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塵 張翹楚 張成梁
(1.山西水利職業(yè)技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0;2.北京維景藍迪景觀生態(tài)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北京 100089;3.輕工業(yè)環(huán)境保護研究所,北京 100089)
杜鵑花(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中國十大名花之一,是杜鵑花科杜鵑花屬植物的總稱。中國是世界野生杜鵑花種質資源的發(fā)源地之一,也是野生杜鵑花種群量最多的國家,湖北省麻城市龜峰山、武漢市黃陂區(qū)云霧山、四川牛背山、云南香格里拉、內蒙古呼倫貝爾等地都有杜鵑花海。
“人間美西施,花中唯杜鵑”,在所有觀賞花木中,杜鵑花屬于世界三大高山花卉之一,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和園林應用價值。因其適應性強,所以在全世界范圍內均廣泛分布[1,2]。
北京野生杜鵑資源品種較少,其分布情況尚未見詳細報導,本調查對于豐富北京園林花卉植物資源、培育適合北京環(huán)境條件的杜鵑新品種具有重要的意義。
研究區(qū)域位于北京市懷柔區(qū)北部山區(qū)寶山鎮(zhèn)四道河村——北京農(nóng)學院大學科技園林場,E116 440444',N40887400',距懷柔城區(qū)75km,北與河北省相接,西與延慶縣接壤。該林場毗鄰北京市重點建設的溝域之一——懷柔區(qū)天河川溝域“龍門店森林公園”休閑產(chǎn)業(yè)帶,是一個天然植物園,草本植物、木本植物種類頗多,四季景色分明。林場面積668hm2,山地氣候。區(qū)內有天然林地、人工林地、退耕還林地、天然植被和人工植物并存。最高處東大洼高尖海拔為1553m,主要植物有山核桃、榛子、橡子、樹莓、山杏、山梨等野果,柴胡、山姜、蒼術、黃芩等中草藥,還有五角楓、白樺等海拔1000m以上的指示性樹種,也有山楊、柞木、山榆樹、椴樹、油松等常見樹種。
調查對象為北京農(nóng)學院大學科技園林場的野生杜鵑花屬植物,文獻查閱和實地調查相結合進行。從2015年至今,多次在林場內的幾個野生杜鵑花集中分布區(qū)進行實地考察,對杜鵑花群落所處的自然地理分布、條件、群落特征、數(shù)量、生長狀況等進行了詳細的觀察記載和分析。
在考察過程中先后走訪和詢問林場的工作人員和原住村民。室內資料主要查閱了《北京植物志》。
北京農(nóng)學院大學科技園林場為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夏季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全年日照時數(shù)約2800h,年平均氣溫 9~13℃,無霜期約 170~200d,年平均降水在600~700mm,主要集中在6—8月份。該地生長的野生杜鵑花屬植物為高山杜鵑(Rhododendron lapponicum Wahl.),多分布于海拔1000m的山地林下,有少量種散布于海拔1400m以上的高山地區(qū),大多數(shù)成片分布,僅有少量獨立出現(xiàn),該種垂直分布特征不明顯。
天橋西南有38棵杜鵑分布,其中12棵是成片生長,在陡坡上生長了6棵,4棵生長于石縫中,面積約100m2,其間生長了3棵照山白,此時處于盛花期。沙窩地有3叢密集分布。路角溝門成片分布了50棵,大體呈W型帶狀分布,叢間距約4m,面積約150m2,此處花色明艷,植物生長繁茂。小南凹的野生杜鵑數(shù)量最多最集中,這里的杜鵑集中在落葉松下,面積約為1000m2,數(shù)量在200株左右,小南凹植被覆蓋率較高,土壤含水率也較高,適合杜鵑的生長。小南凹東南的位置也有少量分布,在陰坡上生長了100株左右,占地面積約800m2,零星分布,株間距離在2~30m不等,此處普遍植株較大,單叢植株生長優(yōu)良,開花繁茂。從小南凹上行,在路角溝門處密布了30多株,株間距在3~5m之間,呈帶狀生長于山腰處,沙窩地有3株分布。再往上天橋位置處又有大量杜鵑出現(xiàn),數(shù)量約50株,其中3株生長在峭壁上,生于石縫中,生境貧瘠,長勢良。
在對地形進行分析比對的基礎上,根據(jù)現(xiàn)場踏查記錄的GPS數(shù)據(jù),對該地野生杜鵑在不同海拔、坡度的分布進行了分類統(tǒng)計,計算出了覆蓋率,結果如下表1~2。
表1 不同高程杜鵑分布
表2 不同坡度杜鵑分布
綜合以上數(shù)據(jù),表1顯示出在海拔1000~1200m之間,杜鵑種群分布最多,范圍最廣,比例占到總面積的50%以上,海拔800~1200m之間,杜鵑比例可達85%以上,說明項目地的杜鵑在高海拔區(qū)位是典型的優(yōu)勢物種。
從坡度分級來看,各種坡度條件下均有一些杜鵑分布,在坡度低于35時,隨著坡度的增加,杜鵑的覆蓋率也明顯增大,綜合表1表2及觀賞記錄,可以得出結論,杜鵑在高海拔、陡坡區(qū)域、南坡和偏南的坡向有著明顯的生長優(yōu)勢,以高大喬木下生長最為旺盛。這種分布特征與高山杜鵑喜光,但又怕強光,屬半蔭偏陽植物的生態(tài)習性相吻合。
本研究通過對林場杜鵑花屬植物分布調查,結合查閱相關文獻書籍,了解到杜鵑花屬還有較高的藥用價值[3,4,5],具有很大的開發(fā)潛力,可作進一步深入研究和開發(fā)利用。
北京農(nóng)學院大學科技園林場的杜鵑多數(shù)分布于林場海拔1000m左右的陰坡喬木下,對這些分布區(qū)域分散、狹窄的杜鵑要加強保護,控制對其的開發(fā)。在進行產(chǎn)地自然生長保護的同時,可運用國內外先進的杜鵑組織培養(yǎng)等現(xiàn)代生物科學技術進行擴充繁殖和遺傳多樣性的研究[6]。
對野生杜鵑的生活環(huán)境進行雜、灌、草的清除,為個體提供充足的生長空間,有利于杜鵑數(shù)量的增長。進行周邊灌草的鏟除,逐漸引導野生杜鵑對光照強度增強的適應性,為野生杜鵑應用于園林綠化做準備;改善野生杜鵑生境的土壤營養(yǎng)空間,減少競爭,對野生杜娟周邊擴穴1m,并在擴穴的基礎上人工施肥,促進植株個體數(shù)量的擴展;對野生杜鵑進行人工遷地,集中保護,集中管理;還可通過嫁接擴繁,加速提高野生杜鵑對環(huán)境的適應性;對野生杜鵑進行盆栽試驗,在不改變生境的前提下先將野生杜鵑移入盆內,觀察杜鵑的生長狀況,然后再將盆內的杜鵑移到原生境以外的地方,觀察杜鵑的生長情況,看其是否可以適應環(huán)境。
杜鵑屬植物資源的保護和馴化育種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并且是一個進行反復實踐、總結、提高的過程。由于杜鵑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地域,生長發(fā)育要求涼爽濕潤的環(huán)境條件,不喜酷熱干燥,因此耐熱性是引種成敗的關鍵,所以要在山區(qū)的淺山地帶建立引種馴化基地,逐步變野生為栽培,進而應用于園林綠化。只有加強野生杜鵑資源的保護、引種馴化、人工栽培技術、良種選育工作,才能培養(yǎng)出適應我國城市環(huán)境的新品種,才能在城市園林綠化廣泛應用[7]。
北京農(nóng)學院大學科技園林場期望開發(fā)出野生杜鵑的旅游項目,因此,應深入發(fā)掘野生杜鵑植物資源豐富的旅游資源,根據(jù)野生杜鵑種類繁多、分布集中、耐寒、花色多樣、觀賞價值高等特點,結合實際地勢條件修建特色旅游路線,在旅游道路兩側栽種野生杜鵑、建造野生杜鵑園林休閑場所,和照山白形成季相賞花;增強對游人的吸引力;在天然野生杜鵑林、人工杜鵑林基地及杜鵑種園中開展杜鵑林生態(tài)游,以使游人充分享受回歸自然的樂趣,讓旅游者體驗看杜鵑花、住杜鵑園、吃杜鵑花、購買杜鵑工藝品等,完善野生杜鵑種質資源在森林公園中的生態(tài)、特色旅游服務[8]。
杜鵑屬植物綺麗多姿,花密而葉茂,耐修剪,萌發(fā)力強,根樁造型獨特,是優(yōu)良的盆景材料;有的還可入藥,民間常采摘杜鵑花葉,搗爛后敷于患處,用以治療癬瘡、皮炎等癥,有消炎、平喘、止咳、祛痰、抗病毒及利尿等功效[9];有的木材、根部,質地細膩、堅韌,可制碗、筷、盆、缽、煙斗、根等日常用工及工藝品等;有的杜鵑葉、花可提取芳香油,樹皮、葉可提取膠質。而高山杜鵑由于其根系發(fā)達,可作為水土保持的優(yōu)良品種。
[1]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57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
[2]張敬麗,趙海洲.杜鵑屬植物在昆明市園林綠化中的應用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2,40(29):14341-14344.
[3]李璟琦,蘇真,張曉靜.秦嶺杜鵑花屬植物資源及其利用研究[J].中國農(nóng)學通報,2012,28 (22) :303-307.
[4]張長芹,黃承玲,黃家勇.貴州百里杜鵑自然保護區(qū)杜鵑花屬種質資源的調查[J].植物分類與資源學報,2015,37(3):357-364.
[5]王功,周森.興隆山自然保護區(qū)高海拔杜鵑物候觀測調查研究[J].種苗繁育,2016(10):45—47.
[6]王育選,任建宏,王鵬麗.五臺山野生迎紅杜鵑組織培養(yǎng)技術研究[J].種子,2017,36(3):122-125.
[7]朱宏偉.高山杜鵑栽培技術探究[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7,11(6):29-30.
[8]李許文,倪建中,王偉.廣東野生杜鵑花資源調查及園林開發(fā)探討[J].廣東農(nóng)業(yè)科學,2017,44(4):53-60.
[9]馮志舟.杜鵑花的藥用價值[J].云南林業(yè),2003(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