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岑 嶸
經濟學家梅拉和普雷斯科特曾提出一個問題:根據美國1889年到1978年間的數據,股票的年均真實回報率是7%,而國庫券的年均回報率是1%,這顯示風險資產和無風險資產兩者的風險溢價為6%,如此巨大的溢價是個謎——人們得要有多厭惡風險啊!
問題提出后,立刻引起了巨大的爭論,有些人認為根本不存在這么巨大的差異,這是統計失誤,有些人把這種溢價歸結為習慣,部分投資者就是愛買債券,不管股票市場的收益有多高。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德·泰勒和合作者貝納茨認為這壓根不是風險厭惡的問題,他們使用了“損失厭惡”來解釋這個問題。他們發(fā)現投資者關閉賬戶的頻率大約以13個月為一個周期,也就是說大多數人一年只評估一次他們的資產組合。
股票市場一年期的回報率起起伏伏,常有虧損,但從幾十年的跨度來看,它的收益遠遠超過債券,所以注重一年期回報率的投資者一旦發(fā)生年度虧損,他們就會關閉股票賬戶,而那些能觀察到數十年回報率的投資者則將資產大多投資于股票。
經濟學家也將這種行為稱為“短視的損失厭惡”,不管是專業(yè)人員還是缺乏經驗的投資者都會產生這樣的行為。短視的損失厭惡是“窄框架”(narrowframing)現象的一個特例,“窄框架”是指在評估投資前景時,人們往往將前景單獨評價,而不是將其看作全部組合的一部分。
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更能幫助我們理解這個概念。
我們在下雨天常常很難打到出租車——這看起來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下雨天打車的人多,車又開得慢,不過經濟學家還有新的看法。經濟學家凱莫勒在1997年研究使用了紐約出租車司機在1988年到1994年間總共1826個觀察值,這些數據不僅涉及不同司機,還包括同一司機在不同日子的數據,這些數據來自司機每天填寫的車程單,它對應著每個乘客上下車的時間以及打車費用。
凱莫勒發(fā)現,出租車司機同樣運用“窄框架”來做生意。他們常常以每天的收入作為單獨評價,當某天生意不好時,他們便會延長工作時間,直到賺到目標收入才收工,而某天比如因為下雨生意火爆,他們便會早早賺到目標收入,因此便心滿意足打道回府,結果使得市面上出租車更少,進一步加劇了下雨天打不到車的情況。
不過凱莫勒也發(fā)現,經驗豐富的老司機常常能跳出這個“窄框架”,在容易賺錢的時候盡量多賺錢。
在賭桌上,賭徒也常常使用“窄框架”來考慮輸贏,他們通常不會考慮這一周或這一月賺了多少錢,而是今天是賺了還是虧了。因此在賽馬場還有這么一個有趣現象,當日最后一場賽馬的冷門馬賠率通常會降低,這是因為那些輸錢的賭馬者會孤注一擲,都想押寶在冷門馬上,以期大賺一票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