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獻路,婁 寅,陳增紅,曹東升
嬰幼兒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s, IHs)是嬰幼兒時期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全世界范圍內的發(fā)病率高達4%~10%[1]。2008年,Léauté-Labrèze et al[2]發(fā)現普萘洛爾(Propranolol, PRN)可對IHs產生治療效果。時至今日,PRN已漸漸替代激素成為治療IHs的一線藥物。同樣在2008年,血管瘤干細胞(hemangioma stem cells, HemSCs)被Khan et al[3]首次報道,并在裸鼠上重建了獨特的IHs演變過程,提示HemSCs可能是IHs的來源細胞。近年來,關于PRN治療IHs的研究大多數是圍繞HemSCs開展的,取得了一些成果[4-5],但是對于其治療機制尚無突破性進展。IHs的自然發(fā)展最終是以纖維脂肪組織出現代替增生的血管組織為特征性表現的,臨床上也發(fā)現,使用PRN治療IHs數月后再次行手術切除的患兒,術中切除的瘤體組織表淺面呈現IHs特征性的鮮紅色圓形凸起,但深部會有大量脂肪組織存在,與消退階段出現大量脂肪細胞的特征相似,但時間進程上卻大大提前。由此推測,PRN可能是通過影響HemSCs向脂肪細胞分化從而治療血管瘤的。該研究通過對HemSCs進行體外提取與培養(yǎng),檢測PRN干預HemSCs時脂化相關因子的變化,旨在為IHs的治療提供新的思路與方法。
1.1血管瘤標本經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征得患兒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后,收集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整形外科手術切取的未進行任何治療的增殖期血管瘤新鮮標本,共2例,經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病理科確診為增殖期血管瘤。HemSCs的獲取依據Khan et al[3]的方法,從增生期血管瘤組織中分離并培養(yǎng),取第4~10 代血管瘤干細胞進行實驗。
1.2主要試劑與儀器MS分選柱、CD133免疫磁珠試劑盒(德國Miltenyi公司);DMEM培養(yǎng)基、胎牛血清(FBS)(美國Hyclone公司);鹽酸普萘洛爾(美國Sigma公司);鼠抗人CD31、CD90、CD105抗體(美國Biolegend公司);胎兒骨髓間質干細胞成脂誘導分化培養(yǎng)基試劑盒、油紅O染色試劑盒(廣州賽業(yè)生物科技公司);Real Time PCR試劑盒(日本TaKaRa公司);脂肪分化指標的一抗(C /EBPα、C /EBPβ、PPARγ)(武漢博士德生物公司);光學顯微鏡(日本Olympus公司);流式細胞儀(美國Beckman公司);Real Time PCR儀(美國ABI公司)。
1.3血管瘤干細胞的分選與培養(yǎng)手術切取新鮮增殖期血管瘤組織,立即浸入4 ℃的DMEM/20%胎牛血清(FBS)+1%青霉素-鏈霉素(PS)的培養(yǎng)基中,然后迅速送到實驗室。大量的PBS沖洗標本后,剪除皮膚、脂肪、血凝塊及其他非瘤體組織,并留取明確的血管瘤組織。將未經處理的血管瘤組織用剪刀切碎成小組織塊,浸入0.2%膠原酶中,37 ℃水浴箱中消化約1.5~2 h,棄上清液,DMEM重懸,通過100 μm的細胞濾網過濾后獲得單細胞懸液。加入CD133磁珠,4 ℃避光孵育30 min,PBS清洗,棄上清液,重懸后,流入分選柱,通過CD133標記的免疫磁珠技術提純CD133(+)HemSCs,收集細胞,然后培養(yǎng)于EGM-2/20%FBS+ 1%PS培養(yǎng)基中。通過細胞計數法計算HemSCs提取率[6]。培養(yǎng)48 h后,更換培養(yǎng)液,去除漂浮的細胞和未標記的磁珠。當原代細胞匯合成片鋪滿培養(yǎng)瓶時,用胰蛋白酶消化技術培養(yǎng)HemSCs并在體外傳代培養(yǎng)。第4~10代HemSCs用于實驗研究。
1.4形態(tài)學觀察通過倒置顯微鏡,觀察HemSCs接種在96孔培養(yǎng)板上24 h和48 h后細胞的形態(tài)。隨著細胞代數的增加,可以觀察到HemSCs的形態(tài)學的改變。
1.5流式細胞術鑒定血管瘤干細胞使用PE小鼠抗人CD31、CD90、CD105抗體進行檢測。收集第3代HemSCs,細胞濃度調整為1×107個/ml。離心管為對照,CD31、CD90、CD105,加入500 μl細胞懸液,后加入5 μl相應抗體,4 ℃避光孵育30 min。清洗細胞2次后加入600 μl PBS,然后通過流式細胞術進行上機檢測。Cytomics CXP軟件分析數據。
1.6油紅O染色檢測HemSCs的成脂轉化收集對數生長期的HemSCs,調整HemSCs濃度為1×105個/ml,接種于6孔板中。隔天換液待HemSCs生長到90%融合,用培養(yǎng)基A液即誘導培養(yǎng)基將PRN稀釋成不同濃度(50 μmol/L、100 μmol/L),替換原培養(yǎng)液,對照組加入培養(yǎng)基A液,實驗組加入不同濃度的PRN溶液,3 d后更換為培養(yǎng)基B液即基礎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24 h后更換培養(yǎng)基A液繼續(xù)誘導。培養(yǎng)基A液和B液交替培養(yǎng)至脂滴變得足夠大而圓后,PBS沖洗,4%中性甲醛溶液固定30 min后,再次PBS沖洗,加入1 ml油紅O染料工作液30 min,棄去油紅O染液,用PBS沖洗后顯微鏡下觀察細胞成脂染色效果并拍照。
1.7RealTimePCR法檢測HemSCs脂肪分化的相關指標提前染毒HemSCs(對照組和實驗組,實驗組:50 μmol/L、100 μmol/L PRN溶液),用TRIzol溶液提取RNA。將提取的總RNA,反轉錄試劑盒,RNase Free dH2O置于冰上,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反轉錄為cRNA。在Pubmed上選擇Gene數據庫搜索相關基因,以人ACTB 內參引物(NO. B661102)作為內參照,PCR引物序列見表1。以cDNA 鏈為模板進行PCR 反應,進行兩步法PCR擴增標準程序:95 ℃預變性30 s;95 ℃ 5 s、60 ℃ 34 s,擴增40個循環(huán)。反應結束后,確認Real Time PCR的擴增曲線和融解曲線,分析結果。
表1 PCR使用引物列表
1.8Westernblot法檢測HemSCs脂肪分化的相關指標提前染毒HemSCs(對照組和實驗組,實驗組:50 μmol/L、100 μmol/L PRN溶液),RIPA裂解液裂解并提取蛋白質,BCA法蛋白定量后,SDS-PAGE電泳分離,電泳條件:60 V、30 min;120 V、1.5 h。電泳結束后,將蛋白轉移至PVDF 膜上,5%脫脂牛奶封閉1~4 h,TBST洗膜3次,每次10 min,一抗室溫孵育1~3 h,TBST洗膜3次,每次10 min,加入二抗,室溫孵育1~3 h,TBST洗膜3次,每次10 min,化學發(fā)光,顯影。
1.9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分析,組間顯著差異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HemSCs的提取率使用CD133免疫磁珠分離技術,從嬰幼兒增殖期血管瘤標本中分離出HemSCs,運用細胞計數法計算HemSCs提取率分別為0.27%和0.18%(樣品1和2),平均約0.36%。
2.2HemSCs的形態(tài)觀察HemSCs接種在96孔板中,顯微鏡下觀察細胞形態(tài),顯示細胞呈圓形,同時可看到許多圓形透亮的未標記CD133的免疫磁珠。24 h后再次觀察,顯示圓形細胞開始變成橢圓形,長條形,形狀多樣且不規(guī)則(圖1A)。48 h后,不規(guī)則形狀的細胞已經變成長梭形擴散于孔板中(圖1B),同時可看到許多圓形透亮的未標記CD133的免疫磁珠和大量未貼壁的死細胞。形態(tài)學觀察表明,HemSCs的形態(tài)呈長梭形,類似于間充質干細胞的形態(tài)。其中第4代HemSCs細胞排列呈螺旋形漩渦狀排列(圖1C)。隨著代數的增加,HemSCs的形態(tài)從長主軸變?yōu)槿切危倪呅魏筒灰?guī)則形狀。第8代HemSCs仍然具有強大的增殖和集落形成能力(圖1D)。
2.3流式細胞術檢測細胞表型流式細胞術結果表明提取的細胞高度表達CD90(98.8%)和CD105(97.8%),但不表達CD31(0.7%)(圖2),符合HemSCs的細胞表型。
2.4HemSCs的成脂誘導和油紅O染色油紅染色顯示,HemSCs在脂肪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12~15 d后,細胞質內有許多紅色脂滴形成。對照組的紅色脂滴數較實驗組少,且體積偏小,像花環(huán)一樣圍繞著細胞核一圈。而實驗組細胞質內的紅色脂滴像葡萄串樣聚集在一起,形狀更圓更大(圖3)。且隨著PRN濃度的上升,100 μmol/L組較50 μmol/L組細胞質內紅色脂滴數量有增加趨勢(圖3B、3C)。另外還觀察到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HemSCs的數目和密度有減少趨勢(圖3A、3C)。
圖1 血管瘤干細胞形態(tài)觀察 SP×100
圖2 流式細胞術檢測血管瘤干細胞表型
圖3 血管瘤干細胞的成脂誘導和油紅O染色 SP×200
圖4 Real Time PCR檢測各組C /EBPα、PPARγ和C /EBPβ表達情況
圖5 Western blot法檢測各組C /EBPα、PPARγ和C /EBPβ的表達情況
2.5RealTimePCR法檢測HemSCs脂肪分化的相關指標C /EBPα指標在50 μmol/L PRN溶液干預后,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是在100 μmol/L PRN溶液干預后,與對照組相比RNA水平上升,是對照組的3.2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PARγ和C/EBPβ指標經50 μmol/L和100 μmol/L PRN溶液干預后,與對照組相比RNA水平都顯著上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圖4)。
2.6Westernblot法檢測HemSCs脂肪分化的相關指標HemSCs經不同濃度PRN溶液干預后,Western blot法檢測HemSCs脂肪分化相關指標蛋白表達水平改變趨勢與Real Time PCR法檢測HemSCs脂肪分化相關指標RNA水平變化相一致(圖5)。
IHs是兒童時期最常見的良性血管腫瘤,由紊亂的血管和不成熟的血管細胞組成。2008年PRN治療血管瘤被發(fā)現,經過近十年的大量研究,PRN已經代替激素成為治療IHs的突破性治療方法。但是關于其治療機制仍然不清楚。在此之后,HemSCs被Khan et al[3]從血管瘤瘤體組織中成功分離,并重建了獨特的IHs演變過程,學者們才把目光集中到HemSCs的研究上來。Boye et al[7]認為血管瘤是HemSCs分化為內皮細胞的表型而形成。
IHs的生物過程復雜,有自行消退的特點,通常表現為3個不同的階段,即增殖階段、消退階段以及消退完成階段[8]。消退完成時,其特征性表現是纖維脂肪組織包繞塌陷的血管結構,這些獨特的生理特點明顯區(qū)別于血管畸形。Khan et al[3]在進行HemSCs研究時也發(fā)現,HemSCs在消退期會分化為脂肪細胞。脂化通常與C/EBPα、C/EBPβ以及PPARγ這3種因子相關。當特定細胞接收到脂肪轉化相關信號后,轉錄因子C/EBPβ表達增加,誘導C/EBPα和PPARγ上調,促進與脂肪形成有關的基因表達增加,加速脂化過程。
本研究中,參考Khan et al[3]的HemSCs分選培養(yǎng)方法,并稍作修改,使膠原酶的消化時間從30 min延長至1.5~2 h,目的是為了提高單細胞懸液的質量,進而提高HemSCs的提取產率。而后采用流式細胞術檢測其細胞表型,細胞高度表達干細胞標志物CD90和CD105,但不表達血管瘤內皮細胞標志物CD31,證實培養(yǎng)的細胞為HemSCs。HemSCs經成脂誘導分化培養(yǎng)基作用后,油紅染色顯示細胞質內有許多紅色脂滴形成,并且實驗組內的紅色脂滴與對照組相比數量多且形狀更大更圓,證實HemSCs有向脂肪細胞分化的潛能,并且PRN干預后,加速了HemSCs的脂化。隨后用Real Time 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檢測不同濃度PRN溶液干預下HemSCs脂化相關指標的變化,結果顯示PPARγ和C/EBPβ指標經50 μmol/L和100 μmol/L PRN溶液干預后,與對照組相比RNA及蛋白水平都顯著上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C /EBPα指標在50 μmol/L和100 μmol/L PRN溶液干預后,與對照組相比,趨勢不一致。雖然C /EBPα在50 μmol/L PRN溶液干預下相比于對照組RNA水平有所下降,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C /EBPα在100 μmol/L PRN溶液干預后,與對照組相比RNA水平上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這些結果與成脂誘導分化后油紅O染色結果相一致,從側面驗證了實驗的假設。
IHs的發(fā)生在臨床上很常見,不僅給患兒帶來了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的痛苦,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此次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揭示PRN治療IHs的機制,也將為臨床上更好的運用PRN治療血管瘤提供理論新依據。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