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召忠
張召忠,當兵四十五年,官至海軍少將軍銜。退休后在網絡上“開疆拓土”,開辦微信公眾號“局座召忠”,當起網絡民工,堅持日更不止,辛苦半年有余,收獲近百萬粉絲。
2015年7月,我退休了。一個63歲的老頭,退休之后干點啥?我對出國旅游沒什么興趣,那就在家待著唄,也算是陪陪家人??晌疑磉叺娜硕加懈髯缘臉啡ぃ磩?、炒股、遛彎,生活過得也算是豐富多彩。我不會釣魚,坐在池塘邊釣半天也釣不上來一條魚。我也不會打麻將,也不會打牌,啥都不會。別人建議我去練毛筆字,說萬一你要寫得好了,以后還能被人珍藏起來。我看了看我寫的那些毛筆字,自己都沒興趣留著,怎么還能想著讓別人留著呢?我不是這塊料啊。想來想去,我到底能干啥呢?
我這個人是草根出身,18歲之前是農民,在農村踏踏實實種地的那種農民。1970年入伍,先后在海軍南海艦隊、北海艦隊、海軍裝備論證研究中心,從事岸艦導彈及其他海軍武器裝備的使用、論證和研究工作。1993年以后從事國際戰(zhàn)略、海戰(zhàn)法、海洋法及戰(zhàn)略問題研究。1998年調入國防大學任教,2015年退休。從事了一輩子科研教學工作,我這一輩子似乎就做了這么一件事兒,只會做這么一件事兒,也只愛做這么一件事兒。如今這么一個無趣的老頭兒退休了,除了看看書,寫寫文章,實在想不出自己還能做點什么有價值、有意義,并且能讓自己覺得快樂的事情了。所以老張最后決定不“隱退”了,退休說不定是另一個開始,可以拿出更多的時間與心思做自己想做的事兒了。
2015年的最后一天,我開通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局座召忠”。開通微信公眾號之前,我不知道微信是什么,我也沒玩過。我身邊的那些年輕人跟我說,可以把我以前的研究成果放在這上面,跟大家交流交流,說很多年輕人都玩這個。這些話可真是說到我的心坎兒上了。我一直都想通過這么一個平臺,給大家看看我研究出來的東西,跟大家說說心里話,看看今天的年輕人都在思考些什么,看看我這個六十多歲的老頭能為咱們國家七八點鐘的太陽做點什么。他們都說其實我是想網住這些年輕人,哈哈,確實是這樣。年輕人愛在微信上逛,我就趕快來占領這個陣地,生怕自己落后了。
現在有許多人告訴我說,怎么就沒有感覺到你是個退休的老頭呢?電視上能看到你;網站視頻上能看到你;微信上也能看到你;跑個書店,還能看到你!我跟你們說,雖然老張今年64歲了,但老張可不老,老張跟年輕人一樣,都在不斷攀登中,不斷進擊中!
對我來說,“90后”“00后”是神奇的一群人,是謎一樣的存在。
我的小孫子一歲多的時候,他爸爸不讓他玩電腦,怕傷眼睛。我說爺爺帶你偷偷玩!等他爸爸出去了,我抱著他開電腦,找到《憤怒的小鳥》,開始玩起來。這個過程是比較復雜的,一般人需要學習。當時我抱著孩子一步步地做。玩著玩著,他爸爸回來了,我們馬上關了。過了幾天,我突然發(fā)現,孫子自己在玩。天哪,他是怎么打開的?從那一刻開始,我說不行,我一定要研究這幫孩子。這還得了,我們這一代人,需要努力學習怎么玩這些新媒體新科技,可是“90后”“00后”“10后”對這些新媒體高科技的掌握,都是與生俱來的,這是怎么回事?我一定要走近年輕人。
現在的年輕人,是中國歷史上最幸運的一代人。我20歲到30歲那段年輕的時光,是在非常艱苦、非常貧窮的狀態(tài)下度過的,也是在戰(zhàn)爭威脅的環(huán)境下度過的。再看看今天的年輕人,沒有戰(zhàn)爭威脅,沒有貧窮困擾,每個人都很自信,每個人都很堅強,每個人都受過良好的教育。如此陽光燦爛的新一代,是素質最高的一代中國人,是承前啟后的未來接班人。我對這一代人寄予無限的希望,他們可以做得更好。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作為一個從事了幾十年國防教育工作的老兵,看到這樣的狀況,最大的憂慮就是中國的未來。如果年輕人不再關心時事政治和國防軍事,如果整個民族的科技素質日益低下,未來的中國誰來保衛(wèi)?高質量的兵員從何而來?人民戰(zhàn)爭的基礎又在哪里?戰(zhàn)爭動員潛力還有多大?我們那個時候的英雄是董存瑞、雷鋒,這個時代的英雄是誰?
少年強則國家強,自古英雄出少年,讓孩子們少看那種亂七八糟的東西,多一點正能量的內容行不?我一直覺得沒有把年輕人從娛樂這個陣地搶過來,是一件很讓人慚愧的事。
現在,我用個人的知識與文化,自掏腰包籌辦了一個微信公眾號,去做這些事情,跟年輕人講新聞背后的故事,講如何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這是我的責任與義務。但我個人的能力很有限,希望我們的有關部門都能重視年輕人的教育問題。年輕人是祖國的未來,我們要努力把他們給搶過來!
微信公眾號開通之后,收到了許多網友的留言。很多人說:“張老師,我就宣你的幽默勁兒!”我不知道“宣”是什么意思,還以為他們是要宣傳我說話的風格。后來工作室的小伙伴們告訴我,“宣”就是喜歡的意思?,F在年輕人創(chuàng)造的很多詞兒,還是挺有意思的,老張也算是漲姿勢(“長知識”的諧音,指讓人長見識了)了!
現在大家覺得我說話幽默,我覺得這是對我很大的褒揚和認可。我并不算幽默,但我在努力學習。在我看來,幽默是一種最高的境界和修養(yǎng),外國學者雖然學富五車,但在重大的研討會上,哪怕主持人只給他五分鐘的發(fā)言時間,他也一定要利用其中的兩三分鐘來展示一下自己的幽默,這是學術實力的臨場展示。在中國,我們總是拿著發(fā)言稿在那里讀,盡管你字正腔圓、侃侃而談,卻不會有任何的反響,因為你沒有看著他們的眼睛講話,沒有讀懂他們的心意,不知道他們想聽什么、不想聽什么,你只是在自說自話。我講話、講課、發(fā)言從來不用一張紙片。當然,這并不是說我講得有多好,只是表明我個人的一種態(tài)度,講話需要互動,我必須看著我的聽眾來講,與他們的眼神形成互動。
作為專家,沒有必要在觀眾面前炫耀自己的專業(yè)知識有多么豐富。如果滿口都是專業(yè)術語,那只是在炫耀,而不是在普及。專家應該在自己的家里把那些枯燥無味的東西消化掉,然后用自己幽默的通俗易懂的語言來描述給大家聽。要會講故事,觀眾喜歡聽故事,在聽故事的過程中讓他們自己去領會你的高深精神和學術觀點。千萬不要講那些枯燥的東西,沒有人關心,人家也聽不懂。既然大家叫了你一聲專家,那這些大家想了解的事情,你得學會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讓大家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