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瀾
摘要:本文回顧了現(xiàn)代漢語動詞配價的研究成果,并以這些研究成果為理論基礎,對與“吃”相關的動詞配價中語義的選擇情況及配價情況進行分析,進而了解現(xiàn)代漢語中此類動詞在配價中的分布情況,深化對此類動詞的理解。
關鍵詞:吃動詞配價
中圖分類號:H1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7-0085-02
一、引言
(一)配價概念
語言學上“配價”的概念是從化學上借來的,化學上用化合價和配價學說描寫物質的結構的思想,可以說是既精確又形式化。受化學上配價學說的啟發(fā),語言學借用“價”指動詞與一定數(shù)目的名詞性成分之間的依存關系,動詞是支配成分,名詞性成分是從屬成分。其中,能跟一個名詞性成分組合的動詞叫一價動詞,例如:(人)走;能跟兩個名詞性成分組合的動詞叫二價動詞,例如:(他)買(菜);能跟三個名詞性成分組合的動詞叫三價動詞,例如:(爸爸)給(我)(一本書)。因此,“價”是對動詞的支配能力的數(shù)量表示,是根據(jù)動詞的組合能力聚合成的一種語法范疇。
(二)配價語法研究情況
我國最早引進配價概念的是朱德熙先生。他在1978年發(fā)表的《“的”字結構和判斷句》中首次運用配價概念,精彩地解釋了由動詞性詞語組成的“的”字結構所呈現(xiàn)的種種歧義現(xiàn)象。從那時起,配價語法逐漸成為我國語法學界研究討論的熱點,短短幾十年的時間里我國研究成果輩出,并取得了豐碩的成績。但是同時我們也看到目前學術界對配價語法也存在諸多分歧和爭論,這將敦促我們全面地認識我國配價語法研究的現(xiàn)狀。
(三)與“吃”相關動詞研究意義
本文借助配價分析理論的研究成果對現(xiàn)代漢語中有關“吃”的動詞配價情況進行分析。所謂與“吃”相關的動詞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界定,可以是烹飪食物方面的,也可以是飲食方面的。因為“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謂“民以食為天”,因此這些動詞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xiàn)頻率很高,對其進行分析探討有一定的意義。通過對有關這方面動詞的具體分析,可以加深對此類動詞的理解。
二、與“吃”相關動詞配價成分的語義選擇
(一)動詞對主體成分的語義選擇
與吃相關的動詞主要表示食用、品嘗、烹飪等動作或狀態(tài),一般來說主體成分應是人發(fā)出的,大部分主體應該是人,可以歸結為[+人事]的語義特征。但也有可能是動物、機器發(fā)出的,比如“小貓吃魚”“電飯鍋煮飯”等。
(二)動詞對客體成分的語義選擇
大部分與吃有關的動詞客體成分是被食用的食物或被用于烹飪的食材,如吃、喝、嘗、聞等動詞,可以自由選擇名詞性成分作客體成分,這些客體成分范圍比較廣泛,具有[+具體]的語義特征。例如動詞后可接時量補語“他們吃了好幾個小時”“這些菜夠吃一個月的”等;動詞后也可以加受事賓語,如“我咬一口蘋果”等;動詞后還可以加處所、方式等等,如“吃食堂”“吃快餐”等。
但有些動詞不可以選擇名詞性成分作客體,因為其本身就帶有受事賓語,例如“就餐”這個動詞,后面就不能再加食物了,可以理解為英語中的不及物動詞。
三、與“吃”相關動詞的配價
漢語中的動詞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如從帶不帶賓語的角度,把動詞分為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或者從構詞方式的角度,把動詞分為聯(lián)合、動賓、主謂、偏正等結構,不同的分類取決于各自的研究目的。我們現(xiàn)在所研究的配價問題,主要涉及動詞支配名詞性成分的能力。
(一)一價動詞
最大限度能支配一個名詞性成分的動詞為一價動詞。
根據(jù)定義,與“吃”相關的動詞中一價動詞沒有那么常見,例如:吃飯、就餐、喝醉、餓、沸騰、蒸發(fā)等等。例句為“我在飯店吃飯”“他們在食堂就餐”“小明喝醉了”“爐子上的水正在沸騰”“碗里的水分蒸發(fā)了”等。通過對這幾個動詞的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不能再接名詞性成分作自己的賓語。
但是這幾個動詞都可以進入“的”字結構,這個“的”字結構可以獨立作主語或賓語來指稱人和事物,就是這幾個動詞所關聯(lián)的名詞性成分。如:“正在吃飯的是小明”“喝醉的是老李”等。
(二)二價動詞
二價動詞是指最大限度上能支配兩個名詞性成分的動詞。與吃相關的動詞在二價動詞中分布較多,常見的有:吃、喝、咽、咬、聞、含、煮、燒、烤、煎、炸、切、剝、服用、品嘗、食用、烹調、消化等等,這些動詞都表示吃或吃的狀態(tài)、烹飪的方式等。例如“我吃了一個蘋果”“爸爸品嘗了這道菜”“老師含了一粒含片”“媽媽在廚房炸魚”。
由此可見,有關“吃”的動詞在二價動詞中數(shù)量非常多,不勝枚舉。主要是因為這類動詞由一定的主體主動發(fā)出,名詞性成分作主體成分,又因二價動詞是及物動詞,動詞后一定會跟名詞性成分作客體成分。因此,與“吃”相關動詞絕大部分都是二價動詞。
(三)三價動詞
三價動詞是指最大限度上能支配三個名詞性成分的動詞。
與“吃”相關動詞在三價動詞中的分布非常少,本人水平有限,在手頭的書籍資料中只找到了“喂”這個動詞符合定義。即動詞后可加雙賓語。例如:“媽媽喂寶寶一顆糖”?!拔埂睂儆诘湫偷娜齼r動詞中的給予動詞,聯(lián)系著三個強制性語義成分,就動作的關系方向而言是向外的,含給予意。“給予”作為一個事件、行為,要具備以下條件:存在兩個實體給予者和接受者;雙方存在一個事件或物體給予物;存在一種給予關系給予者主動把物體給予接受者;存在一個過程給予物從給予者轉移到接受者。這樣,給予意義三價動詞“喂”要支配施事、受事和與事三個必有的語義成分。
其他與“吃”相關的動詞除了“喂”基本都不能表達給予、置放、告使、索取等含義,不具備成為三價動詞的條件,因此三價動詞中跟“吃”相關的動詞可以說少之又少。
四、結語
通過以上對與“吃”相關的動詞主客體成分的語義選擇與配價分析,可以看出此類動詞絕大部分分布在二價動詞之中,一小部分分布在一價動詞中,主要是不及物動詞,而分布在三價動詞中的部分微乎其微,基本可以看作沒有。
與“吃”有關的動詞與我們的生活聯(lián)系密切,口語、書面語中使用也比較頻繁,分析其配價會加深人們對此類動詞的理解,有助于配價分析理論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袁毓林.漢語配價語法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2]徐峰.漢語配價分析與實踐——現(xiàn)代漢語三價動詞探索[M].南京:學林出版社,2004.
[3]張國憲.現(xiàn)代漢語動詞的認知與研究[M].南京:學林出版社,2016.
[4]陸儉明.配價語法理論和對外漢語教學[J].世界漢語教學,1997.
[5]杜誠忠.現(xiàn)代漢語飲食類動詞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
[6]潮家佳.淺談現(xiàn)代漢語洗漱類動詞配價[J].安徽人口職業(yè)學院,2016.
[7]牛長偉.《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中動詞配價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
[8]王錦志.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動詞配價與意合研究[D].新疆大學,2011.
[9]周國光,張國憲.漢語的配價語法理論研究[J].語文建設,1994.
責任編輯:劉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