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東花 張銘珺 朱勁濤
人工蕁麻疹是一種特殊表型的蕁麻疹, 又稱皮膚劃痕癥, 表現(xiàn)為用鈍器在皮膚上劃過, 數(shù)分鐘后在劃痕周圍出現(xiàn)的條狀風(fēng)團(tuán)隆起[1-3]。發(fā)病人群以青壯年為主, 發(fā)病率約為2%~5%, 對健康影響巨大[4-6]。但是過往研究樣本量較少,無法得出真實關(guān)聯(lián),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人工蕁麻疹患者總IgE水平以及塵螨特異性IgE水平的關(guān)系, 為人工蕁麻疹的預(yù)防、診斷以及治療提供新思路。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7月~2017年6月收治的588例人工蕁麻疹患者作為病例組, 另選取同期588例體檢健康人作為對照組。病例組平均年齡(27.2±2.3)歲;男288例,女300例;蕁麻疹活動評分:0~4分100例, 5~8分150例,9~12分338例。對照組平均年齡(33.2±3.1)歲;男297例,女291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n, x-±s)
1.2 方法 使用德國敏篩定量過敏源檢測系統(tǒng), 通過免疫印跡法定量檢測人工蕁麻疹患者血清中過敏原總IgE與塵螨特異性IgE水平。
1.3 觀察指標(biāo)及判定標(biāo)準(zhǔn) 觀察比較兩組血清總IgE陽性、塵螨特異性IgE陽性分布情況及病例組不同蕁麻疹活動評分亞組間血清總IgE陽性、塵螨特異性血清IgE陽性分布情況。總IgE水平>100 IU/ml為陽性;塵螨特異性IgE水平>0.35 IU/ml為陽性。
1.4 統(tǒng)計學(xué)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xué)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biāo)準(zhǔn)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2.1 兩組血清總IgE陽性及塵螨特異性IgE陽性分布情況比較 病例組總IgE陽性患者476例, 總IgE陽性率為81.0%;塵螨特異性IgE陽性患者206例, 塵螨特異性IgE陽性率為35.0%。對照組總IgE陽性患者10例, 總 IgE陽性率為1.7%, 塵螨特異性IgE陽性患者3例, 塵螨特異性IgE陽性率為0.5%。病例組總IgE陽性率、塵螨特異性IgE陽性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總IgE陽性、塵螨特異性血清IgE陽性分布情況比較[n(%)]
2.2 病例組不同蕁麻疹活動評分血清總IgE陽性、塵螨特異性血清IgE陽性分布情況 100例蕁麻疹活動評分0~4分中, 總 IgE陽性患者60例, 總 IgE陽性率為60.0%, 塵螨特異性IgE陽性患者20例, 塵螨特異性IgE陽性率為20.0%;150例蕁麻疹活動評分5~8分中, 總IgE陽性患者107例, 總IgE陽性率為71.3%, 塵螨特異性IgE陽性患者46例, 塵螨特異性IgE陽性率為30.7%;338例蕁麻疹活動評分9~12分中,總IgE陽性患者309例, 總IgE陽性率為91.4%, 塵螨特異性IgE陽性患者140例, 塵螨特異性IgE陽性率為41.4%。蕁麻疹活動評分越高, 血清總IgE率、塵螨特異性血清IgE陽性率越高。
人工蕁麻疹作為一種特殊表型的蕁麻疹, 主要以抗組胺藥物治療為主要治療方式, 但是其效果欠佳, 病情反復(fù)發(fā)作,嚴(yán)重影響患者生活質(zhì)量以及身體健康[7-10]。因此本研究選取588例人工蕁麻疹患者以及588例健康人進(jìn)行研究, 結(jié)果顯示, 病例組總IgE陽性率、塵螨特異性IgE陽性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蕁麻疹活動評分越高,血清總IgE陽性率、塵螨特異性血清IgE陽性率越高。
綜上所述, 人工蕁麻疹患者中塵螨特異性IgE與總IgE水平升高, 檢測這兩項指標(biāo), 對于人工蕁麻疹的診斷具有臨床應(yīng)用價值, 研究塵螨相關(guān)變態(tài)反應(yīng)的機(jī)制, 對于探索人工蕁麻疹的發(fā)病機(jī)制, 以及對該疾病的預(yù)防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1] 吳蔚, 韋璐 .檢測血清總IgE和C3在人工蕁麻疹與慢性蕁麻疹中的意義.臨床醫(yī)學(xué)工程, 2015, 22(12):1579-1580.
[2] 梁碧華, 朱慧蘭.可誘發(fā)性蕁麻疹.皮膚性病診療學(xué)雜志,2015, 22(6):464-469.
[3] Song CH, Stern S, Giruparajah M, et al.Long-term efficacy of fixeddose omalizumab for patients with severe 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Annals of Allergy As thma & Immunology, 2013,110(2):113-117.
[4] Hide M, Park HS, Igarashi A, 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omalizumab in Japanese and Korean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Science, 2017,1(3.1):126.
[5] Gu H, Li L, Gu M, et al.As sociation between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Chronic Urticaria: A Meta-Analysis.Gastroenterology Research & Practice, 2015, 2015(4):1-9.
[6] Raju D.CLINICAL STUDY OF CHRONIC URTICARIA AMONG PATIENTS ATTENDING SKIN OPD, SDMCMS&H.Rguhs.ac.in.
[7] 郭兵申, 盧鳳敏, 楊云, 等.人工蕁麻疹患者屋塵螨及粉塵螨特異性IgE檢測及分析// 2012全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皮膚性病學(xué)術(shù)會議論文匯編.2012.
[8] 劉琳, 麥濤, 陳艷.306例蕁麻疹患者過敏原血清特異性IgE檢測分析.檢驗醫(yī)學(xué)與臨床, 2010, 7(9):797-798.
[9] 孫振燕, 柯烜宇, 鄭建峰, 等.502例蕁麻疹患者血清特異性IgE及總IgE檢測分析.中國保健營養(yǎng)旬刊, 2012(12):367.
[10] 劉玉梅, 葉少瓊, 李平, 等.蕁麻疹患者血清特異性 IgE的測定與分析.吉林大學(xué)學(xué)報(醫(yī)學(xué)版), 2001, 27(3):337-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