些人要走這條路呢?
三、二人轉創(chuàng)新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研判
一是作者停留在生活的邊緣,甚至都沒有融入時代脈博跳動著的生活中。迅猛發(fā)展的生活現(xiàn)象使他們措手不及,用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解讀不了紛紜復雜的現(xiàn)實生活,有時其思想觀念還不如觀眾高明,如此想創(chuàng)作出走進觀眾內心的作品是不可想像的。
二是融入生活但不能用民間立場和情懷去敘述故事、去表現(xiàn)人物、去挖掘和表達民間情趣和民間智慧?!半S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才應該是二人轉的表現(xiàn)方式,觀眾中間才應該是二人轉應有的領地。
四、解決方法
一是找到解讀生活的鑰匙。二人轉劇作者的培訓應是全方位的,應幫助他們找到解讀生活、認識生活的鑰匙,而不只是講技巧,更要講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人類學。用這些武器和鑰匙,解開生活中一個個困惑的難題。
二是要有探索精神。我們列舉了《楊八姐游春》《回杯記》等,不是要“照葫蘆畫瓢”,是在倡導學習這些作品表現(xiàn)生活的能力,是倡導在探索中進入柳暗花明的新境界??刹豢梢試L試創(chuàng)作一個二人轉大戲?就用一副架唱一個小時?看看能不能唱出一臺大戲的感覺?讓觀眾看看二人轉本體的能量究竟有多大。
三是走進觀眾內心。這是最根本的方法,是方法的方法。二人轉演出市場是在擴大還是萎縮?我想不光是演藝市場,任何市場都不存在萎縮之說,只能說你的產品不能滿足市場需求了,你拿過時的東西、不受青睞的東西充斥市場,市場當然是排斥的、萎縮的。藝術市場在人的內心世界,人人都是潛在的市場一份子。拿出足以撥動人心弦的作品,二人轉藝術包括舞臺藝術就有廣闊的前景。理念、概念千萬條,我覺得只有一條管用,把作品寫到人的心里去,就會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