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妍妍
基層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文化事業(yè)的基礎。為覆蓋城鄉(xiāng)、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夯實基礎,2014年佛山市委市政府印發(fā)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實施方案和指導性意見,對全市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主要內容和標準提出具體的指標要求,并通過試點先行、列入考核、評選典型、打造品牌等方式強力推動,形成因地制宜、規(guī)范標準、特色鮮明的“佛山實踐”。
2015年,全市共確定試點行政村(社區(qū))124個,其中禪城區(qū)43個、南海區(qū)50個、順德區(qū)20個、高明區(qū)6個、三水區(qū)5個。截至2017年底,全市732個村(社區(qū))全部建有集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體育健身等功能于一體的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提前完成市委市政府的規(guī)劃。
“4+X”是佛山市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設施配置的基本規(guī)范?!?”是指設有一個綜合文化活動室、一個戶外文體廣場、一個圖書室(農家書屋或社區(qū)書屋)、一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務網點(或公共電子閱覽室)?!癤”是指各地因地制宜,設置戲臺、宣傳櫥窗、閱報欄(或電子閱報屏)、健身室、展覽室、培訓室、排練室等,鼓勵結合古村落活化、綠道建設和城市升級改造等,將文體廣場拓展、提升為文化公園。以禪城區(qū)為例,其實現“4+X”的方式是“五室并建”,即將農家(社區(qū))書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公共電子閱覽室、數字農家(社區(qū))書屋、未成年人綠色上網場所進行合并,全區(qū)統(tǒng)一平臺管理和統(tǒng)一技術支持,2017年啟用“數字農家書屋”網站平臺。
以公共文化供給改革為出發(fā)點,著力于供給內容的創(chuàng)新。佛山市創(chuàng)新性地搭建了以全市建設標準為根基,以各區(qū)結合實際制定的基本服務目錄為主干,村(社區(qū))在保證基本服務的前提下提供的分眾化特色文化服務為枝葉的樹狀內容供給體系。2016年,佛山市在總結前期試點經驗的基礎上,發(fā)布《佛山市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標準》,相關標準共24項,涵蓋場地選址、服務功能、設施和器材配置、場館開放、圖書報刊、電影放映、文體演出、文藝培訓、免費上網、隊伍建設、標識設置等方面。各區(qū)根據自身實際和人民群眾文化需求,制定基本服務目錄,提供分眾化特色文化服務。
建立多元互動供給機制,根據群眾點單需求,動態(tài)地調整更新供給內容。以高明區(qū)為例,其做法為:構建樞紐,通過公益培訓“種出資源”、文聯建設“培育資源”和網格樞紐“聚集資源”,鼓勵引導人民群眾充分發(fā)揮自我創(chuàng)造、自我服務的能力,然后統(tǒng)籌資源,編制公共文化服務菜單;立足基層,通過深入基層調研、線上征集意見,暢通渠道,打通信息傳導“最后一公里”,激活基層“文化細胞”;創(chuàng)新精準鋪排一線、融合本地特色、眾籌定制服務等數字化服務方式,讓群眾在家門口享受文化大餐;創(chuàng)新驅動,建立和完善長效循環(huán)互動機制。
圖1 佛山市高明區(qū)多元互動式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圖
一是自行管理,依托文體專干、文體協(xié)管員、文化志愿者等進行管理,采用項目資助、志愿互助等方式,培育和孵化社會組織開展項目運作。二是政府購買服務,通過購買社會組織服務進行管理運行,引入社工人才開展服務,形成以社區(qū)黨組織為主導、以社會組織為運作主體、以社工人才為主要服務力量的“三社聯動”機制。三是委托管理,委托當地文藝協(xié)會、團隊代為管理,為人民群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
立足于供給側改革,以群眾文化需求為導向,搭建村(社區(qū))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需對接和雙向互動平臺,增強了惠民實效。高明區(qū)自2016年施行互動式公共文化服務以來,人民群眾共“點單”300余次,服務供給落實率達100%,各類“菜單式”文化活動惠及人民群眾20萬人次,約占全區(qū)總人口46%;各類文化場館到館人數突破74萬人次,增長約18%。
各地村(社區(qū))綜合文化中心針對不同群體的需求,結合本地文化特色,提供特色文化服務,供群眾自主選擇。目前高明區(qū)可供選擇的文化服務共四類58項,其中展覽演出類33項、公益培訓類八項、專題講座類八項和圖書閱讀類九項。南海區(qū)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設立了特長分享平臺,提供文化志愿服務、社區(qū)培訓服務、便民服務、社工服務、養(yǎng)老托管服務及其他符合人民群眾需求的特色文化服務,滿足了人民群眾多樣化文化需求。
將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作為孵化基地和聯接樞紐,鼓勵和支持人民群眾興辦各類文體團隊,自己動手開展文體活動,在場地、設備、業(yè)務輔導、團隊管理等方面給予扶助,對私伙局、廣場舞等群眾文體活動進行引導,重點扶持粵曲、龍舟、龍獅類文體團隊,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形成了“一區(qū)一品牌”“一鎮(zhèn)一特色”“一村(社區(qū))一名片”的亮點活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