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爾
看到“最后”,很多人會想到死。事情非常的湊巧,就在朱莉亞結(jié)婚典禮的前三天,她父親竟過世了。但茱莉亞對此似乎傷心不起來,她對朋友說:
我什么痛苦的感覺都沒有,斯坦利,我的胸口連一丁點痛都沒有,眼淚一滴都流不下來。
明明很在乎父親,明明很希望得到父愛,可茱莉亞為什么這樣說呢?原來,自有記憶開始,父親一直都在她人生的重要階段缺席。慢慢長大,她一方面漸漸習(xí)慣了父愛的缺席,一方面將對父愛的渴望變成對父親的怨恨。女兒由愛生恨,父親又不懂得如何表達(dá)愛,于是,父女關(guān)系降至冰點,兩人很少見面,更沒有交流談心。但是,父親畢竟是父親,茱莉亞雖然早已料到父親不會來參加自己的婚禮,但是她沒有想到父親竟以離開人世的方式缺席。于是,她不得不推遲了婚禮,在預(yù)備舉行婚禮的當(dāng)天為父親下了葬。父親入土后,她以為和父親的一切也將化作塵土,可誰知,真正的故事這時候才開始。
在葬禮結(jié)束后的第二天,朱莉亞收到一份來自父親的禮物,是一個大木箱,打開一看,里面是跟父親一模一樣的蠟像——
這個和父親身材相仿的蠟像做工精致,皮膚的顏色和紋理像得令人吃驚。鞋子、黑灰色西裝、白色棉質(zhì)襯衫……這些都和安東尼·沃爾什生前的日常打扮一模一樣。她很想碰碰他的臉頰,拔下他的一根頭發(fā),看看是不是他本人。但是,朱莉亞和父親已經(jīng)很長時間沒有直接接觸了。沒有擁抱,沒有親吻,甚至沒有碰過手,所有表達(dá)溫情的動作都沒有過。多年來造成的代溝是無法填補的,更何況現(xiàn)在面對的是一座蠟像。
朱莉亞仔細(xì)打量了一下蠟像,發(fā)現(xiàn)在袖口翻邊上別著一張小紙條,上面有一個用藍(lán)墨水畫的箭頭,指向外套胸前的口袋。朱莉亞取下紙條,看到紙條背面寫的字:“把我打開?!彼⒖陶J(rèn)出了她父親獨特的筆跡。
箭頭指示的胸前口袋,是安東尼生前喜歡塞一條絲巾的口袋。從這個口袋里露出一個很像遙控器的東西。朱莉亞取下遙控器,上面只有一個長方形的白色按鈕。
父親已死,這份禮物是他送的嗎?蠟像來自何方?是誰造了這個蠟像?那個遙控器有什么作用呢?……一連串的疑問,把讀者帶入故事中不能自拔。這一寫作手法,是本書作者馬克·李維的慣用手法。這位法國作家,曾連續(xù)15年蟬聯(lián)“法國最暢銷作家”,其著作《偷影子的人》《如果一切重來》等相信大家耳熟能詳。本文的故事,則來自他的《那些我們沒談過的事》,講述了一個父親利用高科技手段,在生前將思維上傳到機器,并在死后借此“復(fù)活”6天,與久不聯(lián)系的女兒重新建立溝通,化解誤會。這個故事雖然離奇荒誕,但是幾乎所有人讀完心里都暖暖的。著名作家藤井樹看完書后就說——
人都喜歡彌補,當(dāng)他們錯過了什么的時候。不過我倒是沒想過能有這樣的彌補方式。坦白說一開始我以為是作者寫錯了,后來又覺得是翻譯者翻譯錯了,但當(dāng)我再一字一字地看下去,我發(fā)現(xiàn)原來這一切都是真的。我是說,故事真的就是這么寫的??赐赀@本書的一個感覺是,這個作者發(fā)神經(jīng)發(fā)得很嚴(yán)重,但又不得不佩服他的發(fā)神經(jīng)。如果這世上真的能有這樣的事發(fā)生,那么我想,有很多的人生遺憾都能被彌補。
朱莉亞內(nèi)心矛盾了很久,看完說明書,她還是忍不住地按下了按鈕——
她用手指按了一下按鈕,聽到“咔嗒”一聲響。接著,這個原本就不算塑像的家伙睜開了眼皮,臉上露出了一絲微笑,然后朱莉亞聽到父親的聲音:
“你是不是已經(jīng)有點想我了呢?”
此后6天,茱莉亞和父親兩個人,借著從永恒中偷來的時光,開始了一趟笑中帶淚的生命之旅。小說借兩條時間線行文,一邊從主人公現(xiàn)在的生活推進(jìn)故事,一邊通過倒敘回憶往事。在和父親的“攜手旅行”中,朱麗婭終于撫平了過去的傷痛,找到勇氣面對自己真實的感情,完成跟父親的和解,重新經(jīng)歷了成長。
小說不僅故事奇特,語言也非常有詩意,值得我們品賞。比如:“你不在的時候,這條街看起來好冷清?!薄拔荫Z服了孤獨,那需要具備無法想象的耐力。我走遍世界各地的城市,尋找你呼吸的空氣?!薄皼]有一個父母能代替自己的孩子去生活,然而并不因為如此,我們就不去操心,你們不幸的時候,我們也會跟著痛苦。有時候,這會帶給我們一股沖動,試圖想指引你們的前途,也許會因為笨手笨腳或是過度溺愛而犯錯,但總比什么都不做來得強?!?/p>
很多人看完此書,覺得有一個小遺憾:為什么父親只“復(fù)活”6天呢?人生沒有盡善盡美,或許正因為有遺憾我們才更會去珍惜,你說是嗎?
閱讀推薦
《那些我們沒談過的事》,[法]馬克·李維著,林晨潔譯,湖南文藝出版社2015年版。