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心
玩具店里,5歲的濤濤拿起一把帶塑料子彈的槍看著媽媽。媽媽看懂了他的意思,反問道:“如果子彈打在小朋友身上,會怎樣呢?”濤濤放下子彈槍,又拿起了一把水槍,媽媽說:“現(xiàn)在是冬天,不方便玩兒水,要等半年才能玩兒這把槍?!?/p>
濤濤正灰心,媽媽反問他:“有沒有一把槍,不會傷到人,也不受天氣的限制呢?”濤濤在柜臺前轉來轉去,終于找到了一把電子沖鋒槍。“媽媽,我找到了!”他舉起槍興奮道:“你看這把槍,一按就發(fā)出‘突突突的聲音,可以代替子彈!”一旁的導購連連稱贊:“小朋友,你真懂事!”濤濤媽微微一笑,不禁感慨,濤濤能夠一板一眼地思考問題,做事有理有據(jù),都是邏輯思維訓練的功勞!
并不陌生的邏輯思維
濤濤媽讀過很多育兒的書。以前,她以為邏輯思維要到上學時才會用到,但當她得知了邏輯思維的起源,立刻改變了想法。
大約在2500年前,蘇格拉底坐在廣場上不停地提出問題,引發(fā)人們深思。正是這樣的循環(huán)提問,并對問題的答案進行推斷,找出各種復雜現(xiàn)象背后的關鍵問題,才有了邏輯推理這個學科。所以說,邏輯并不神秘,而是幫助我們判斷“常識”中的對與錯,并且揭開生活中很多貌似有理、實際很荒謬的說法背后的真相。
由此可見,邏輯思維是沒有年齡限制的,只要有想法的存在,就有自己內在的邏輯。只不過,孩子的邏輯思維尚處于萌芽狀態(tài),既不成熟也不系統(tǒng),需要大人的引導。
記得濤濤從3歲開始,就變成了“十萬個為什么”先生。有一些問題很好解答,比如“天為什么會下雨?”“汽車為什么跑得比自行車快?”但是,還有很多問題屬于他獨立的思考。冬天時,濤濤看到人們戴著帽子和口罩,只露出一雙眼睛,就會問:“媽媽,眼睛不怕冷嗎?”
媽媽沒想到濤濤會這么問,答道:“如果把眼睛也遮住,小朋友們怎么走路呢?”很顯然,濤濤對這個答案不太滿意,他繼續(xù)問:“冬天把手露在外面,會疼的!可是眼睛露在外面就沒事?”媽媽掏出手機查詢了一下,才找到答案:原來,人的眼睛沒有冷熱感受器,既不怕冷也不怕熱。媽媽把答案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轉化給濤濤,他心滿意足地走開了。
一件小事,讓媽媽從濤濤身上找到了邏輯思維的剪影,她開始注意到濤濤思維中這個獨特的部分。孩子既然懂了簡單的推理,就證明他有接受的能力。于是,媽媽按照書上的指導,用心地幫助濤濤設計了很多邏輯啟蒙游戲。
邏輯思維,是幫助我們認識生活的
周末,媽媽把晾曬的衣服收起來。在幾件半袖中,摻雜了一條短褲,她靈機一動,問濤濤:“這幾件衣服里,哪件和別的不一樣?”
濤濤看了半天,挑出一件半袖。雖然和預想的答案不一樣,媽媽還是耐心地問:“你是怎么想的呢?”
濤濤說:“這個是小孩子的衣服,其他的都是大人的!”
媽媽恍然大悟,原來,歸納和類比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澳鞘O碌哪?,還有哪一件和別的不一樣?”這回,濤濤犯難了。媽媽啟發(fā)他:“這些衣服,都是穿在哪里的?”
有了這個線索,濤濤把每件衣服都看了一遍,指著短褲說:“其他的,都是穿身上的!這個是套在腿上的!”隨后,媽媽又用不同的衣服試了幾次,讓濤濤根據(jù)衣服的大小、顏色和功能分類。慢慢地,濤濤學會了根據(jù)某一個標準,將不同的物品進行歸類。他把這樣的測試當作游戲,每次媽媽收拾衣服時,都過來幫忙。
為了進一步鍛煉濤濤,媽媽讓他自己收拾玩具。濤濤把所有的槍放在客廳的綠盒子里,又把所有的戲水玩具放到衛(wèi)生間的架子上,但唯一的一把水槍,濤濤找不到歸屬。遇到這個問題,證明孩子從一個維度的歸類,拓展到了多重維度。于是,母子倆商量:“如果水槍是濕的,就必須放回衛(wèi)生間。干爽的水槍,放在哪里都可以!”
學會了歸類,媽媽開始鍛煉濤濤的類比能力,也就是從已知的內容推導出未知。媽媽用穿珠子的玩具,鍛煉濤濤的推理。她先穿一顆紅色,再串一顆黃色,反復幾次后,讓濤濤接著穿。濤濤從媽媽串好的珠子里找到規(guī)律,把游戲繼續(xù)下去。接下來,媽媽開始嘗試不同的間隔,比如一顆紅色的,一顆黃色的,一顆綠色的,或者每兩顆紅色的中間有3顆綠色的。通過練習,濤濤能熟練地找到線索,解決了問題。媽媽忽然想到自己學習的理科知識,貌似都是根據(jù)已知的公式求解答案。原來這種能力,都能從生活中得到鍛煉。
邏輯思維,是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
在接觸邏輯思維訓練之前,濤濤媽以為邏輯是枯燥乏味的?,F(xiàn)在,她完全改變了自己的想法。很多時候,邏輯思維是一種發(fā)散性的提問,沒有固定的答案,卻能夠鍛煉孩子的思維能力。
開車送濤濤去幼兒園時,媽媽會想一個有趣的問題,聽一下他的想法:
“住在沙漠里,我們最需要什么呢?”
“你覺得做廚師好,還是做司機好呢?這兩種職業(yè)的特點是什么呢?”
“如果世界上所有的圓形都消失了,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
一個個問題的積累,就形成了創(chuàng)造性思維。濤濤根據(jù)自己的經驗,把各種條件組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新的答案,這是一種很好的鍛煉。
有時候,借助一些小玩具或工具,也可以開發(fā)出鍛煉思維的好游戲。一天臨睡前,濤濤發(fā)現(xiàn)在床頭燈的映照下,自己的影子變來變去。他反復做了幾個動作驗證這些變化。媽媽看見了,找出手電,和兒子玩兒起游戲。
媽媽把手電放在濤濤左面,他發(fā)現(xiàn)右面有一個長長的影子。媽媽用手電從右面照,他發(fā)現(xiàn)影子在左面。于是,媽媽試著問濤濤:“如果媽媽從上面照,影子會出現(xiàn)在哪里?”濤濤猜了幾個方向,都不對,媽媽試著照了一下,讓濤濤尋找答案。幾次之后,濤濤發(fā)現(xiàn)了影子的規(guī)律:“媽媽,你把手電拿遠一點兒,我要看長長的影子!”
后來,母子倆用這種科學現(xiàn)象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夏天,濤濤中午就吵著出去玩,媽媽會說:“等我們的影子變得長長的時候,再出去好不好?”濤濤明白媽媽的意思,試著商量:“那我們早晨和晚上都出去玩兒行嗎?早晚的影子都很長!”媽媽被濤濤的機智小心思打動,笑著答應。
有時候,遇到生活中難以解決的問題,媽媽也教濤濤用邏輯思維來做出判斷。濤濤很喜歡吃糖,媽媽對他說:“吃糖有好處也有壞處,你能幫我想一想嗎?”幾分鐘后,兩個人一起總結出了幾點好處:濤濤覺得好吃,吃了會開心,糖果的味道很香。當然,濤濤也想到了吃糖的壞處:對牙齒不好,光吃糖不運動會發(fā)胖,吃太多甜食對身體不好……
在媽媽的引導下,濤濤正在學著辯證地看問題,有了這些思考,他才有可能做出更合理的選擇。濤濤媽甚至覺得,生活中的每一個選擇,都需要我們對情況做出客觀的判斷,仔細地分析利弊并且思考每個特點對我們的影響后,才做出最終的判斷。這些判斷,既依賴于孩子的感受,又需要孩子有足夠的理智和堅實的邏輯思維基礎。
親愛的父母們,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善于思考而獨立的人,請用心培養(yǎng)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