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
(中國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勘探開發(fā)研究院 吉林松原 138000)
依托伊通盆地長春油田近幾年是吉林油田新區(qū)建產的重點。開發(fā)經驗揭示,盆地西北緣發(fā)育近岸水下扇體具備形成大面積斷層巖性油藏、構造巖性油藏的基本石油地質條件,其主要原因是:規(guī)模較大的近岸水下扇體處于有利的構造巖相帶中,具備豐富的油源和與之相匹配的大面積分布的水下扇砂體,加上西北緣上傾方向上近西南東北向發(fā)育的兩組大逆斷層橫切西北物源方向的扇體,盆地演化后期的擠壓作用,使斷層封閉性好。
圖1 伊59區(qū)塊雙二段Ⅳ砂組沉積相圖
對來自靠山生經陷的油氣的聚集成藏和油氣富集起著重要的遮擋作用,油氣主要在近岸水下扇沉積體系的中扇、外扇相帶形成大面積分布的斷層巖性、構造巖性油氣藏,為開發(fā)的主要目標區(qū)。
本文針對不同扇體的識別方法、過程,最終對扇體刻畫的結果指導井位部署及產量的分析,對伊通開發(fā)過程中井位部署、調整有重要指導意義。
西北緣發(fā)育近岸水下扇體具備形成大面積斷層巖性油藏、構造巖性油藏的基本石油地質條件,其主要原因是:規(guī)模較大的近岸水下扇體處于有利的構造巖相帶中,具備豐富的油源和與之相匹配的大面積分布的水下扇砂體,加上西北緣上傾方向上近西南東北向發(fā)育的兩組大逆斷層橫切西北物源方向的扇體,盆地演化后期的擠壓作用,使斷層封閉性好,對來自靠山生經陷的油氣的聚集成藏和油氣富集起著重要的遮擋作用,油氣主要在近岸水下扇沉積體系的中扇、外扇相帶形成大面積分布的斷層巖性、構造巖性油氣藏。
利用地震資料振幅屬性的方法根據砂層組通常呈現(xiàn)強振幅較連續(xù)的地震響應特征的特點來刻畫扇體,,運用地震屬性來刻畫扇體邊界是常用的一種辦法,,但是由于地震資料的垂向分辨率有限,,同時沒有在層序地層格架下刻畫砂體,,對多期次相互疊加發(fā)育的扇體在垂向上不能分辨出單個扇體,,僅能夠刻畫一個扇體群或是一個物源發(fā)育多套扇體集中發(fā)育的邊界,,精度較低。
通過地震相分析來推斷沉積環(huán)境的變化,確定儲層的沉積相帶和扇體的分布范圍,同時對地震相和沉積相對應關系的確定需要用到測井資料和巖心的觀察,對于沒有井的地區(qū)或是未鉆遇特殊地震體的區(qū)域比較難判斷沉積相帶。同時,人為因素較多,且地震資料縱向分辨率有限,精度一般低于米,因此垂向上難以劃分單個厚度小于米的扇體,對于多期次疊置的扇體只能粗略刻畫輪廓,精度較低。
圖2 伊47-1到一59-6-8井地震剖面
在精細地質分層的基礎上,在地震剖面上確定扇體邊界在測井曲線上的響應特征關系,通過地震資料和測井資料刻畫各條對比剖面上的單期次單個扇體邊界,通過多條剖面的地質與地震確定每一期次砂巖邊界點,精確刻畫多期次疊置的扇體復合體。充分發(fā)揮地震資料和測井資料的優(yōu)勢,綜合運用各項資料的優(yōu)點提高刻畫扇體邊界的精度,提高刻畫單個扇體的級別。
西北緣斷褶帶斷層發(fā)育,靠近盆地邊緣發(fā)育一條斷距較大的邊界斷層,貫穿整個盆地。距邊界斷層1km~2.5km發(fā)育兩條相鄰的斷層,其中西側斷層伊59-2以南為正斷層、以北斷層早期勘探階段認為是逆斷層上盤走滑推覆體,未進行層位標定,屬于地震解釋空白帶;東側斷層為逆斷層;這兩條斷層控制了西北緣開發(fā)區(qū)的構造格局。兩條逆斷層呈近北東向展布,其延伸長度在15km以上,斷距最大可達350m。在兩條逆斷層中部被逆推上一套雙二段地層,逆斷層東部發(fā)育一套正常沉積的雙二段地層,這兩條逆斷層將開發(fā)區(qū)分隔為一狹長斷塊和一陡峭斜坡構造兩部分。
結合實鉆資料重新對西側斷層空間位置進行精細解釋刻畫,通過精細層位標定,斷層的二次解釋,斷點與實鉆井的對比,在西北緣精細刻畫3個扇體面積1.5km2,估算儲量160×104t。
立足前期構造、儲層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先后在構造相對高部位、儲層穩(wěn)定發(fā)育的有利部位部署了10口開發(fā)井,其中伊60-1井附近部署7口,伊45-2-3井附近部署6口。截止2016年11月底完鉆10口,平均鉆遇砂巖厚度205.6m,油層厚度62.5m、油水層厚度69.5m,差油層厚度22.1m,目前投產7口,平均日產油3.8t,擴邊挖潛效果良好,剩余伊45-2-3井區(qū)3口井(伊45-4-2、伊45-6-2、伊45-6-4井)下一步可繼續(xù)實施。
(1)不同時期發(fā)育扇體為油氣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儲集空間,是油氣田開發(fā)的基礎;
(2)西北緣發(fā)育的兩組逆斷層起到溝通油源及上傾方向對油氣的封堵作用,逆斷層橫向切割扇體,封閉條件好、有利于油氣的運移聚集;
(3)精細刻畫扇體,有利于油田整體開發(fā)部署,同時低效井,對油田開發(fā)有重大意義。
[1]程有義,李曉清,汪澤成等.濰北拉分盆地形成演化及其對成油氣條件的控制[M].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04,06.
[2]王永春,伊通地塹含油氣系統(tǒng)與油氣成藏[M].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2001.
[3]鄧宏文,王洪亮,李小孟等.高分辨率層序地層在河流相中的應用[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1997,18(2》90-95.
[4]張光明,陳恭洋.高分辨率層序地層學在油砂層對比中的應用[J].斷塊油氣田,2004,11(3):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