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曉希
最近一次踏進雙龍巷,是去年夏天。
那一天是姥姥離開這個世界的第二天。姥姥臨走的那一刻,我用手機拍下了我們手拉著手的畫面,當(dāng)時她的指尖已經(jīng)發(fā)紫。她走后,我并沒有幫著家人料理后事,而是一個人來到雙龍巷,因為我聽說,那里的人們差不多都已搬走,雙龍巷很快就將被打造成新的城市景觀。
我知道,雙龍巷也將離我而去,人們厭棄破敗、垂垂老矣的舊物,但我仍想再看它一眼。
幸運的是,當(dāng)再次走進雙龍巷,我仍能看到遺落在幾乎被掏空的舊房子里的破沙發(fā),上面仿佛仍然坐著我曾經(jīng)熟悉的人,他們抽著煙,沉默不語;我也看到了不諳世事的葡萄藤,依舊討好般地努力結(jié)出翠綠的果實,它們不知道,這次,將不再有人將它們的果實摘下。
物為誰留?花為誰開?很快,舊家具將被全部清理,葡萄藤也會被連根拔起,而我擔(dān)心的,是記憶行將消逝。
于是,我用力地抓拍殘存的院落、凌亂的電線和此時還開放著的花朵。我知道,一切終將離去,但我總得留下點兒什么,就像我明明知道親人已逝,但仍想定格那最后的一瞬間。
一
2005年,《紐約時報》曾發(fā)表了著名專欄作家克里斯托夫的一篇文章《從開封到紐約—輝煌如過眼云煙》。在這篇文章里,作者寫道:“開封,一座坐落在泥沙淤積的黃河古道上、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是公元1000年的‘世界之都’……今日的開封,骯臟又貧窮,它不是省會城市,甚至連小型機場都沒有。”
這篇報道刺激了世世代代扎根于這座城市的開封人。于是,有那么多對開封懷著深厚情感的家鄉(xiāng)人,期盼著沉寂了800余年的開封在新一輪的都市景觀建設(shè)中迎接屬于這座城市的復(fù)興。在這個復(fù)興的過程里,生長、生活在開封的文人們,同在這片土地上不遺余力地進行施工的城市建設(shè)者們一樣,不斷地試圖挖掘掩藏在今日開封背后的那段歷史,或者說是那段榮耀的歷史,并賦予其可供當(dāng)下解讀的嶄新意義,向世界宣告“夷門自古帝王州”。
從上海世博會期間,動態(tài)版的《清明上河圖》亮相中國館,到有學(xué)者將寫于南宋的《東京夢華錄》在學(xué)術(shù)層面上提升為帶有創(chuàng)傷記憶意味的“夢華體”敘事;從張長弓的《鼓子曲言》以深入民間的姿態(tài)講述開封,到張一弓以長篇小說《遠(yuǎn)去的驛站》完成與父輩之間有關(guān)“開封書寫”的對話;再到2008年開封女作家孫彤憑借《城市空空如也》榮獲臺灣地區(qū)“聯(lián)合文學(xué)小說新人獎”,開封這座古城一再被推上新世界的前臺。
特別是在《城市空空如也》這部小說里,孫彤將開封的古城屬性與文本的現(xiàn)代敘事特色相結(jié)合,成就了形式與內(nèi)容兩方面的“開封書寫”,小說中隨處可見這樣的鋪陳:“這座城墻的獨特之處在于,城墻下還是城墻,被黃河水淹沒后,深埋的城市和在它上面崛起的城市,地理位置分毫不差,城市摞著城市,城墻摞著城墻,也許尸骨摞著尸骨??脊湃藛T挖掘發(fā)現(xiàn),地上是殘存的明清城墻,地下就是宋代城墻,直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城墻,一代一代,層次分明,像翻動的書頁?!?/p>
無論如何,歷史是無法埋葬的,就如往事無法掩藏。
這種“他者”視角的講述,干預(yù)性地將客觀介紹與作者的情感融會貫通。在這里,鋪陳之處皆為雙關(guān)語境,轉(zhuǎn)喻之間,道不盡的是對古城沉浮的個人情感投射,而難以掩藏的卻不僅僅是與故事相關(guān)的“城市”,更有身為開封人的驕傲和憧憬。
的確,大多數(shù)開封人都在做著同樣的事情,他們對一代繁華煙消云散后的今日之城予以悉心重構(gòu),這種重構(gòu)多少含有對當(dāng)下自我價值的想象性撫慰。然而,殊不知,千年“華胥之夢”并不只是汴梁的命運,它更是所有城市的命運。正如董啟章在以《東京夢華錄》為藍(lán)本創(chuàng)作的香港《夢華錄》中寫道:“‘夢華’二字,應(yīng)是世界上所有曾經(jīng)光輝一時的城市的終極歸結(jié)。夢之必破,華之必衰,似是千古不變的定律?!笨墒?,“當(dāng)時間在寫作中成為永恒的運動,過去與未來即成就于當(dāng)下。夢未必虛,華未必墮,一切經(jīng)驗,一切存在,一經(jīng)集之、錄之、志之,就可以脫離單一的時空,成為無限衍生和延伸的世界”。
因此,在我心中,開封有待復(fù)興,但這種復(fù)興絕不是所謂拆解現(xiàn)有的世界,并為之砌上刻意造作的紅墻綠瓦。開封很好,一直很好。我們不必嘆息逝去的點滴,因為,夢必破,華必衰,沒有哪座城市能夠逃脫這種宿命。然而,我們必須要善待眼前的一切,這不單是指為人熟知的清明上河園、龍亭、鐵塔、包公祠和開封府,更是指那些融入了開封人生命體驗的一街、一物、一剎那。
二
張一弓的長篇小說《遠(yuǎn)去的驛站》卷首中寫“胡同里的開封”,敘述的故事雖發(fā)生在開封,可這座古城的“圣地”大多缺席。
事實上,一座城市對人的吸引力,絕不在它擁有幾個5A級景點。哪怕是張一弓這樣的文化名人,他的“開封書寫”,也不過是寫了幾個與之生命有交集的地名而已。作為一個離家多年的游子,我多么不希望看到憑空多出的七盛角景區(qū),因為它取代了我年少時每日穿梭其間的文化新村;我多么不希望看到拔地而起的新瑪特購物中心,因為它將我記憶里的新街口夷為平地。
今天,我自然領(lǐng)略不到“花間粉蝶雙雙,枝上黃鸝兩兩。踏青士女紛紛至,賞玩游人對對來”的金明池,也無緣親見“百般美味珍饈味,四面欄桿彩畫檐”的樊樓。但我始終記得新街口68號老院子里的每一間屋子和二樓天臺上的絲瓜架,我記得第一次獨自去買饅頭的家廟街,我記得西角樓下總躺著一個拾荒者……
猶記得,開封有條雙龍巷,那里有我的幼兒園,有我的小學(xué)。我記得,剛進入小學(xué)不到一星期,放學(xué)后我就得自己回到我媽單位。初秋,雙龍巷的小路邊開著喇叭花,我邊走邊把它們摘下來,每隔幾戶,就在人家的窗臺上插上幾朵,這樣,我就不會在這條有著那么多岔路的巷子里迷路。而這一走,就是六年。六年里,偶爾遇上暴雨,同學(xué)的媽媽就會順道把我送到我媽單位。我坐在同學(xué)媽媽的自行車后座上,在那時感覺寬松無比的雨衣里,和小伙伴悄悄打鬧著,看被雨水洗刷的雙龍巷在車輪濺起的水花里一點點向后退去。偶爾考試成績不好,我就會去平日里總?cè)サ男〕缘辏尷习迕俺湮覌屧谖揖碜由虾炞帧?/p>
雙龍巷里的小商販幾乎都認(rèn)識我這個放學(xué)后喜歡閑逛的小“吃貨”。那時候,我以為巷口那家賣胡辣湯的永遠(yuǎn)都會在,第八中學(xué)門口賣文具的永遠(yuǎn)都會在,糖酒公司門口賣蝦仁酥糖的永遠(yuǎn)都會在,即便是在某個角落打火燒的、賣冰赤豆的、修自行車的也永遠(yuǎn)都會在,而我也不會離開……直到今天,當(dāng)離開雙龍巷多年的我再次回到那里,人非,物非,緊接著,我對這座城市的記憶也模糊了。
三
早就想寫一寫我的開封,但我竟很難像大多數(shù)開封人一樣驕傲地介紹自己的家鄉(xiāng)。我也看過余秋雨筆下的開封,看過王德威、陳平原筆下的開封,然而,那都不是我的開封。也許正是因為開封城早已不是歷史上的那個汴京城,我們無法追蹤到它曾經(jīng)的存在,無法憑吊它千百年前的容顏,所以,外地人眼中的所謂“汴梁八景”,抑或久負(fù)盛名的某個所在,在我看來,皆因有人、有情才值得記述。
如今,我們?yōu)榱舜蛟烊珖糜纬鞘?,不得已要將幾代人生活的城市土崩瓦解,只為模擬出一個并不確定的意象。我不知道這能為開封城平添幾分姿色,但于我而言,那終歸不是我的家鄉(xiāng)。當(dāng)生于開封、長于開封的我們一個個離開故土,我們?nèi)詿o法忘懷曾經(jīng)熟悉的一磚一瓦。
這些年,隨著開封的文宣工作日益發(fā)展,開封的形象逐漸立體起來,除了小說、學(xué)術(shù)著作中的書寫,就連《一地雞毛》《孔雀》《一句頂一萬句》等電影里也不乏開封的身影,但比起北京、上海,“開封敘事”畢竟還是少得多,因為開封只不過是開封,一個連小型機場都沒有的四線小城。但它依然使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怡然自樂,也令無數(shù)離開的人們無限留戀。所以,我才想以開封人的名義,對開封說點兒什么:我寫你,并不想得到任何嘉賞,我只是做著我想做的事情。我希望開封就是開封,開封并不需要和別的城市一樣。以后,無論是自己想念,還是向別人介紹,我還是會深情款款地將開封描繪—那里有我的親人,有我的朋友,那里有許多有故事的地方,那里有新街口,那里還有一條雙龍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