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正國
摘 要:杜甫詩意百冊是陸儼少的傾心之作,他以杜甫詩作為題而苦心創(chuàng)作的山水畫,完成史無前例的一百開山水巨冊,有百張之多。旨在通過杜甫詩意百冊的分析,來看陸儼少的山水畫是如何變革的,主要從杜甫詩意百冊創(chuàng)作原因、杜甫詩意百冊的特點及陸儼少先生山水畫如何轉變這三個方面進行詳細分析,進而表明陸儼少在不同的時期中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風格有所區(qū)別。這不僅是用來紀念杜甫誕辰一千二百五十周年的佳作,而且還表現(xiàn)了陸儼少精湛的畫技,并呈現(xiàn)出了他在山水畫上的創(chuàng)新精神,對今后的藝術領域有著極其重要的教育意義。
關鍵詞:杜甫;詩意;陸儼少;山水畫;變革
陸儼少,卓越的山水畫大師,他不僅具有深厚的傳統(tǒng)功底,而且還勇于創(chuàng)新,以古人詩意詩作畫,其中杜詩在其繪畫創(chuàng)作中占據(jù)重要地位,超越自己的過程中其修養(yǎng)也得以不斷升華。陸儼少先生的山水畫作品中,杜甫詩意百冊可謂是山水畫作品的代表之作,當代絕無僅有的佳作,根據(jù)自己對詩句詩意的獨特見解,使他的山水畫中增添了詩意的韻味。杜甫詩意百冊創(chuàng)作于1959年,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間,造反派說他創(chuàng)作的杜甫詩意畫冊有借古諷今之意,便遭到了批判,其中遺失了30多幅畫,現(xiàn)在的杜甫詩意冊,是陸儼少在1989年補全的,從中可以明顯地看出前后的差別,畫風有了很大的變化。完整集合了陸儼少中年、晚年的山水面貌,從中可見陸儼少中年的工致縝密、靈氣流溢的風格,與晚年變法后的雄健豪放、簡約渾厚之氣象。以下是筆者對從杜甫詩意百冊看陸儼少山水畫變革的一些淺論,分為三個部分。
一、杜甫詩意百冊的創(chuàng)作原因
(一) 個人喜愛
陸儼少先生自小熟讀四書五經(jīng),喜愛讀詩、寫詩,尤其鐘愛杜甫的詩,通讀全集,他認為杜甫的詩最具意味,曾經(jīng)以杜甫的《游何將軍山林》為范例,自作了一首《游皇家花園》,得到了老師的贊賞。而且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他避難入蜀中,僅帶一部杜詩,由此可見,杜詩在陸儼少先生心中的重要地位。正是陸儼少先生自身對杜詩的喜愛,才使杜詩的韻味與陸畫的精湛加以完美融合。
(二)擁有相似的生活經(jīng)歷和感受
眾所周知,杜甫首先遭遇了長達十載的長安困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但是他沒有回避艱苦,還是堅決走上積極入世的道路,逐漸深入人民群眾生活中,看到了人民的痛苦,也看到了統(tǒng)治階級的罪惡。后來又處于安史之亂時期,遭遇了流浪漂泊的日子,并且759年七月到達成都,在成都西郊蓋了一所草堂,開始了最后一期“漂泊西南”的生活。而1932年淞滬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陸儼少先生義憤填膺,吟詩泄憤,但是畢竟書生無補。他便隨父母暫避上海租界,路上感受風寒,咳嗽不止,種下了氣喘病根。在這八年抗日期間,他流至四川,異鄉(xiāng)羈旅,憂國思家,只攜帶了杜詩三卷,早晚誦讀,用來抒解心中的郁懷。心儀之下,循杜甫足跡,游巴山蜀水,后乘一葉竹筏,行于峽江險水,覽閱了蜀中的山水風貌。直到1945的春天,抗戰(zhàn)贏得勝利后,陸儼少先生才回到了故鄉(xiāng)。正是因為兩人都曾有著相似的經(jīng)歷,陸儼少先生以杜詩為主題進行完美創(chuàng)作。
(三)敬重杜甫的人品及藝術的追求
杜甫的詩中,不僅把人民的痛苦作為主要的表現(xiàn)對象,投入了自己血淚沉深的情感,他熱愛人民,同情人民,為解放人民做出了自己貢獻,而且在他詩中流露了忠君愛國之意,無比關心國家的命運,更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時刻關注著國家時局的變動,和軍事的行動后果。因此,杜甫的詩無論在藝術性、情感表現(xiàn)上,還是思想性、獨創(chuàng)性,都獨樹一幟,堪稱我國詩歌歷史上的豐碑。正是杜甫詩中所表達的憂國憂民之情,使陸儼少先生對其有所敬重,也正是杜甫這種高尚品質,取得了陸儼少先生的獨愛。而這杜甫詩意百冊,陸儼少先生花費了數(shù)月的功夫,先成25開,后耕耘硯田三載,才完成了史無前例的100開山水巨冊。
二、杜甫詩意百冊的特點
(一)筆墨技巧精湛,每幅畫格局特色
陸儼少先生的杜甫詩意百冊中所畫的每一頁山川河流、一草一木都是經(jīng)過他仔細琢磨,以勾線的技法將峽江險水的特色得以逼真展現(xiàn),尤其是畫中流動的水,運用各種線條,使觀者仿佛置身于其中。杜甫詩意百冊不僅以歷代傳統(tǒng)技法作為基礎,而且還深研各家流派的風格,吸取其中的藝術精髓,進而使杜甫山水畫作品各具特色,畫面迥異。
(二)兼有詩情畫意,盡展大家文學修養(yǎng)
一般來說,詩、書、畫三絕,這是對文人畫家的評定標準,但是在陸儼少先生的杜甫詩意百冊之中,卻展現(xiàn)了詩、書、畫及理論的融合,其畫面氣勢渾厚老練,沉著痛快題畫短文,盡情地展現(xiàn)了陸儼少先生的文學修養(yǎng),語言深刻,完美融入畫作之中,而且在章法構成上更是體現(xiàn)了其淵博學識。如,杜甫的《成都府》這首詩,是杜甫在四川時所寫,主要描寫了作者初到成都時喜憂交集的感情,而陸儼少先生并非偶然地選擇了杜甫的詩,由于這些杜詩的韻味能夠與陸儼少先生山水畫鮮明的動態(tài)美和色彩美之間形成渾然天成的效果,以“杜詩之情”現(xiàn)“陸畫深意”。
三、杜甫詩意百冊中呈現(xiàn)陸儼少山水畫的變化
(一)早期山水畫獨具縝密娟麗、靈氣流溢之感
杜甫詩意百冊是陸儼少先生于1959年開始創(chuàng)作的,其畫作所展現(xiàn)出縝密娟秀,靈氣外露的感覺,他早期的山水畫作品中具有較多的古人筆意,尤其是王蒙、唐寅這二人的遺風,從中可以明顯地看出受到他們的影響,那時候陸儼少先生是將用筆的沉著和痛快分解開來,以兩者相反相成的并列形式來達到沉著痛快的藝術效果。而后來,他則通過用筆修煉的深化,逐漸認識到只要用筆氣盛,心有定力,下筆直書,就可以達到沉著痛快兩者兼有的效果,但是到了這個時候,陸儼少先生已經(jīng)不重視追求用筆變化,而注重用筆的整體統(tǒng)一感。而且他早期的章法不是太成熟,局部構造的變化不大,使他在營造整幅氣勢出奇的方面,不能達到左右逢源的那種境界。雖然他早期的山水畫作品不及晚期具有強烈的個性,其筆法表現(xiàn)也過于依賴纖細的擬古筆調,但是從整體上來看,早期山水畫作品還是極具較強的審美觀賞性。
如,根據(jù)杜甫《秋興八首》創(chuàng)作的山水畫,依照詩意,融合畫家自己的親身體會,以縝密娟秀作為其基本特點,全以水墨畫出的第七段,具有秀潤生澀之感,而在第八段則運用大青綠,仔細地勾線,慢慢染色,又顯得明艷清雅,有濃郁的書卷氣息,從中可以明顯地看出陸儼少先生早期作品中極具縝密娟秀、靈氣流溢的感覺,也還帶有古人的痕跡。
(二)中期山水畫作品轉為雄健豪放、簡約渾厚之風
到了70年代,陸儼少先生的山水畫風格一變,充實中帶有空靈之感,簡約中呈現(xiàn)無窮的意境,使人觀后頓感清新、雋永,極具時代精神,逐漸形成了具有個性的作畫風格。陸儼少先生于1979年擔任浙江美術學院教授、浙江畫院院長等職位,他善于繪畫云水,所畫的山水極其浩淼,云霧靄靄,變化多端,而且他還兼作人物、花鳥的刻畫,以各種技法,使自己的山水畫作品更具生機靈動性,并成功突破地進入了新的表現(xiàn)層次。除了細膩刻畫之外,還應用了勾云、勾水、大塊留白以及墨塊等一些特殊的繪畫技法,進一步彰顯陸儼少先生的獨特風格。而且他開始了擺脫操作范疇的筆墨牽絆,進入了章法的應用范疇,逐漸達到左右逢源的境界。例如,《巫峽云濤》是陸儼少先生在“七十變法”之后的作品,其主要突出的特點在于大塊留白、墨塊與勾云勾水的結合,作品以縱向構圖,上接浮云,下出圖外,將江流的一瀉千里之勢,與峻嶺崇山之宏大融合,生動豐富的畫面,使人感到大氣磅礴、雄健豪放。
(三)后期山水畫作品顯現(xiàn)粗疏漫溢、荒率頹唐之氣
到了90年代,陸儼少先生疾病纏身,心情不暢,再加上商品經(jīng)濟沖擊,想晚年再求變法,然而最終沒有得以完成,從中可以看出陸儼少晚年的用筆,已將云、山、樹、石都歸入了一個整體渾淪的境界。仔細辨別他的山水畫作品,他勾樹、勾石以及勾云,用筆其實也未有太大的區(qū)別,然而通過他對山水景物加以巧妙的組織布置,卻突出了宏偉的氣勢,整體渾淪,顯得變化無窮而奇趣橫生。并且在后期的山水畫作品中有的筆墨面貌已經(jīng)被他自己有意或無意間舍棄了,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他的山水畫作品中顯現(xiàn)出粗疏漫溢、荒率頹唐之氣。
四、結語
綜上所述,杜甫詩意百冊不僅是對杜甫詩意的形象解釋,而且還是對巴蜀山水的奇跡再造,每一筆每一畫都展現(xiàn)了陸儼少先生精湛的畫工,并且從中也可明顯地看出他學習古人作畫從不放到放的變化,日新月異的轉變,也突顯了陸儼少先生對傳統(tǒng)的辯證承襲,對造化的深入探索以及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新思想來成就藝術之路的這種前進精神??偠灾?,杜甫詩意百冊是陸儼少先生一生藝術的追求,也是當代藝術的模范,具有深遠的教學意義。
參考文獻:
[1]張世斌.陸儼少中晚期山水畫章法探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7.
[2]黃鼎.陸儼少畫作的分類解讀[J].文藝研究,2008,(11):123-132.
[3]宋珮.陸儼少《杜甫詩意百開巨冊》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07.
作者單位:
云南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