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莉莉
摘要:音樂劇又被稱為歌舞劇,由西方歌劇逐漸演變而來,是一種集對白、歌曲、舞蹈及音樂為一體的戲劇表演,因其通俗易懂深受人們喜愛。而美聲元素能夠與音樂劇完美契合,為音樂劇提供了更多的歌唱形式,能清晰明了地表達出音樂劇中蘊含的情感,從而推動音樂劇的不斷發(fā)展。本文以《大教堂時代》為例,以美聲唱法為切入點進行分析,并探討了美聲唱法在音樂劇中的指導性作用。
關鍵詞:音樂劇演唱 美聲因素 《大教堂時代》
中圖分類號:J61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08-0052-02
一、音樂劇演唱與美聲唱法
(一)音樂劇概述
音樂劇產(chǎn)生于19世紀的英國,它是在輕歌劇和喜歌劇的基礎上發(fā)展和演變過來的一種歌劇表演形式,所以在其產(chǎn)生之初人們稱其為“音樂喜劇”,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才逐漸的稱它為“音樂劇”。音樂劇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各種不同風格的形式,表演形式也在不斷完善與發(fā)展,它將戲劇、歌曲、舞蹈等元素融合在一起,音樂通俗易懂,表達的情感細膩直接,體現(xiàn)出濃厚的喜劇色彩。在音樂劇演唱過程中也會借助像舞美技術這樣的高科技手段,從而帶給觀眾視覺和聽覺完美融合的享受效果。音樂劇中的“半整合音樂劇”類型是從西方歌劇演變發(fā)展而來,以唱段來講述劇情,它雖然具有高度藝術綜合性,但又與西方歌劇的舞臺表演樣式不同。音樂劇最初是歌劇中的“半整合”音樂劇類型,隨著時代變遷發(fā)展成為以“整合音樂劇”和“半整合音樂劇”為主要表演類型,“半整合音樂劇”的創(chuàng)作手法和結構形態(tài)仍然受到了歌劇的影響。
(二)美聲唱法概述
美聲唱法起源于17到18世紀的意大利,采用喉頭低發(fā)聲的唱法,從而產(chǎn)生飽滿、渾厚、清亮,甚至還帶著獨特金屬感的特別音色,讓發(fā)出的聲音靈巧動聽,柔中帶剛。這種歌劇唱法強調(diào)歌唱者的聲音收放自如、穩(wěn)定、靈巧、干凈,并且熟練掌握準確的聲樂技巧。
美聲唱法隨著歌劇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到如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它以自身科學的發(fā)聲原理,在不同風格體裁的作品中憑借華麗音色都能很好駕馭,被很多聲樂藝術家所推崇。美聲唱法是與歐洲歌劇時代同步發(fā)展的,它的審美標準與歌劇都是相匹配的,因此在當代美聲唱法仍然有鮮活的生命力。
(三)音樂劇與美聲唱法的聯(lián)系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美聲唱法又開始被音樂劇重視起來。在世界音樂劇、美國百老匯音樂劇、英國倫敦西區(qū)音樂劇,有很多優(yōu)秀的音樂劇演員自身都有非常深厚的美聲功底,借助美聲唱法能夠讓音樂劇演員更好地表達音樂劇所要表達的情感。同時通過美聲唱法所發(fā)出的聲音有很強的穿透力,能帶動觀眾與表演者有共鳴心理,更好的展現(xiàn)舞臺表演效果。在現(xiàn)代的音樂劇中出現(xiàn)了流行元素的唱法,雖然這種元素能更符合當下大眾的喜好,但流行元素卻無法替代美聲唱法的優(yōu)勢和地位。美聲唱法有獨特的聲線,唱法技巧靈活多變,并且聲音強有力,讓音樂劇的演唱更深入人心,讓人留下深刻印象。
一種事物的成熟,自它產(chǎn)生以來都是在不斷變化發(fā)展的。正如音樂劇是在歌劇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但又不同于歌劇,音樂劇的演唱是以美聲唱法為基礎,在支持共鳴、呼吸等方面,要求演唱者的聲音放松自然,音量不大,使用麥克風,注意氣息控制和聲音的強弱比較,以及借助麥克風在歌曲高潮時表現(xiàn)聲音的爆發(fā)力等都有借鑒流行音樂中的流行元素。
二、《大教堂時代》的美聲因素分析
(一)《大教堂時代》簡介
《大教堂時代》是法國作家雨果的經(jīng)典作品《巴黎圣母院》中的一部分,主要講述了女主角愛斯梅拉達與卡西莫多的凄美愛情以及她對生活始終保持的熱愛態(tài)度??ㄎ髂嗍菒鬯姑防_的愛慕者,但他在愛斯梅拉達經(jīng)受災難時卻無法救出她,反而在女主角死了以后永遠陪伴著她。這部作品一方面批判了西方教會利用光明的起誓詞作掩蓋,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作一些傷天害理的事情;另一方面它更突出了贊美追求真善美、自由以及真切情感的人文精神這一主題。法裔呂克·普拉蒙頓和意大利人李查德·科奇安蒂將它搬上了音樂劇舞臺上,在舞臺上,演唱者再現(xiàn)所飾演原著中人物的性格特征,運用抒情、真聲和氣聲烘托出凄涼悲憤的表演氣氛。在整個表演中,演唱者運用了美聲唱法,緩緩展現(xiàn)出整個音樂曲目。
(二)《大教堂時代》的美聲因素
《大教堂時代》是音樂劇的開場曲,由整個劇情的串聯(lián)人物葛林果演唱拉開序幕,歌唱者洪亮磁性的聲音在優(yōu)美的旋律伴奏下演繹出一種氣勢悲鴻的感受,旋律激昂,磅礴的氛圍下又讓人覺得悲涼,令人贊嘆不已。
這首曲子音域由小字組的g到小字二組的g有整整兩個八度,調(diào)性從一開始的c旋律小調(diào)變換成d旋律小調(diào),最后結束的時候又轉換成e旋律小調(diào),這是單二部曲調(diào)。葛林果一開始以舒緩的語氣歌唱,這部分歌曲為整個故事的背景做了個詳細的介紹??梢粤私獾?,葛林果在較低聲區(qū)運用氣聲和真聲交替演唱,娓娓道來整個劇情,這體現(xiàn)了音樂劇演唱中的“敘事性”演唱,演唱者使用胸聲共鳴的演唱方法,氣息穩(wěn)扎穩(wěn)打,吐字也非常清晰。在具有特性的淺唱段中,遇到小字二組c及其以上的音,演唱者就使用了鼻音進行演唱。到了副歌部分的時候,音階級進發(fā)生變化,音域也隨之升高,就可以發(fā)現(xiàn)演唱者運用頭腔共鳴的痕跡,演唱者采用美聲唱法中的腹式呼吸法,利用美聲逐漸過度,對真假聲進行“搭橋”,從而能夠輕松在高音和長音之間轉換。再看副歌部分中音調(diào)升高的部分,長音與高音都是在小字二組e上,改變了前面部分中低聲區(qū)真聲比例偏大的狀況,這時候演唱者再運用混合真假聲的方式,小字二組e、f、g的部分高音假聲占的比例更多些。然而憑借著美聲強勁有力的氣息,后咽壁上聲音、感覺就十分明顯,演唱者將音樂劇的力度和豐富的情感變化展現(xiàn)得十分透徹,動人心魄。
這首歌曲的演唱方式是開放式的,就像是演員用本聲唱流行歌曲,不過在演唱中的呼吸、聲音位置、真假音混合等都體現(xiàn)的是美聲唱法的基礎性技巧,這些在音樂劇演唱中都有充分展現(xiàn)、滲透。如通過真假音的混聲演唱,更能呈現(xiàn)出音樂劇角色演唱的戲劇性。
(三)將美聲因素融入音樂劇演唱中
音樂劇與歌劇使用美聲唱法不同,音樂劇中的音樂為了能夠準確表現(xiàn)主題和故事要多樣性變換,很多音樂劇采用的真聲演唱,將鄉(xiāng)村音樂、民歌、爵士樂等多種不同形式和風格的音樂融入在同一音樂劇中,能夠表達更寬廣的情感空間。依據(jù)劇情需要,音樂劇允許演員不必“字正腔圓”,甚至會為了劇情讓演唱者唱歪“字”,音樂劇的歌舞都是需要融入到背景、角色、劇情中。
首先是氣息與共鳴的把握及訓練。美聲唱法與其他唱法不同,它講究演唱者對氣息和共鳴的把握,要運用美聲唱法將音樂劇生動形象富有情感變化的表演出來,就要牢牢掌握對基本功的熟練。進行聲樂練習的時候,要穩(wěn)定氣息,并且要保證氣息的渾厚,如果演唱者的氣息不足,就不能將美聲因素應有的效果展現(xiàn)出來。同時,在練習的時候還需要注意氣息與共鳴的關系,通過各種訓練找到適合自己的美聲唱法,將自己的特色與美聲因素結合起來,從而達到音樂劇與美聲因素的融合。
其次是把握情感、節(jié)奏和語言。在音樂劇中非常重要的就是演唱者對情感的控制、節(jié)奏的把握、語言的掌握,這直接關系到音樂劇的表演效果。對情感的把握,需要演唱者身臨其境,對音樂劇投入真實的情感,自己深刻的了解音樂劇中的人物,用心去體會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和情感。只有在表演中將自己完全代入到角色中,才能切身體會到音樂劇所要表達的情感,從而完美控制表演的情感。另外要反復研讀歌譜,了解整個歌譜的走向和節(jié)奏,對歌譜能達到非常熟悉的地步?,F(xiàn)如今很多音樂劇的表演都是以非中文形式出現(xiàn),所以更要積極學習外語。
三、結語
音樂劇主要用歌唱的方式演繹其音樂藝術,它的歌唱具有多元性,有很多的演唱方法,其中美聲唱法算是很常用的一種方法。依據(jù)不同音樂劇的整體風格、人物特征和劇情會靈活使用多種唱法,這些不同的唱法都是為了服務于音樂劇中的劇情和人物,不僅不會使得音樂劇雜亂無章,反而更能塑造深刻的故事主題,這也是音樂劇的特色之一。同一音樂劇中雖然可以使用多種唱法,但美聲因素始終占據(jù)著主要地位,這不光是因為美聲因素與音樂劇契合度很高,還有美聲唱法作為一種最為基礎的唱法在不同風格體裁的作品中都能展現(xiàn)非常強的駕馭力和指導力,能更完美的展現(xiàn)音樂劇的豐富情感。
參考文獻:
[1]王蓓.音樂劇演唱中的美聲因素探析——以音樂劇《巴黎圣母院》中《大教堂時代》唱[J].音樂創(chuàng)作,2014,(03):127-129.
[2]劉濤.音樂劇演唱中的美聲因素探析——以音樂劇《巴黎圣母院》中《大教堂時代》唱腔為例[J].戲劇之家,2016,(0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