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智群
古城長沙,物華天寶。北宋開寶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將視線投向了巍巍岳麓山的清風峽口,在原僧人辦學的遺址上創(chuàng)立岳麓書院。書院歷盡劫難,所遭受的重大兵毀有史料記載的就達七次之多。今天的書院占地面積逾兩萬平方米,院內(nèi)建筑大多為明清時所建,分講學、藏書、祭祀三大部分,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目前唯一一所繼續(xù)招收學生的古代書院,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學府之一。
整齊嚴肅
書院大門兩側(cè),上下聯(lián)分別源出《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論語·泰伯》的“惟楚有才,于斯為盛”匾,日復一日迎送著南來北往的人們。門額“岳麓書院”為宋真宗御筆。大中祥符八年(1015),因卓越的辦學成果,宋真宗親自召見書院首任山長周式,委任為國子監(jiān)主簿,準備留他在身邊講學做官。但周式心系岳麓,仍請歸去。宋真宗便賜其“岳麓書院”匾額,并賜經(jīng)書等物。從此,岳麓書院名震學界,享有“瀟湘為洙泗,荊蠻為鄒魯”美譽,躋身“天下四大書院”,前來求學者絡繹不絕。
講堂內(nèi)懸有三塊匾,分別鐫刻著“實事求是”“學達性天”和“道南正脈”。檐前懸著的“實事求是”匾源自東漢史學家班固撰寫的《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原文“修學好古,實事求是”,是說西漢景帝第二子劉德在學經(jīng)典、修禮樂時,喜好先秦諸子的古書,對舊書“求真是”“留其正本”。這原本指一種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和方法,而后化身為歷朝歷代學者治學治史的座右銘?!皩W達性天”是一種理學思想。“性”指的是人性,“天”是指天道,意在勉勵學子弘揚理學、提升修養(yǎng),同時,明示學子在此求學可以達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最里邊的那塊“道南正脈”匾是乾隆為表彰岳麓書院在傳播理學方面的突出功績所賜,高度評價岳麓書院所傳播的湖湘理學為理學向南傳播的正統(tǒng)學派。
道南正脈
南宋乾道三年(1167),朱熹第一次來到岳麓書院,與山長張栻舉行了一次中國學術(shù)史、教育史上的千古佳話——朱張會講。張栻,號稱湖湘學派,朱熹對他早有敬仰之心。朱熹和張栻兩人的公開討論,從太極之理上展開,并最終趨于一致。會講期間,從全國各地趕來岳麓書院聽講的學子數(shù)以千計,時人描繪當日書院“一時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盛況空前。在講堂上,朱熹當眾書贈“忠孝廉節(jié)”四個大字,后被書院奉為校訓。岳麓赫曦臺至今鐫著朱熹與張栻會講時相互砥礪的明志聯(lián)句:“泛舟長沙渚,振策湘山岑。煙云渺變化,宇宙窮高深。懷古壯士志,憂時君子心。寄言塵中客,莽蒼誰能尋?”此次岳麓講學歷時兩月之久,開創(chuàng)了中國書院會講之先河,也掀起了古代書院會講之風。
瀟湘槐市
近代以來,岳麓書院在培養(yǎng)造就人才方面顯示出了更神奇的偉力量。
深受岳麓書院“堅定其德性,明習于時務”思想的影響,書院門生魏源在歷史緊要關(guān)頭“睜眼看天下”,大聲疾呼“師夷長技以制夷”。湘軍集團和洋務運動的掌門人物曾國藩、左宗棠等,堅持母校岳麓書院“有體有用之學”“義理經(jīng)濟之學”的思想理念,為推動中國近代化的進程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章。書院還為維新變法、近代民主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礎和人才保證??犊x詩“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譚嗣同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還有黃興、蔡鍔均有書院學脈關(guān)系,死后亦歸葬岳麓山阿。當代學者余秋雨駐足書院,由衷稱贊:“你看整整一個清代,那些需要費腦子的事情,不就被這個山間庭院吞吐得差不多了?”
青年毛澤東曾無數(shù)次在此駐足,與理學先哲們展開一場場心靈對話,辨析義理、窮原竟委。在長期革命實踐中,毛澤東堅持繼承和發(fā)揚岳麓書院“實事求是”校訓,如今,“實事求是”成為了指導中國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根本方針。書院人自豪地說,這是岳麓書院文化對中國革命和建設作出的最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